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上篇存疑
疾病在陽分,應當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病症,卻反而用冷水噴灑或澆灌患者。這樣一來,體內的熱邪被水遏製而無法散去,患者更加煩躁,皮膚上起了像粟米一樣的小顆粒。患者心裡想要喝水,但實際上卻並不口渴,這種情況要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後病症沒有好轉,就給予五苓散。身體發熱、皮膚起粟粒的症狀沒有解除,患者想要拉過衣服來覆蓋自己,如果再用水噴灑或洗浴,就會使熱邪更加被遏製而不能散發出來,本應出汗卻不能出汗,就會導致煩躁。假如已經出汗了,之後出現腹部疼痛,就給予三兩芍藥,依照上麵的方法。
太陽下篇存疑
患太陽病,才第二天就反而出現煩躁,醫生卻反而用熨背的方法治療,致使患者大量出汗,於是表邪化熱入裡,傳入胃腑,胃中津液枯竭,就會出現躁擾煩亂,必然會發生譫語。過了十多天,如果出現身體振顫發抖,並且自行下利的,這是病將要解除的表現。之所以會出現從腰以下沒有汗,想要小便卻解不出,反而嘔吐,想要解小便卻又解不出,腳下怕風,大便堅硬,按常理小便應當頻數,現在反而不多且次數也不頻繁,等到大便解出之後,頭部突然疼痛,這時患者足心必然發熱,這是因為水穀之氣能夠向下流通的緣故。
經過瀉下治療之後,又使用發汗的方法,導致患者白天煩躁不能入睡,夜晚卻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而微弱,身體沒有很高的熱度,這種情況用乾薑附子湯主治。
經過發汗或者瀉下之後,疾病仍然沒有解除,出現煩躁的症狀,這種情況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患傷寒病,出現腹部脹滿、譫語,寸口部位的脈象浮而緊,這是肝臟之氣乘犯脾臟,叫做“縱”,應當針刺期門穴。
患傷寒病,發熱,怕冷,口渴嚴重想要飲水,這樣腹部必然脹滿,若出現自汗出,小便通利,那麼疾病就將要解除,這是肝臟之氣乘犯肺臟,叫做“橫”,應當針刺期門穴。
陽明篇存疑
病人既沒有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等典型表證表現),也沒有裡證如腹滿、腹痛、便秘等典型裡證症狀),卻發熱持續七八日,即便脈象呈現浮數,此時也可采用攻下之法。假如已經用攻下之法後,脈象數象仍未解除,且熱邪與體內其他病理因素相合,就會出現消食易饑的症狀,到六七日時出現不大便的情況,這表明體內有瘀血,適宜用抵當湯治療。如果脈象數象未解除,且腹瀉下利不止,那麼必然是熱邪逼迫腸道,進而導致便膿血的症狀。
脈象呈現浮而芤的特點,浮脈主陽,芤脈主陰,浮脈與芤脈同時出現,表明胃氣亢盛而生熱,致使陽熱亢盛而陰液虧虛,陽熱之邪獨盛而陰液將絕。
患陽明病,反而沒有汗出,然而小便通利,病至二三日時,出現嘔吐且咳嗽,手足厥冷的情況,必然會有頭痛的痛苦。如果不咳嗽、不嘔吐,手足也不厥冷,那麼頭部就不會疼痛。
患陽明病,僅出現頭目眩暈,不惡寒,所以能夠進食且伴有咳嗽,這樣的病人咽部必然疼痛。如果不咳嗽,那麼咽部就不會疼痛。
少陰篇存疑
得了少陰病,有嘔吐、腹瀉的症狀,手腳冰涼,煩躁得像要難受至死,這種情況用吳茱萸湯治療。
壞病篇存疑
患傷寒病,脈象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心裡煩躁,輕微怕冷,兩腳拘攣抽搐,此時醫生反而用桂枝湯來解表,這是錯誤的治法。服藥後就會出現手足厥冷。伴有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嘔吐上逆等症狀,這時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來恢複其陽氣。如果手足厥冷恢複,足部轉溫,再給予芍藥甘草湯,其拘攣的腳就能伸展;如果出現胃氣不和,譫語的情況,可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如果再次發汗,又用燒針的方法,就應當用四逆湯治療。
