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總括
腳氣是由風寒濕熱引發的病症,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類似傷寒。腿腳疼痛、腫脹且發熱的,屬於火邪致病;腿腳不腫不熱卻疼痛的,是寒邪侵襲所致。
【注釋】腳氣病是體內存在濕熱,又外感風寒,內外邪氣相互結合而引發的疾病。所以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看起來和傷寒類似。如果兩腳腿部疼痛、腫脹,並且熱得像著火一樣,這是火邪亢盛導致的。要是腿腳不腫脹、不發熱,隻是疼痛,這是寒邪亢盛造成的,這種情況叫做乾腳氣。
腳氣死症
患腳氣病時脈象急促,少腹部麻木,不出三到五天,病邪就會侵入心臟。病邪侵入心臟後,會出現嘔吐、氣喘、胸滿症狀,還會有眼睛和額頭變黑、神情恍惚、胡言亂語的情況,此時生命往往難以保全。
【注釋】腳氣病若見脈象急促,少腹部感覺像木頭一樣麻木,對痛癢沒有感知,通常在三到五天內,病邪就會侵入心臟。病邪侵入心臟後引發嘔吐、氣喘、胸滿,這就是“腳氣衝心”的病症表現。而眼睛周圍及額頭變黑,並且出現神誌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依據中醫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這種現象類似腎水克製心火,表明病情嚴重,所以說患者生命垂危,很難保全。
攢風散羌活導滯湯勝濕餅子五積散獨活寄生湯
腳氣表解攢風散,麻桂杏草萆烏良,裡解導滯羌獨活,防己當歸枳大黃,濕盛重腫勝濕餅,二醜蕎麵遂成方,寒濕五積加附子,寒虛獨活寄生湯。
【注釋】剛開始患腳氣病,表現為表實證且無汗,用攢風散發汗,攢風散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萆薢、炮川烏組成。若裡實熱盛,大小便不通暢,用羌活導滯湯瀉下,羌活導滯湯由羌活、獨活、防己、當歸、枳實、大黃組成。如果濕邪強盛,身體嚴重腫脹,用勝濕餅子,勝濕餅子由黑醜頭末、白醜頭末、甘遂末各五錢,蕎麥麵一兩五錢,加水和成餅,每次三錢,煮熟後,空腹用清茶送服以驅逐濕邪。寒濕的腳氣病,用五積散加附子治療,五積散的方劑在傷寒相關內容中。寒虛的腳氣病,用獨活寄生湯滋補,獨活寄生湯的方劑在痹病相關內容中。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虛濕熱,茵陳四苓與羌防,人參當歸升苓草,苦參知母葛根蒼。
【注釋】對於患有濕熱腳氣且身形氣虛的患者,適宜使用當歸拈痛湯。當歸拈痛湯的藥物組成有茵陳、白術、茯苓、豬苓、澤瀉、羌活、防己、人參、當歸、升麻、黃芩、甘草、苦參、知母、葛根、蒼術。
加味蒼柏散
加味蒼柏實濕熱,二活二術生地黃,知柏芍歸牛膝草,木通防己木瓜榔。
【注釋】如果是濕熱腳氣且體質壯實的人,適合使用加味蒼柏散。加味蒼柏散由羌活、獨活、蒼術、白術、生地黃、知母、黃柏、赤芍、當歸、牛膝、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檳榔組成。
大防風湯
兩膝腫大而疼痛,髀脛枯細鶴膝風,大防風附羌牛杜,十全大補減茯苓。
【注釋】當出現兩膝腫大且疼痛,從膝蓋往上到大腿、膝蓋往下到小腿和足部卻枯瘦細弱,隻剩下皮包骨頭,兩膝的樣子如同鶴膝一般,所以將這種病症命名為鶴膝風。適宜用大防風湯來治療,大防風湯由防風、附子、羌活、牛膝、杜仲、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炙黃芪、肉桂組成。如果這種病是在痢疾之後患上的,就叫做痢風,同樣使用這個方劑進行治療。
