寸口脈象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因為營氣即血,血寒一般不會發熱;衛氣即陽氣,陽氣微弱時,會出現心裡感覺饑餓,但饑餓卻伴有虛脹,無法進食的情況。
【按語】條末“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這句話,是在論述脾胃,與營衛並無關聯。因此,“弱者衛氣微”應改為“弱者陽氣微”;“遲者營中寒”應改為“遲者脾中寒”,這樣上下文義才連貫。“營為血,血寒則發熱”,哪有血寒反而發熱的道理呢?“衛為氣,氣微者”應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饑”,查看下條提到“胃氣有餘”,自然就能明白。
【注釋】這是進一步詳細闡述營衛以及中焦相關病症。緩脈可候察胃氣,遲脈可候察脾氣;胃主司接納穀物,脾主司運化穀物,所以能進食的是胃,能運化的是脾。如今陽氣微弱,中焦有寒,脾胃都患病,所以心裡雖感覺饑餓,但饑餓時卻伴有虛脹,無法進食。
【集注】方有執說:“饑而虛滿”,是因為陽氣主司運化穀物,衛陽衰微不能運化穀物,所以出現虛脹而不能進食。
寸口脈象弱而緩,弱者表示陽氣不足,緩者表示胃氣有餘,這種情況會出現胃氣上逆吐酸水,食物突然難以咽下,感覺氣堵塞在膈上。
【注釋】這又是進一步詳細闡述中焦的病症。寸口脈象弱而緩,弱表示陽氣不足,緩表示胃氣有餘。陽氣不足則脾失去健運功能,胃氣有餘則胃功能亢進,能進食但不能很好地消化。這就是胃強脾弱的情況,所以雖然能進食卻不能消化,從而導致吞酸、噯氣,食物突然不能消化,氣堵塞脹滿在膈中。
【集注】方有執說:這裡的陽氣指胃中的陽氣,陽氣不足就不能運化穀物;胃氣指胃中的穀氣,胃氣有餘是說有宿食。有宿食就會鬱積而生熱,所以會噯氣、吞酸,這大概是針對飲食內傷而言。
趺陽脈遲緩,說明胃氣正常,如同經脈之常。若趺陽脈浮而數,浮表明胃受到損傷,數表明脾受到擾動,這並非原本的病症,而是醫生誤用攻下之法導致的。營衛之氣因此內陷,原本的數脈會先變微弱,脈象反而隻呈現浮象,患者必然大便堅硬,通過噯氣來緩解不適。為什麼這麼說呢?原本因為數脈擾動脾氣,現在數脈先變微弱,所以知道脾氣不能正常運化,導致大便堅硬,通過噯氣來緩解。如今脈象反而浮,數脈已改變變微,邪氣單獨留存,患者會感覺心中饑餓,但邪熱不能消化穀物,出現潮熱、口渴。數脈應當變得遲緩,脈象前後恢複正常,患者就會感覺饑餓想進食。如果數脈一直不改變,就會生惡瘡。
【注釋】以下內容是辨彆趺陽脈和少陰脈。趺陽又稱衝陽,在腳背上,距離陷骨三寸脈動的地方,是陽明胃經的動脈。少陰又稱太溪,在足內踝、後跟骨上脈動的地方,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趺陽、少陰診法,是古代的診脈方法,越人認為十二經雖然都有動脈,但唯獨選取寸口來判斷生死,是因為寸口是脈象的關鍵彙聚之處。然而這種方法已經很久不使用了。如果遇到危急病症,寸口脈摸不到,可以通過診察趺陽、少陰脈來判斷生死。但在平時,總體來說不如把關脈當作趺陽脈,尺脈當作少陰脈更好。如趺陽胃脈遲緩且和緩,說明胃氣正常,如同經脈之常。如今趺陽脈浮而數,按之無力,浮脈候察腑,浮而無力則表明胃受到損傷;沉脈候察臟,數而無力則表明脾受到擾動。詢問患者得知,這是醫生誤用攻下之法導致的,使得營衛之氣內陷。原本的數脈先變微弱,是因為脾氣虛弱;浮脈反而更明顯,是因為胃功能亢進。胃功能亢進則邪氣單獨留存,所以大便堅硬,出現潮熱、口渴。脾氣虛弱則脾氣不能運化,所以邪熱不能消化穀物,患者雖感覺饑餓卻不想進食,通過噯氣來緩解。醫生前後治療方法得當,浮數的脈象自然會變得遲緩,如同經脈之常,患者就會感覺饑餓想進食,疾病也就痊愈了。如果治療方法不當,數脈始終不消退,就會生惡瘡。