有人問:症狀類似陽旦湯證,按照陽旦湯的治法治療,病情卻反而加重,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兩小腿拘攣抽搐且譫語。老師說,半夜時手足應當轉溫,兩腳應當伸展,後來果然如老師所說,怎麼知道會這樣呢?回答說:寸口脈象浮而大,浮主風邪,大主正氣虛弱,風邪會產生輕微發熱,正氣虛弱就會使兩小腿拘攣。病症表現類似桂枝湯症,於是在方中加入附子,又增加桂枝用量使汗出,附子雖能溫經,但這樣會導致陽氣耗散。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煩躁,陽明有熱邪內結,譫語煩亂等症狀,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半夜陽氣恢複,兩足應當轉熱,小腿還稍有拘攣,再給予芍藥甘草湯,這樣小腿就能伸展,用承氣湯使大便微溏,就能製止譫語,所以知道病可以痊愈。
傷寒六七天,經過劇烈瀉下之後,寸部脈象沉而遲緩,手足厥冷,尺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適,咯吐膿血,泄瀉下利不止,這種情況難以治療,用麻黃升麻湯主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傷寒八九日,誤用瀉下之法,出現胸部滿悶,心煩驚恐,小便不利,譫語,全身沉重,不能轉側,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
脈象微數,千萬不可用艾灸。因為火邪會成為致病因素,導致煩躁不安,既耗散了正氣,又助長了邪氣,使血脈中的陰血耗散。艾灸的火氣雖然微小,但向內攻伐的力量卻很強,會使骨骼焦枯,筋脈損傷,陰血難以恢複。
脈象浮,適宜用發汗的方法解表,如果用火灸治療,邪氣無法外出,反而因火邪而病情加重,病人從腰部以下必定沉重而麻木,這就叫做火逆。
患傷寒病,脈象浮,醫生用火烤等強迫發汗的方法,導致陽氣亡失,病人必定會出現驚狂,坐臥不安,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治。
痙濕暍篇存疑
患濕邪為病之人,若誤用攻下之法,若出現額頭上出汗,微微氣喘,小便通利的情況,會死亡;若出現腹瀉下痢不止的情況,同樣會死亡。
患太陽中暍中暑)之病,表現為身體發熱、疼痛且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在夏季受到冷水的傷害,水濕之氣運行於皮膚之中所導致的。
辮不可汗病篇存疑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之象見於關部,濡軟之象見於寸部,微象見於寸口上部,澀象見於寸口下部。脈微表明陽氣不足,脈澀意味著陰血虧虛。陽氣本就微弱,感受風邪後汗出,卻反而出現躁擾煩亂;脈澀提示無血,會導致手足厥冷且畏寒。若陽氣微弱時發汗,會出現煩躁而不能入眠。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之象見於關部,濡軟之象見於寸部,弦象見於寸口上部,微象見於寸口下部。弦脈主陽氣運行不暢,微脈主陰寒內盛,呈現上實下虛之象,患者內心渴望溫暖。微弦之脈表示正氣虛弱,此時不可發汗,若發汗就會出現寒戰,且難以自行恢複。
出現手足厥冷,脈象緊,此時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聲音紊亂、咽部嘶啞,舌頭萎縮,聲音不能發出。
咳嗽的症狀會加劇,頻繁吐出涎沫,咽部必然乾燥,小便不利,心中饑餓且煩躁,每天定時發作,症狀類似瘧疾,但隻有寒象而無熱象,因體虛而寒戰。咳嗽時發汗,會導致身體蜷縮,胸脅脘腹苦於脹滿,腹中又堅實。
