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絕的脈象是怎樣的呢?脈象如同被搶奪的繩索一樣,緊而無序,又像手指彈在石頭上那樣堅硬,出現這種脈象,四日內病情就會發作危及生命)。
【注釋】經典中說:脈象來的時候如同被搶奪的繩索,又像手指彈在石頭上一樣,這就表示腎臟將死。又說:腎臟功能衰竭,四日內會死亡。舊有的歌訣說:脈象像彈在石頭上一樣堅硬,一按就散開,手指接觸時感覺脈象散亂如同解開的繩索,說的正是這種情況。石脈,就是沉脈。
生命垂危、脈象將要斷絕時,會出現魚翔脈、蝦遊脈,還有的脈象如同泉水上湧一樣,一旦出現這些脈象,生命就難以挽回了。
【注釋】舊有的歌訣說:魚翔脈似有似無,蝦遊脈是在平靜中忽然跳動一下。經典中說:脈象渾渾如皮革,來勢像泉水上湧,離去時綿綿不絕如同琴弦斷絕,這些都是死亡的脈象。
有一種脈象叫反關脈,脈搏跳動出現在手臂的後方,它是通過列缺穴彆行的,與疾病的證候沒有關係。
【注釋】反關脈,是指脈象不在寸口正常部位顯現,而是從列缺絡脈彆出,進入手臂後沿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因為它不是正常地在寸口關部循行,所以叫做反關脈。有一隻手出現反關脈的,也有兩隻手都出現反關脈的,這是先天生成的,並非疾病導致的脈象。讓病人將手側立,才能診察到這種脈象。
岐黃所傳的脈法,能夠通過診脈判斷疾病的生死預後;太素脈法,注重陰陽以及脈象的清濁。清脈如同溫潤的玉石,脈搏至數清晰分明;濁脈則像石頭一樣堅硬,脈象模糊不清楚。通過太素脈法,還能大致推斷人的貧富、窮通、壽夭等情況,需要詳細地綜合分析推斷。
【注釋】脈法由岐黃所倡導,目的是通過診脈來判斷疾病的生死預後。到了楊上善時,一些看相算命之人托名“太素脈法”,將其說法神化,但大多並不靈驗。不過其中也有一些近乎合理、可供參考的內容,比如論述六陽六陰之脈,認為脈象清主高貴,脈象濁主低賤。清脈的形態,如同玉石般溫潤潔淨,脈搏至數清晰分明;濁脈的形態,像石頭一樣粗糙艱澀,脈搏至數模糊不清。小脈預示貧窮,大脈預示富有,澀脈預示困厄,滑脈預示順利,長脈預示長壽,短脈預示短命。如果人的氣質清高但脈象渾濁,這表示雖身處高貴地位卻暗藏低賤之象;若氣質低俗但脈象清,意味著雖地位低賤卻有高貴之征。清脈同時又大,代表高貴且富有;清脈兼滑,代表高貴且順遂;清脈兼長,代表高貴且長壽。濁脈同時又小,代表低賤且貧窮;濁脈兼澀,代表低賤且困厄;濁脈兼短,代表低賤且短命。清脈兼小,代表高貴但貧窮;清脈兼澀,代表高貴但困厄;清脈兼短,代表高貴但短命。濁脈兼大,代表低賤但富有;濁脈兼滑,代表低賤但順遂;濁脈兼長,代表低賤但長壽。所謂“詳推錯綜”,就是詳細推敲這些氣質清高脈象也清、氣質低俗脈象也濁、氣質清高脈象卻濁、氣質低俗脈象卻清等錯綜複雜說法背後的道理。
附:訂正《素問·脈要精微論》一則作為備考內容
尺部脈的兩旁,對應的是季脅部位。正常情況下,尺部外側此處應為“裡”)用來候察腎臟,尺部內側此處應為“外”)用來候察腹中。在尺部往上靠近關部的位置中附上),左手外側應改為“裡”)用來候察肝臟,內側應改為“外”)用來候察膈;右手外側應改為“裡”)用來候察胃,內側應改為“外”)用來候察脾臟。再往上靠近寸部的位置上附上),右手外側應改為“裡”)用來候察肺臟,內側應改為“外”)用來候察胸中;左手外側應改為“裡”)用來候察心臟,內側應改為“外”)用來候察膻中。關前的寸部脈用來候察身體前部的情況,關後的尺部脈用來候察身體後部的情況。所謂“上竟上”,指的是脈向上延伸到魚際部位,反映胸喉部位的情況;“下竟下”,指的是脈向下延伸到尺澤部位,反映少腹、腰、股、膝、脛、足部的情況。
