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所著的《傷寒論》,每一篇都具有極高的學習借鑒價值。然而,該書成書於東漢末年,在流傳抄寫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錯誤,錯簡的情況也不在少數。例如,在論述中提到下利、嘔逆的病症,卻使用十棗湯這種峻猛的藥劑進行攻伐;陽熱亢盛導致衄血,卻用麻黃湯來發汗;“發汗病解反惡寒”這句話,“病解”之中多了一個“不”字;“心下痞,按之濡”,“濡”字之上少了一個“不”字等等。眾多醫家遵循經典進行注解時,由於原文訛誤,不得不牽強附會地解釋,使得這本千古難得的醫學著作,難以真實準確地流傳於世,實在令人惋惜。如今,對這些訛誤進行了一一糾正並詳細標明。在每條內容中,凡小字在右邊的,是原文;在左邊的,是改正後的文字;居於中間的,是原文就有的,或從上麵移動下來,或從下麵移動上去,或從其他地方移入,以及原文所沒有而補充上去的內容。字上麵加「」符號的,是要刪去的部分。尤其有三十五條整節內容存在嚴重舛誤,病症與脈象不相符,用藥與病情不契合,雖然有相應的方劑,但世間並不存在與之完全對應的病症,即便有類似病症,也難以使用這些藥物。一直以來承襲這些錯誤,對實際醫療並無幫助。不過,這些舛誤的內容中仍有一些可借鑒的語句。因此,在各篇中不改動原文,而是強行為其加上注釋,又重新抄錄原文,附在卷末,以此來記錄這些存疑之處。
太陽上篇正誤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按語】對於桂枝湯的方劑記載,原文中寫有“去皮”二字。要知道桂枝的氣味辛甘,其藥效精華全在皮上,如果去掉皮,桂枝就如同乾枯的木頭,怎麼還會有解肌發汗的功效呢?所以“去皮”二字應當刪去,以後遇到類似情況也依此處理。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按語】這裡的“臉”字應當是“瞼”字。“瞼”指的是眼弦即眼瞼),寫成“臉”字是不正確的,應當改正過來。
太陽中風「下」不)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熱)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按語】“下利”的“下”字,應該是“不”字。若為“下”字,哪有上有嘔吐、下有腹瀉的情況,卻還用十棗湯這種峻猛藥劑來攻下的道理呢?隻有在大便不通暢,出現痞硬滿痛時,才屬於裡症;小便不通利,伴有嘔逆、短氣,才屬於水飲之病,這時才可以用峻猛之劑攻下。“發作”的“作”字,應當是“熱”字,這樣才與太陽經陽邪熱飲的含義相契合。如果沒有發熱、出汗的症狀,那就是少陰經陰邪寒飲,屬於真武湯的適應症。而且“作”字與上下句的文義都不連貫,所以應當改正。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浮)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促)者,必結胸也。脈「緊」細數)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緊)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數)滑者,必下血。
【按語】這裡“脈促”應該是“脈浮”,如此才與“不結胸為欲解”的文義相符合。而原本的“脈浮”應該是“脈促”,這樣才和論述中結胸、胸滿的含義一致。“脈緊”應當是“脈細數”,“脈細數”應當是“脈緊”,這樣才和論述中兩條經脈原本的脈象相同。“脈浮滑”應當是“脈數滑”,浮滑脈是論述中白虎湯症對應的脈象,數滑脈才是論述中出現下膿血症狀對應的脈象。以上這些都應當予以改正。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複下「之」利),此作協熱利也。
【按語】“四日複下之”中的“之”字,應當是“利”字。因為上文提到“利未止”,已經有下利的情況,怎麼會又說“複下之”再次攻下)呢?所以這個“之”字應當改為“利”字。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汗出)微惡寒,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按語】在“微惡寒”之前,應當補充“汗出”二字。如果沒有“汗出”這兩個字,那就表明表證還沒有解除,這種情況下是沒有加附子的道理的,所以應當補上“汗出”二字。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按語】“數則為虛”這句話,屬於衍文即因傳抄、刻印等錯誤而多出的文字),應當刪去。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按語】此處“與三物小陷胸湯”,應該是“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這四個字,應是錯簡指古書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因文字顛倒錯亂而造成的錯誤)所致。桔梗、貝母、巴豆這三味藥,顏色皆白,符合“三物白散”的命名之義,其藥性溫熱且具有攻下之力,與寒實結胸的病症機理相契合。而小陷胸湯由栝樓、黃連等組成,皆為性寒之品,怎麼能夠用來治療寒實結胸之症呢?“亦可服”這三個字,同樣屬於衍文,都應當刪去。