辮不可下病篇存疑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之象出現在關部,濡軟之象出現在寸部,微象見於寸口上部,澀象見於寸口下部。脈微意味著陽氣不足,脈澀表明陰血虧虛。陽氣本就微弱,感受風邪後出汗,卻反而躁擾煩亂;脈澀提示陰血不足,會導致手足厥冷且畏寒。陽氣微弱時不可攻下,若誤用攻下之法,就會出現心下痞硬。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之象在關部,濡軟之象在寸部,弦象見於寸口上部,微象見於寸口下部。弦脈表示陽氣運行不暢,微脈代表陰寒內盛,呈現上實下虛之態,患者渴望溫暖。微弦之脈顯示正氣虛弱,正氣虛弱之人不可攻下。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之象在關部,濡軟之象在寸部,浮象見於寸口上部,數象見於寸口下部。浮脈主陽虛,數脈主陰血虧虛,浮脈表明正氣虛弱,數脈會產生虛熱。浮脈主虛,會出現自汗出且惡寒的症狀;數脈主痛,會導致身體振顫、寒戰。關部脈微弱,會感覺胸下急迫,氣喘汗出且呼吸不暢,呼吸時脅部疼痛,振寒交加,症狀類似瘧疾,醫生若誤用攻下之法,就會使脈數發熱,患者狂躁奔走,如見鬼神,心下痞塞,小便淋漓不儘,少腹堅硬,小便時還會尿血。
脈象濡軟而緊,濡軟表示衛氣虛弱,緊脈說明營中有寒邪。陽氣微弱,衛氣受邪,會出現發熱惡寒;營中寒邪緊束,胃氣也會寒冷,導致微微嘔吐,心中煩悶。醫生若誤認有大熱,為解除所謂的“熱”而發汗,會導致陽氣虛脫,出現煩躁,心下痞塞堅硬,表裡正氣都虛竭,突然起身時會頭暈目眩,體表有客熱,心中惆悵難以入眠。卻不知胃氣已冷,關元處有寒邪緊束,各種治療手段都難以發揮作用,若用冷水澆灌身體,體表客熱雖暫時消退,但會寒戰不止,蓋上厚被,汗出卻頭部昏蒙,身體驚惕又振顫,小便困難,寒邪因冷水激發,出現完穀不化的泄瀉,嘔吐加劇,甚至腸道都似要翻轉,身體顛倒不得安寧,手足微微厥冷,身體寒冷而內心煩躁,此時再想補救,卻難以挽回了。
脈象浮而大,浮脈表示氣實,大脈表示血虛,血虛即陰液不足。陽氣單獨下陷於陰部,小便應當色赤且困難,胞宮應當空虛,現在反而小便利且大汗出,按照常理衛氣應當微弱,現在反而更實,津液四處耗散,營血枯竭,出現煩躁不能入眠,肌肉消瘦,形成暴脫之液。醫生若再用峻猛藥物攻伐胃氣,這是使虛者更虛,外越的陽氣離去之日可待,大便必然如汙泥般,最終會導致死亡。
患傷寒病,寸關尺三部脈象都緊,惡寒發熱,脈象會出現厥象。所謂厥象,就是脈象起初來勢大,漸漸變小,再次來的時候又逐漸變大,這就是其表現。像這樣的情況,惡寒嚴重時,會有輕微汗出,咽喉疼痛。熱象多的時候,眼睛發紅,脈絡增多,視物不清,醫生若再發汗,咽喉就會受傷。若又攻下,就會雙目閉合,寒象多會出現完穀不化的泄瀉,熱象多會出現便膿血。若用熏蒸的方法,身體會發黃;若用熨燙的方法,咽喉會乾燥。若小便通利,還可救治;若小便困難,就十分危險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傷寒發熱,口中熱氣勃勃呼出,頭痛目黃,鼻出血難以控製,口渴貪水的人攻下後必然嘔吐,厭惡飲水的人攻下後會手足厥冷。若攻下,咽部會生瘡,假如手足溫暖,一定會出現裡急後重、便膿血的症狀。頭痛目黃的人,若攻下,眼睛會閉合。口渴貪水的人,若攻下,脈象必然呈現厥象,聲音低微,咽喉堵塞;若發汗,會出現戰栗,導致陰陽兩虛。厭惡飲水的人,若攻下,會裡寒不喜歡進食,大便完穀不化;若發汗,口中會受傷,舌上出現白苔,煩躁不安,脈象數而實,六七天不大便,之後必然便血;若發汗,小便會自行通利。
脈微會出現咳嗽,咳嗽會吐出涎沫,攻下後咳嗽雖停止,但泄瀉卻不止,泄瀉不止會感覺胸中如同有蟲咬,喝了粥就會吐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不舒,喘息困難,頸背相互牽引,手臂麻木不仁,極度寒冷時反而出汗,身體冷如冰,眼睛視物不清,言語不休,卻大量進食穀物,這是除中證,口中雖想說話,舌頭卻難以伸出口外。
脈象數,如果長時間數而不止,一旦停止就表明邪氣結聚,正氣不能恢複,正氣反而結聚於臟腑,邪氣浮越於外,與皮毛相互搏結。脈數的患者不可攻下,攻下必然會出現煩躁、泄瀉不止的症狀。
傷寒發熱頭痛,有輕微汗出,若再發汗,會導致神誌不清。熏蒸會引起氣喘,小便不利,心腹滿悶。攻下會導致氣短,小便困難,頭痛項背強直。用溫針治療會引起鼻出血。
泄瀉患者脈象大,這是正氣虛弱,因為強行攻下所致。如果脈象浮而革,伴有腸鳴,屬於當歸四逆湯證。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