【注釋】對於“內、外”二字,前人有的以尺部一脈的前半部脈、後半部脈來解釋;有的以尺部內側為“內”,外側為“外”來解釋,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脈象渾然一體,並非兩條脈,也不是分成兩截。如果以前半部、後半部來劃分,那就把脈象看成兩截了;若以尺部內側、外側來劃分,就把脈象看成兩條了。所以可知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仔細研讀整段經文,自然能明白這是傳抄過程中出現的訛誤。哪有唯獨在論述脾胃時,說“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這種表述呢?實際上,應該是外側用來候察六腑,內側用來候察五臟,這在《內經》等脈學書籍中有確切依據可考,所以應當以“外以候胃,內以候脾”這樣的表述為正確。這裡尺外的“外”字,應當是“裡”字;尺裡的“裡”字,應當是“外”字。中附上左右的“內”“外”字,上附上左右的“內”“外”字,都應當改正。因此不遵循舊圖所標注的,以符合外側候察六腑、內側候察五臟的含義。“前以候前”,說的是關之前的寸部脈;“後以候後”,說的是關之後的尺部脈。“上竟上者”,是說向上直至魚際;“下竟下者”,是說向下直至尺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虛理氣天地陰陽歌
無極太虛之中蘊含著氣與理,太極太虛則是在理之中含有氣。隨著氣的動靜變化產生陰陽,陰陽的區分造就了天地。在天地尚未形成之時,氣產生了天地的形質;已有天地之後,形質之中又寓含著氣。從形質探究氣,稱之為陰陽;就氣來觀察理,稱之為太極。
【注釋】“太”,是極其廣大的意思;“虛”,是空虛沒有實物的意思。在極為廣大、空虛,無聲無息的狀態之中,蘊含著極為高深、至極的理氣。理與氣還未分開,處於混沌狀態的,就是太虛。太虛稱為無極,這是就太虛中流行之氣裡主宰的理而言的。太虛稱為太極,這是就太虛主宰之理中流行的氣而言的。所以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也是從極無的狀態推究到極有的狀態。因為在極無之中沒有什麼不是理,在極有之中沒有什麼不是氣。不通過極無的理來推究極有的氣,怎麼能知道有氣的存在呢。不通過極有的氣來推究極無的理,又怎麼能知道有理的存在呢。由此可知,理氣從其不同的角度來說是兩種概念,從它們渾融相合的角度來說又是一個整體。有這樣的理就有這樣的氣,有這樣的氣就有這樣的理,名稱雖有兩個,實際上是一體的,本來就不存在有無、一二、先後的區彆。“乘氣動靜生陰陽”,是說太極隨著氣機的運動產生陽,隨著氣機的靜止產生陰,也就是周敦頤所說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然而不說“無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而說“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因為無極專門指的是理,說的是理沒有動靜,而太極既包含理也包含氣,說的是氣有動靜。“陰陽之分為天地”,是說陰陽流行變化,相生不止,陽氣清輕積聚形成天,陰氣濁重積聚形成地。所以周敦頤說:“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未有天地氣生形”,是說在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隻有太虛中的一氣化生出天地的形質。“已有天地形寓氣”,是說已經有了天地之後,太虛之氣就已經寓含在天地的形質之中了。因此天依靠它來資助萬物的起始,地依靠它來資助萬物的生長。“從形究氣曰陰陽”,陰陽就是理之中流行的氣。“即氣觀理曰太極”,太極就是氣之中主宰的理。所以周敦頤說“陰陽一太極”,這是就氣的極致而言的;“太極本無極”,這是就理的極致而言的。
【按語】吳澄說:太極本身沒有動靜,動靜是氣機的變化,因此太極專門是就理而言的。朱熹說:太極有動靜,這是天命的流行。因此太極是兼顧氣而言的。又說:太虛,是本然的奇妙狀態,動靜,是所憑借的時機。本然的奇妙狀態就是太極,指的是本然主宰、決定動或靜的奇妙之理。所憑借的時機就是動靜,指的是天命流行,憑借動或靜時機的氣。應當以朱熹的說法為正確。
五行質氣生克製化歌
天地之間陰陽交感衍生出五行。五行各有其獨特的物質形態與特性氣質。五行的物質實體蘊藏於大地,其特性氣質在天空中運行變化。五行之氣順應規律分布,形成四季交替的時序。