太陽中篇正誤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按語】“發汗病不解”中的“不”字,是衍文。因為如果發汗後病沒有解除,那麼出現惡寒是正常的,就不能說“反惡寒”。隻有在發汗後病已解除卻仍惡寒,這種情況才可以說是正氣虛弱導致的,所以這個“不”字應當刪去。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下利清穀),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按語】在“身體疼痛”之後,應當補充“下利清穀”四個字。如果沒有這四個字,那麼“當溫其裡”這句話,就毫無依據了。畢竟不存在單純隻有表證卻去溫裡的道理。查看後麵太陰篇中記載:“傷寒,醫生誤用下法後,接著出現下利清穀不止,同時伴有身體疼痛的,應當緊急救治裡證,用四逆湯。”這樣其含義就更加明確了,所以依據經典內容補充“下利清穀”四字。
傷寒,若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汗)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語】在“傷寒”之後,應當添加“若汗”二字,因為發汗相較於嘔吐、瀉下,更易損耗人體津液。“時時惡風”應當改為“時汗惡風”,如果不是“汗”字,“時時惡風”表明表證未解,而表證未解時,白虎湯是禁用的。醫論中提到,發熱無汗、表證未解的情況,不可使用白虎湯;口渴想要飲水且無表證的,才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仔細研讀經文就能明白,所以此處應當進行補充和修改。
發汗已,脈浮數,小便不利),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語】在“脈浮數”之後,應當補上“小便不利”四個字。如果沒有這四個字,那麼就屬於陽明內熱導致口燥的煩渴,這種情況是白虎湯的適應症。隻有出現小便不利且煩渴的症狀,才是太陽經水熱互結所導致的煩渴,這樣才屬於五苓散的適應證。如果沒有小便不利的症狀卻使用五苓散,就會違反過度耗竭津液的禁忌。況且在《傷寒論·太陽上篇》中,類似這種症狀的條文有好幾條,隻有“水入即吐”這一條,因為水液無法下行,所以沒有“小便不利”的表述,其餘條文都有“小便不利”這四個字。如今這裡缺少的這四個字,必定是在傳抄過程中遺漏的,應當補上。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按語】這裡“去桂”應當是“去芍藥”。如果這個方劑去掉桂枝,那該如何治療仍然存在的頭項疼痛、發熱無汗的表症呢?仔細研讀“服此湯,曰餘依桂枝湯法煎服”這句話,其中的含義自然明了。服用桂枝湯時,要溫覆身體約一個時辰左右,讓全身微微出汗,這就是服用桂枝湯的方法。若去掉桂枝,方劑就變成了白芍、甘草、茯苓、白術,其中並沒有辛甘之味、能走行營衛的藥物,卻還說“餘依桂枝湯法”,這就說不通了。而且在醫論中,對於脈象促、胸滿、汗出、惡寒的病症,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之所以去掉芍藥,是因為胸滿。現在的病症雖然與上述病症稍有差異,但都有滿的症狀,由此可知這裡應當是去芍藥,所以應當將“去桂”改為“去芍藥”。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豉)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乾薑)湯主之。
【按語】此處所提及的“梔子乾薑湯”,應當是“梔子豉湯”;而所指的“梔子豉湯”,應當是“梔子乾薑湯”。絕沒有出現煩熱症狀卻用乾薑,出現結痛症狀卻用香豉來治療的道理,所以應當將二者進行調換。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按語】張兼善說:“麻黃湯主之”這五個字,不應該在“陽氣重”之後,哪有在鼻出血後病症得以緩解,卻再用麻黃湯的道理呢?在“服藥已”以上的內容,都沒有提及所服用的是什麼藥物,把這五個字移到前麵,文義才通順合理,所以應當進行移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苦)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按語】“若頭痛”中的“若”字,應當是“苦”字。隻有“苦頭痛”即頭痛劇烈、痛苦不堪)才必定是會導致鼻出血的證候。要是“若”字,那就意味著凡是頭痛都能引發鼻出血了,所以應當將“若”改為“苦”。
心下痞,按之不)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按語】“按之濡”這句話,應該是“按之不濡”。如果按上去柔軟,這屬於虛痞的情況,此時滋補都來不及,怎麼會有用大黃來瀉下的道理呢?所以應該補上“不”字。
太陽下篇正誤
小青龍湯方加減法內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茯苓四兩」。
【按語】“加蕘花如雞子大”,這肯定是傳抄書寫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查閱《本草》可知,蕘花與芫花屬於同類藥物,每次使用它來攻逐水飲,藥力十分峻猛,僅僅五分劑量就能讓人瀉下數十次。怎麼會為了治療水飲內停所導致的輕微下利,就使用像雞蛋那麼大劑量的蕘花呢?所以應當改為“加茯苓四兩”。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按語】“小青龍湯主之”這六個字,應當放在“發熱不渴”之後,這樣才與“服湯已渴者”的文義連貫。哪有寒邪已去、病情即將緩解,卻還要再服用小青龍湯的道理呢?所以應當把這六個字移到相應位置。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