【集注】方有執說:惡瘡與便膿血雖然不同,但都是血熱導致的。
程知說:這裡說的是趺陽脈遲緩,誤用攻下之法就會出現浮數的變化。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正常,這種情況病在脾,按常理應當出現下利症狀。怎麼知道病在脾呢?因為浮脈主陽,可候胃,澀脈主陰,可候脾,浮澀並見,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由於少陰脈沉而滑才是正常脈象,所以說少陰脈如經。如果少陰脈反而滑而數,就知道應當會出現大便膿血的症狀。
【按語】“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這兩句,與上文文意不連貫,應當是衍文。少陰脈弦而浮,怎麼能說是正常脈象呢?應當改為“沉而滑”。
【注釋】脾腎有病都可能導致下利,現在趺陽胃脈浮澀,少陰腎脈正常,說明病在脾而不在腎。怎麼判斷呢?浮脈屬陽,用以候胃;澀脈屬陰,用以候脾,浮與澀並見,所以可知脾氣不足,胃氣虛弱。由於少陰脈呈現沉而滑的狀態,才稱為如經正常脈象)。如果少陰脈沉滑且數,這是陽邪傷及陰分,所以知道會出現大便膿血的症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集注】程知說:水穀不化的下利屬於脾胃病症,而大便膿血的下利屬於腎臟病症,通過診察趺陽脈和太溪脈少陰脈)就可以辨彆。
趺陽脈伏而澀,伏脈會導致吐逆,水穀不能消化,澀脈會導致食物不能進入,這種病症叫做關格。
【按語】“水穀不化”的“化”字,應當是“入”字,如果是“化”字,就表示能進食,怎麼能叫“格”呢。“食不得入”,應當是“不得小便”,如果有小便,說明水道通暢,怎麼能叫“關”呢。這必定是傳抄錯誤。
【注釋】前麵論述通過脈象的浮沉、尺寸來判斷關格,這裡是以趺陽脈來判斷關格的診法。趺陽脈,是胃經的脈象。脈象伏而澀,伏表明尺寸部位陰陽之氣停止升降,澀表明三焦的元氣不能流通。陰陽之氣不能升降,元氣不能流通,所以上會出現吐逆,下會出現小便不通,這種病症就叫做關格。
趺陽脈滑而緊,滑表示胃氣充實,緊表示脾氣強盛,胃氣與脾氣相互搏擊,疼痛反而會傷害自身,就如同手持刀刃,自己造成創傷。
【注釋】趺陽脈用於候察脾胃,脈象應當和緩,現在反而滑而緊,因為滑主胃氣實,緊主脾氣強,滑緊同時出現,就如同以充實之胃氣衝擊強盛之脾氣,所以會出現急痛,疼痛反而會傷害脾胃。就像手持刀刃而造成創傷一樣,這是說並非由臟腑傳變導致,而是自身胃氣與脾氣相互搏結致病。
【集注】方有執說:滑脈主飲食,所以在胃就表示穀氣充實。緊脈主寒,所以在脾就表示邪氣強盛。“持實擊強”,是說胃實脾強,兩者相互搏擊而致病。就好比手持刀刃而自傷,這是說並非由於臟腑傳變而致病。
趺陽脈沉而數,沉表示裡實,數表示能消穀。若脈象為沉緊,這種病症就難以治療。
【注釋】胃經脈象沉而數,沉主裡證,數主熱證,沉數表示裡有實熱,所以能夠消化穀物。凡是裡證見到這種脈象,都比較容易治療。如果不是沉數而是沉緊,沉緊表示裡寒,這是胃氣受到損傷的脈象,所以說難以治療。
【集注】方有執說:沉脈候察裡證,所以在脾胃就表示土氣充實,即穀氣充實。數脈為熱,屬陽;緊脈為寒,屬陰。趺陽脈主脾胃,脾胃主穀物,穀氣充實。如果脈象見數,表明陽熱偏勝,陽能化穀,雖然患病但危害不大;如果脈象得緊,表明陰寒偏勝,陰不能化穀,所以難以治療。
程知說:這裡說的是趺陽脈沉數是消穀的病症。沉表示裡實,因為沉主裡;數能消穀,因為數為熱。緊脈強盛表示邪氣偏勝,所以難以治療。
趺陽脈大而緊,患者很快就會出現下利症狀,這種情況比較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