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相生關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這種相生關係主導著萬物的生長養育。木、土、水、火、金之間存在相克關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關係對萬物有抑製作用。當某一行過於強盛產生危害時,會有相應的承接製約機製,從而實現事物的生化。正是這樣的生生不息與變化無窮,萬物才得以生成並確立其生命形態。
【注釋】天地形成之後,陰陽就存在於天地之中。陽氣主動,變動不息,陰氣主靜,凝合聚集,二者相互作用產生了五行。上天以數字一賦予水的生發,大地以數字六來成就水;大地以數字二賦予火的生發,上天以數字七來成就火;上天以數字三賦予木的生發,大地以數字八來成就木;大地以數字四賦予金的生發,上天以數字九來成就金;上天以數字五賦予土的生發,大地以數字十來成就土,由此可見五行各有獨特的物質形態。東方適宜木的生發,木的特性氣質表現為風;南方適宜火的生發,火的特性氣質表現為熱;中央適宜土的生發,土的特性氣質表現為濕;西方適宜金的生發,金的特性氣質表現為燥;北方適宜水的生發,水的特性氣質表現為寒,這表明五行各有獨特的特性氣質。在大地上表現為木,在天空中對應的是風;在大地上表現為火,在天空中對應的是熱;在大地上表現為土,在天空中對應的是濕;在大地上表現為金,在天空中對應的是燥;在大地上表現為水,在天空中對應的是寒,這體現出五行的物質實體存於大地,特性氣質運行於天空。木位於東方,風的特性氣質在春季散布;火位於南方,熱的特性氣質在夏季散布;土位於中央及四周角落,濕的特性氣質在長夏散布;金位於西方,燥的特性氣質在秋季散布;水位於北方,寒的特性氣質在冬季散布,這就是五行的特性氣質順應規律分布形成四季的順序。正如周敦頤所說:陽氣變化、陰氣凝合,從而產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特性氣質順應分布,四季就依次運行。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這就是五行相生的關係,它主導著萬物的生長與滋養。木會克製土,土會克製水,水會克製火,火會克製金,金會克製木,木又反過來克製土,這便是五行相克的關係,它對萬物起著抑製削減的作用。若隻是單純相克往往會導致事物走向衰亡,而彼此相互製約才能使事物保持生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木氣過盛就會損害土,土氣過盛就會損害水,水氣過盛就會損害火,火氣過盛就會損害金,金氣過盛就會損害木,這是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克製對象過度克製的情況。然而,我所克製對象的兒子,正是克製我的那一行。我畏懼它的兒子出來解救母親所受的侵害,所以不敢肆意妄為,於是便有所承受並受到製約,通過這種製約就會產生新的變化和生機,這樣五行各自就能保持其特性,進而生化萬物,使萬物具備各種特性得以生存。
例如,假如木氣過於亢盛,那麼土就會受到傷害,這就是我對我所克製對象過度克製的情況。土所生的金,就會出來承接並製約木氣,這樣我因為畏懼我所克製不了的金,自然就會有所承受並受到製約,通過這種製約就能產生新的變化和生機。火氣過於亢盛,金就會受到克製,金所生的水,就會出來承接並製約火氣。土氣過於亢盛,水就會受到克製,水所生的木,就會出來承接並製約土氣。金氣過於亢盛,木就會受到克製,木所生的火,就會出來承接並製約金氣。水氣過於亢盛,火就會受到克製,火所生的土,就會出來承接並製約水氣。五行的變化都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五行之間能夠相生而不相互傷害,相互製約而不出現過度克製的原因。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這其中蘊含著萬物生存立命的根本道理,所以五行生克製化的原理,是不能不知道的。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