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補中、調中、益胃等湯加減法
冬季用藥時添加乾薑、肉桂、草豆蔻、益智仁;秋季加入白芍、白豆蔻、縮砂仁、檳榔;夏季若出現氣上衝逆的情況,添加黃連、黃芩、黃柏;春季添加風藥,以鼓動清陽之氣。長夏時節,若身體感到沉重困倦、精神不振,添加人參、麥冬、五味子、澤瀉、茯苓、蒼術。如果肺部有熱引發咳嗽,減少人參用量甚至去除;春季添加金沸草、款冬花;夏季添加麥冬、五味子;秋冬時節添加帶根節的麻黃。頭痛時添加蔓荊子,疼痛劇烈時加入川芎;巔頂或腦部疼痛,使用槁本;偏頭痛則加細辛。若出現身體沉重、倦怠懶動,或者嘔吐氣逆、痰厥頭痛的症狀,添加半夏和生薑。口乾咽燥或者體表發熱,加葛根來生津液、清胃陽。大便乾燥艱澀,加元明粉;血燥的情況,根據不同情形,分彆加當歸、桃仁、熟大黃。出現痞滿脹痛,添加木香、砂仁、黃連、枳實、厚樸;胃寒時減去黃連,添加炒乾薑。胃痛加草豆蔻,胃寒加益智仁;氣滯則加青皮、白豆蔻、木香。腹痛加白芍、甘草,再根據寒熱情況,分彆添加黃芩或肉桂。臍下疼痛加肉桂、熟地黃。身體內外感到煩疼,加當歸以調和氣血;脅下疼痛拘急,加甘草、柴胡效果良好。身體沉重、腿腳發軟,加防己、蒼術、黃柏;身體疼痛且發熱,加槁本、防風、羌活。
【注釋】冬季添加乾薑、官桂、草豆蔻、益智仁,是為了扶助陽氣。秋季添加白芍、白豆蔻、縮砂仁、檳榔,有助於燥濕收斂。夏季添加黃連、黃芩、黃柏,目的是清降陰火。倘若腹中出現氣向上衝逆的情況,這屬於陰火上衝,即便不是夏季,同樣要添加這些藥物。春季添加諸如羌活、獨活、防風、槁本之類的風藥,輔佐人參、黃芪等藥,能夠鼓動清陽之氣上升。長夏時節,人若出現身體肢體沉重困乏、精神不足的症狀,添加人參、麥冬、五味子,是擔心暑氣損傷人體正氣;添加澤瀉、茯苓、蒼術,可去除脾濕。若肺中有熱引發咳嗽,要減少人參的用量,是為了避免助長肺熱。春季添加金沸草、款冬花,可疏散肺中風邪。夏季添加麥冬、五味子,能夠保養肺氣。冬季添加帶根節的麻黃,可驅散肺中的寒邪。頭痛時添加蔓荊子,能引導藥力進入太陽經。頭痛劇烈時添加川芎,因其上行之力迅速。巔頂或腦部疼痛,添加槁本,它能進入督脈。偏頭痛添加細辛,細辛可歸入少陰經。若是痰厥頭痛,伴有身體沉重、倦怠懶動,或者嘔吐痰涎的症狀,添加半夏、生薑,用以治療痰逆。出現口乾咽燥,或者體表發熱的情況,添加葛根,可起到生津液、解肌熱的作用。大便乾燥艱澀,添加元明粉;若是血虛導致的乾燥,添加當歸;血實所致的乾燥,添加桃仁;熱實造成的乾燥,添加大黃。心下出現痞悶脹滿、氣機不暢,添加木香;食物不消化,添加砂仁;心下有熱結,添加黃連;心下有氣結,添加枳實;胃氣壅塞,添加厚樸。如果胃寒,或者在冬季,要減去黃連,添加炒乾薑。胃痛添加草豆蔻,胃寒或者口流涎沫添加益智仁,氣滿不暢添加白豆蔻、青皮。腹痛添加白芍、甘草,若審察後確定有熱,添加黃芩;若有寒,添加官桂。臍下疼痛添加肉桂、熟地黃。腹內及身體外部出現刺痛,這屬於血行不暢、氣血不足,添加當歸用以活血化瘀。脅下疼痛或者拘急,添加甘草、柴胡,用以調和肝臟。身體沉重、腿腳發軟,添加防己、蒼術、黃柏,可去除體內的濕熱。身體疼痛且發熱,添加槁本、防風、羌活,能疏散在表的風邪。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
長夏濕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氣功,汗熱煩渴倦少氣,惡食尿澀便溏行,補中去柴加柏澤,麥味蒼曲甘葛青,濕多痿厥清燥地,豬茯柴連減葛青。
【注釋】在長夏這個時節,暑氣與濕氣炎熱蒸騰,二者相互作用引發疾病。若暑邪多而濕邪少引發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自汗、身體發熱、心煩、口渴、疲倦困乏、氣息微弱、厭惡食物,小便短澀量少,大便稀溏,適宜用清暑益氣湯治療。清暑益氣湯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去掉柴胡,再加入黃柏、澤瀉、麥冬、五味子、蒼術、神曲、甘葛、青皮。倘若濕邪多而暑邪少引發疾病,就會形成痿厥之症,腰部以下痿軟無力,難以轉動,行走姿勢不正常,雙腳歪斜,這種情況適宜用清燥湯治療。清燥湯是在清暑益氣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生地、豬苓、茯苓、柴胡、黃連,並減去甘葛、青皮。
