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湯
治療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出現自行腹瀉症狀的情況。如果伴有嘔吐症狀,需加用半夏、生薑。
藥物組成:黃芩、甘草、芍藥各用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四味藥,加入一鬥水,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用兩次,夜間服用一次。
若有嘔吐症狀,加用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集注】程應旄說:此處所說的合病,症狀表現為頭痛、胸部滿悶、口苦咽乾、頭目眩暈,或者出現往來寒熱,或者脈象大且弦,半表部位的邪氣,不等太陽經邪氣依次傳遞就與少陽經合並。少陽經裡氣失去固守,所以出現腹瀉,陽熱之邪逐漸強盛,所以向上引發嘔吐。因此使用黃芩湯來清熱滋養陰液,半裡的熱邪清除了,半表的病症自然也就解除了。
柯琴說: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表明熱邪已經侵入少陽經的裡部。膽腑之火向下攻伐脾臟,所以自行腹瀉,向上逆行至胃部,所以同時伴有嘔吐。使用黃芩湯,酸味與苦味藥物相互配伍,調和中焦以保存陰液。熱邪不在半表部位,所以不用柴胡,如今熱邪已經侵入半裡,所以用黃芩作為主藥。雖然不是胃腑實症,也不是胃腑虛症,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中氣。若同時伴有嘔吐,所以仍舊加用半夏、生薑,來降逆氣。
黃連湯
治療傷寒病,表現為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想要嘔吐的情況。
藥物組成:黃連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一鬥水來煎煮,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後,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用三次,夜間服用兩次。
【集注】程應旄說:熱邪在胸中,可知會有煩躁鬱悶之類的症狀。胃中反而存在邪氣,這是因為寒邪被格拒在下麵的緣故。這種病症寒熱同時存在,比起大青龍湯證的寒熱情況,病邪已經向裡深入了一層,所以其病症不表現在表裡之間,而隻表現在上下之間。腹中疼痛,是因為陰寒邪氣在胃,寒邪單獨在下部致病。想要嘔吐,是因為陽熱邪氣在胸,熱邪單獨在上部致病。這是針對上下相互格拒的治法,也是寒熱藥物一並使用,將辛寒之藥換為苦寒之藥,在辛熱藥物基礎上加入苦熱藥物,再用人參、半夏來補益、宣通中焦之氣,使陰陽得以升降。從這一條進而聯係到各種瀉心湯,都是這個治療方法。
成無己說:患濕病的人攻下之後,舌麵上好像有苔,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裡從而形成下熱上寒的情況。這裡所說的是傷寒病邪氣傳入裡部從而形成下寒上熱。
喻昌說:陰陽悖逆的情況,都應當用和解的治法。
黃連阿膠湯
治療少陰病,得病二三日以上,出現心中煩躁,不能安臥的症狀。
藥物組成: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先煮黃連、黃芩、芍藥這三味藥,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待藥湯稍微冷卻後,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用三次。
【集注】柯琴說:這是治療少陰病的瀉心湯。凡是瀉心的方劑必定借助黃連、黃芩,然而引經導氣卻有陰陽的區彆。病在三陽時,胃中氣機不和,出現心下痞硬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就加人參、甘草來補益,如果是實證就加大黃來攻下。病在少陰,出現心中煩躁不能安臥的症狀,既不能用人參、甘草來助長陽氣,也不能用大黃來損傷胃氣。用黃芩、黃連來直接清瀉心火,用阿膠來滋補腎陰,雞子黃輔助黃芩、黃連,在清瀉心火中補養心血,芍藥輔助阿膠,在滋補腎陰中收斂陰氣,這樣就使心腎相交,水升火降。因此原本扶陰瀉陽的方劑,轉變成為滋陰調和陰陽的方劑。如此,少陰經的虛火,各自回歸其本位,心中煩躁不能安臥的症狀就可以消除了。經典中說:陰氣平和,陽氣固密,精神就會正常。說的就是這個方劑吧!
