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篇正誤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自利益甚)。
【按語】吳人駒說:“自利益甚”這四個字,應當在“必胸下結硬”之後。如果在“吐食不下”之後,那麼就是已經出現嘔吐食物不能下咽且腹瀉更加嚴重的情況了,這樣一來仲景又說“若下之”,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依從吳人駒的觀點)將其移動位置。
傷寒,本自寒「下」格),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按語】在經典醫論之中,既沒有“寒下”這種病症,也沒有“寒下”這樣的表述。研讀本條下文“寒格更逆吐下”,由此可知“寒下”的“下”字,應當是“格”字,如此文義才連貫。注釋經典的醫家都將其解釋為胃寒導致下痢,這不僅文義不通順,而且與方劑中黃芩、黃連等藥物的藥性不符,所以應當改正。
少陰篇正誤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嗢嗢)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按語】這裡的“溫溫”應當是“嗢嗢”。所謂“嗢嗢”,指的是嘔吐水飲之類的狀態,所以應當把“溫溫”改成“嗢嗢”。
厥陰篇正誤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飲水多),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按語】在“厥而心下悸者”之後,應當補上“以飲水多”這四個字。如果沒有這四個字,那麼這種厥冷且心下悸動的症狀,就會被認為是陰寒過盛導致的厥悸,而不是水飲停聚引發的厥悸了。要是這樣,又怎麼能立刻判斷是水飲為患,進而說“宜先治水”呢?所以應當補上這四個字。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非)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語】“此為臟寒”中的“此”字,應當是“非”字。若為“此”字,那就成了臟厥,這與辨彆蛔厥的含義不相符合,所以應當將其改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大便),腹濡,脈虛,複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按語】“結胸”這兩個字,應當是“大便”。若不是結胸,腹部柔軟,脈象虛弱,又伴有厥冷,這些情況都沒有可以攻下的道理。可現在說“不可下”,卻沒有明確針對的對象。所以,根據分析應把“結胸”改成“大便”。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若)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按語】“不發熱者”中的“不”字,應當是“若”字。如果是“不”字,這種情況就屬於除中一種脾胃之氣將絕的危重症候),那又怎麼能銜接後麵“恐暴熱來出而複去”這樣的文字呢?所以應當將“不”字改為“若”字。
傷寒脈遲,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語】在“傷寒脈遲六七日”之後,應當補上“厥而下利”這四個字。要是沒有這四個字,那就不屬於除中症的範疇。況且有了這四個字,才能夠與下文“反與黃芩湯”的文意相互關聯契合,所以應當將其補上。
合病並病篇正誤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弦)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按語】“浮大上”的“上”字,應該是“弦”字,這樣才符合醫論中三陽合病的脈象描述。如果是“上”字,那麼在經典醫論裡,從來不存在以兩寸脈象來主三陽病的理論依據,所以應當把“上”字改成“弦”字。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以汗)。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按語】“熏之”這兩個字,應當是“以汗”,隻有這樣才與上下文的意思連貫契合,所以應當進行修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壞病篇正誤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弦)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語】“脈沉緊”應當是“脈沉弦”。若為脈沉緊,此乃寒邪實結於胸的脈象,對應的是當用吐法的診斷依據。隻有脈象為沉弦,才與上文所表達的醫理相契合,如此才能夠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所以應當將“脈沉緊”改為“脈沉弦”。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愓者,久而成痿。
【按語】“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這三句話,與上下文的文義不連貫。注釋經典的醫家因為有這三句話,解釋時不得不牽強附會、繁瑣冗長。臨床上常見這類病症,大多是由於汗出過多,嚴重損傷津液而導致的,應當使用補氣補血、益筋壯骨的藥物,經過一年左右才能痊愈。所以這三句話必定是傳抄錯誤,應當刪去。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