升陽散火湯火鬱湯
由於血虛且胃腑虛弱,又過度食用寒涼食物,致使陽氣鬱積在脾臟,此時宜用升陽散火湯。其症狀表現為肌膚、筋骨以及四肢出現困重發熱之感,用手觸摸,熱得超乎尋常。升陽散火湯由羌活、獨活、白芍、防風、升麻、柴胡、葛根、人參、炙甘草、生甘草、大棗、生薑組成。若火鬱症狀明顯,可加蔥,同時減去人參、獨活,這一方劑是針對火鬱於內,伴有惡寒、脈象沉數等症狀的發散之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這裡提到的“二草”,指的是炙甘草和生甘草。“惡寒”是說,即便身體發熱到燙手的程度,但仍感覺怕冷。如果脈象呈現沉數,就能夠判斷是火邪鬱積在肌肉深層裡麵,這種情況適宜用這個方劑來發散鬱火。
白術附子湯加味理中湯
內傷出現水邪克製脾土的病症,也就是寒濕之病,可用寒濕白術附子湯。症狀表現為口流涎、鼻流涕、腹脹,時常小便量多,下肢軟弱無力且伴有疼痛,還會出現腰背、肩胛、眼窩、脊柱部位的疼痛,陰囊寒冷,疼痛發作沒有規律。對於此證,若選用成方,可在蒼附五苓散基礎上加陳皮、半夏、厚樸;若患者正氣虛弱,宜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術。
【注釋】李東垣所論內傷病症中,熱中類型的疾病,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寒中類型的疾病,使用白術附子湯。寒中病症是因為水邪克製脾土,屬於寒濕為患。其病症在體內表現為腹脹、小便頻繁、口流涎、鼻流涕;在體表表現為下肢軟弱無力,肩胛、脊柱、腰背、睾丸疼痛。對於脾胃寒濕但正氣不虛的患者,適宜使用此方劑,即五苓散加上蒼術、附子、陳皮、半夏、厚樸組成。若患者是脾胃寒濕且正氣虛弱,那麼適宜使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術來治療。
人參資生丸
資生丸用於治療脾胃俱虛的病症,是不寒不熱的平補方劑。適用於進食量少、食物難以消化,有食後飽脹之感,麵色發黃,身體消瘦,疲倦乏力到難以承受的情況。
【注釋】繆仲醇創製了資生丸這一方劑,它針對脾胃都虛弱,且無明顯寒熱偏向的情況,是起到平補作用的藥物。它所主治的病症,表現為飲食攝入量減少,食物經過較長時間仍不能消化,有食後倒飽、脹滿憋悶的感覺,麵色呈現出萎黃無華的狀態,肌肉逐漸消瘦,身體困倦,沒有力氣。該方劑在諸多醫書中都有記載,所以此處不記錄其藥物組成。
清胃理脾湯
清胃理脾湯用於治療濕熱病症,針對傷食情況,在平胃散基礎上酌情選用三黃黃連、黃芩、大黃)。其症狀表現為大便黏膩穢臭,小便短赤,喜歡進食冷食,口舌生瘡。
【注釋】清胃理脾湯由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組成。所謂“酌三黃”,是指如果體內有熱邪停滯但並非實證的情況,就不能加入大黃。“傷食”指的是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病症,像胃脘部痞滿脹痛、呃逆嘔吐、不想進食、泛吐酸水、惡心、噯氣等症狀。若再伴有大便黏膩且有臭味,小便顏色深且量少不暢,喜歡吃冷的食物,口舌生瘡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過度食用醇酒、肥厚油膩食物,致使濕熱內生而引發的病症。
理中湯
理中湯用於治療因虛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病症。患者會出現食量減少,喜愛食用溫熱食物,麵色青黃,腹部疼痛,腹中腸鳴作響,嘔吐清冷涎沫,大便散發腥穢氣味,如同鴨溏般稀溏等症狀。