理中湯丸
主治中焦氣機不順暢,腹中虛軟不實,口中失去味覺,患病日久不思飲食,臟腑功能失調,以及傷寒之邪直接侵犯太陰經,出現自行下利而不口渴,寒邪較盛且伴有嘔吐等症狀。
藥物組成:人參三兩)、白術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
以上四味藥,搗細過篩製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雞蛋黃大小的藥丸,取幾合開水,調和一丸藥,研碎後溫服。白天服用三四丸,夜間服用二丸;如果腹中還未感覺溫熱,可增加到三四丸。但藥效不如湯劑,湯劑的製法是將這四味藥按上述用量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如果出現臍上跳動的症狀,這是腎氣動的表現,去掉白術,加桂枝四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嘔吐較多的,去掉白術,加生薑三兩。泄瀉頻繁的,仍用白術。
有心悸症狀的,加茯苓二兩。
口渴想要喝水的,增加白術用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腹中疼痛的,增加人參用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寒邪較盛的,增加乾薑用量,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腹部脹滿的,去掉白術,加附子一枚。服完湯藥後大約一頓飯時間,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讓身體微微發熱,不要掀開衣服和被子。
【集注】程應旄說:陽氣的發動起始於溫暖,溫暖之氣充足,穀物精微才能運化,穀氣上升,中焦之氣才能充足,所以名為“理中”,實際上是憑借調和的功效,給予中焦陽氣。如果胃陽虛弱,那麼中焦之氣就失去主宰,膻中就無法發揮布散陽氣的作用,六腑也無法施展輸送水穀精微的功能,就如同爐灶中的柴薪失去火焰,所以在下導致完穀不化,在上失去味覺,五臟功能失調,各種病症就由此產生。人參、白術、炙甘草用來守護中焦,乾薑味辛,能溫補中焦,必須借助它來點燃爐灶柴薪、升騰陽氣,因此穀物進入體內,陽氣得以增長,向上輸布到肺,向下統攝膀胱,五臟六腑都因此得到滋養,這就是理中湯的要旨。如果水寒之氣相互交爭,就應當脾腎同時溫補,加上附子,那麼命門之火得到補益,脾土之母得以溫暖。白術補脾,但與人參同用會導致氣機壅滯,所以臍下動氣、嘔吐頻繁、腹部脹滿的,去掉白術。加桂枝以克製腎中邪氣,加生薑以止嘔吐。加附子以消除陰寒。泄瀉頻繁是濕邪較盛,仍用白術來燥濕。口渴想要飲水,是津液不足,加白術能使水飲化為津液。心下悸動是水飲內停,加茯苓以利水。腹中疼痛加倍用人參,是因為虛痛。寒邪較盛的增加乾薑用量,是因為寒邪太甚。
乾薑附子湯
攻下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得不能入睡,夜晚卻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而微弱,身上沒有很高的熱度,這種情況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掉外皮,生用,切成八片)
以上兩味藥,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完。
茯苓四逆湯
得了傷寒病,出現手足厥冷且胃脘部悸動,若誤用發汗,或者攻下之法,疾病仍然不能解除,反而出現煩躁的症狀,此時應用茯苓四逆湯治療。
藥物組成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烤)、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切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加入五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注釋】凡是太陽病治療方法不當,發汗後又攻下,或者攻下後又發汗,一誤再誤,就會變成壞病。如果患者陽氣旺盛而病從熱化,就會轉屬三陽經;如果陽氣衰弱而病從寒化,就會關係到三陰經。這兩個方劑所治療的煩躁,都屬於壞病。煩躁雖然六經都有,但多見於太陽經和少陰經,因為太陽經是真陰的外標,少陰經是真陽的根本。沒有經過發汗、攻下就出現煩躁,大多屬於陽證,其脈象實大,症狀有口渴、發熱,這種煩是陽盛,躁是陰虛。已經經過發汗、攻下後出現煩躁,大多屬於陰證,其脈象沉微,症狀有出汗、手足厥冷,這種煩是陽虛,躁是陰寒至極。先攻下後發汗,從治療法則來說是錯誤的,體表沒有很高的熱度,體內不口渴、不嘔吐,看似陰陽自行調和,實際上是誤汗導致陽氣外亡,所以虛陽在陽分擾動,因而白天煩躁不能入睡,盛陰在陰分偏安,所以夜間安靜。脈象沉微,這是真陽將要虛脫而出現的煩躁。用乾薑、附子來壯陽以配合陰氣。乾薑、附子,是陽中的陽藥,生用則藥力更加銳利,不加入甘草則藥力更加迅猛,這個方劑比四逆湯藥力更峻猛,為了救治陰陽將要分離的危象,所以用藥應當峻急。先發汗後攻下,從治療法則來說雖然正確,但若疾病沒有解除,手足厥冷、心悸的症狀依舊存在,又突然增加了白天黑夜都煩躁的症狀,看似是陰盛格陽,而實際上是腎水上淩於心,這都是因為水不能安於本位,挾帶著陰寒之邪向上侵犯,這是陽虛伴有水飲之氣導致的煩躁。用茯苓作為四逆湯的主藥,抑製陰氣並伐除水邪。用人參輔佐四逆湯,生發元氣並補益陽氣。人參、茯苓,如同君子,再加上甘草來調和藥性,比四逆湯藥力緩和,陰陽並非處於危急狀態,所以用藥應當緩和。一方去掉甘草,一方加入人參、茯苓,緩急就自然有彆,仲景用藥的精妙就在於此。
附子湯
治療少陰病,症見身體疼痛,手足寒涼,骨關節疼痛,口中不燥不渴,背部怕冷,脈象沉。
藥物組成附子二枚,生用,去掉外皮,切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八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注釋】少陰經對應腎,腎為寒水之臟,所以傷寒病情嚴重的大多傳入少陰經,因此少陰一經死證最多。方中以二枚附子為君藥,是取其藥力銳利,且加重其承擔的作用。生用附子,一是為了壯少火之陽氣,二是為了驅散內外的寒邪,這樣惡寒就會自行停止,身體疼痛自然消除,手足也會轉溫;如此可鞏固生氣的本原,使五臟六腑有根本,十二經脈有根基,脈象自然不會沉,骨關節也能調和。再佐以白術來培補脾胃,芍藥來平肝,茯苓來利水。水邪被伐則火自然旺盛,火旺盛則陰寒之邪消散,肝木平則脾土更安寧,脾土安寧則水有製約,水有製約則能正常生化。這是周全之法,那些畏懼而不敢使用,束手待斃的人,怎麼能數得過來呢!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