【注釋】白術附子湯主要治療脾胃遭受寒濕之邪,且形體壯實、正氣不虛的患者。而理中湯則針對脾胃遭受寒濕之邪,形體虛弱、正氣不足的患者。正氣虛弱的患者,其症狀表現為食量減少,偏好食用溫熱的食物,麵色呈現青黃之色,腹部疼痛伴有腸鳴音,嘔吐出清冷的涎沫,大便散發腥穢氣味但不臭,質地如同鴨糞般澄澈清稀且溏薄,所以這類患者適宜服用理中湯。
消食健脾丸
胃強脾弱是一種脾胃方麵的病症,表現為患者能進食但食物難以消化,這種情況需使用消食類藥物。可將平胃散的藥物蒼術、陳皮、厚樸、甘草)與炒鹽、胡椒、麥芽、山楂、神曲、白蒺藜共同組方。
【注釋】在脾胃疾病裡,存在胃強脾弱這樣一種症候。胃功能亢進,所以患者有較強的食欲能夠進食;然而脾功能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針對此症,適宜服用消食健脾的湯劑或丸劑,來幫助脾胃消化。方劑選用蒼術、陳皮、厚樸、甘草即平胃散),搭配炒鹽、胡椒、山楂、神曲、麥芽、白蒺藜,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服用。同時,患者還應注意節製飲食,如此脾胃功能自然能夠調和並恢複正常運化。
開胃進食湯
開胃進食湯用於治療不想進食,進食量少且難以消化的脾胃虛弱病症。方劑組成有丁香、木香、藿香、蓮子、厚樸,以及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再加上砂仁、麥芽與神曲。
【注釋】該方劑主治的是患者不思飲食,進食量少並且食物難以消化,這屬於脾胃兩虛的病症。此方劑是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丁香、木香、藿香、蓮子、厚樸、砂仁、麥芽、神曲而成。
平胃散
一切因傷食導致的脾胃疾病,症狀包括胃脘痞悶、腹部脹滿、呃逆、嘔吐、不能進食、泛酸、惡心、噯氣。治療以平胃散蒼術、厚樸、甘草、陳皮)為基礎,想要快膈理氣加枳實、白術,有痰則加茯苓、半夏。傷於穀物類食物,加麥芽、穀芽、砂仁、神曲;肉類積滯,加山楂;麵食積滯,加萊菔子;若積滯化熱,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適宜酌情加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注釋】對於傷食等病症,適宜使用平胃散,平胃散由蒼術、厚樸、甘草、陳皮組成。若要增強寬胸利膈的功效,可添加枳實、白術;若體內有痰濕,可添加半夏、茯苓。
若是穀物類食物積滯,應添加麥芽、穀芽、砂仁、神曲;若是肉類食物積滯,添加山楂;若是麵食類食物積滯,添加萊菔子。若傷食出現積滯化熱的情況,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可根據具體病情斟酌選用。
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能使飲酒過量之人發汗,緩解其食欲不振、身體發熱、疲倦、嘔吐、頭痛等症狀。組成藥物有:人參、葛花、四苓白術、茯苓、豬苓、澤瀉)、白豆蔻、縮砂仁、神曲、乾薑、陳皮、木香、青皮。
【注釋】飲酒過量致病,適宜用葛花解酲湯促使發汗,汗出後病症立即痊愈。其症狀為頭痛、不想進食、嘔吐、身體發熱、疲倦煩悶,看似外感,實則並非外感,而是飲酒導致的。方劑就是由人參、葛花、白術、茯苓、豬苓、澤瀉、白豆蔻、縮砂仁、神曲、乾薑、陳皮、木香、青皮組成。
秘方化滯丸
秘方化滯丸針對寒熱各類氣滯積滯之症,是治療一切因氣積導致疼痛的攻伐類良方。其藥物組成為經醋製的巴豆,三棱、莪術,青皮、陳皮,黃連、半夏,木香以及丁香。
【注釋】秘方化滯丸用於治療無論寒熱性質的一切由氣滯導致的積滯疼痛,是具有良好攻下效果的藥物。它由巴豆、三棱、莪術、青皮、陳皮、黃連、半夏、木香、丁香組成。該方出自《丹溪心法附餘》一書,多次使用都屢有成效。使用時需依據具體病症隨症選用引經藥,衡量患者年齡大小、體質虛實,對藥物進行增減調整,用心施用,時間久了自然能收獲療效。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