內傷總括
因過度勞累、勞心費力等內傷情況會損傷脾氣,而飲食方麵的問題則會傷害胃腑及其所主的身形。傷害身形、飲食起居失節,或是過度溫熱或寒涼,會導致氣病,出現熱中、濕熱、暑熱、火鬱、寒中等不同病症。
【注釋】勞役所造成的傷氣,指的是損傷人體的元氣。飲食導致的傷形,是指傷害胃腑。對於傷氣的情況適宜采用補法,然而傷氣又存在熱中、濕熱、暑熱、火鬱、寒中等不同類型。傷形的情況適宜采用消法,這是由於飲食起居失去節製,存在過度溫熱或寒涼等多種不同情況。
內傷外感辮似
內傷時,氣口部位可出現脈象洪大;外感時,人迎部位會出現脈象洪大。頭痛方麵,內傷是時痛時止,外感是持續疼痛。惡寒情況,內傷惡寒用溫和藥物可緩解,外感惡寒即便靠近烈火也依舊惡寒。發熱上,內傷發熱從肌肉內部向外泛出,外感發熱觸摸皮膚感覺內部熱輕。自汗症狀,內傷自汗者氣息虛弱、聲音怯懦,外感自汗者即便出汗,氣息壯盛、說話聲音洪亮。手心發熱多為內傷,手背發熱多為外感。鼻息上,內傷鼻息氣短,外感鼻息急促有聲。飲食上,從不想進食和厭惡食物氣味可辨內外傷;口渴情況,內傷起初不渴,之後口渴且飲水少,外感起初就口渴且飲水多。
【注釋】內傷和外感病症,脈象都可能出現洪大的情況。但內傷的脈象,表現為氣口脈比人迎脈大,這與外感的脈象不同,外感是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內傷和外感都會引發頭痛,內傷所致的頭痛是間歇性發作,時而疼痛,時而不痛,不像外感引發的頭痛,會持續不停地疼痛。內傷和外感都會有惡寒的症狀,內傷導致的惡寒,穿上暖和的衣服就能緩解,不像外感的惡寒,即便靠近熊熊烈火,依然會感覺怕冷。內傷和外感都會發熱,內傷的發熱,熱感主要在肌肉,用手觸摸,會感覺熱是從內部向外散發,不像外感的發熱,熱主要在皮膚,用手觸摸時,感覺內部熱感相對較輕。內傷和外感都可能自汗,內傷的自汗,會伴有呼吸短促、氣息虛弱、聲音怯懦,不像外感的自汗,氣息壯盛、呼吸急促、說話聲音高亢。內傷和外感手部都會發熱,內傷發熱以手心熱為主,不像外感發熱,是以手背熱為主。內傷和外感都會出現鼻部不適,內傷時鼻息短促且伴有氣喘,不像外感時的鼻息,呼吸急促且伴有聲響。內傷和外感都會影響食欲,內傷導致的不想進食,是口中感覺無味,不像外感導致的不想進食,是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厭惡。內傷和外感都會口渴,內傷引起的口渴,在病症初期就會出現,但飲水量很少,不像外感引起的口渴,通常在發病三天後才會出現,且飲水量很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能升舉陽氣、清解虛熱,適用於熱邪傷氣、中氣下陷,見大而虛洪脈象的情況。症狀有頭痛、體表發熱、自汗,心煩、口渴卻又怕風畏寒。患者困倦、懶言、乏力,活動後氣逆上衝、氣喘急促。保元湯甘溫之性可除這種大熱。方中當歸補血,黃芪、白術補脾。陳皮輔助降濁氣、散滯氣,升麻、柴胡引陽氣從胃中上升。若有腎中陰火致躁,加地黃、黃柏;陽熱致心煩,加藥安神。
【注釋】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內傷之症,此證中清陽之氣下陷,是由於過度勞累,熱邪損傷元氣,所以脈象表現為虛大且洪。內傷所致的頭痛,呈現時發時止的狀態。內傷引發的體表發熱,通常會自汗出。心煩,是因為氣虛之人厭惡煩勞。口渴,是由於氣陷不能蒸騰氣化津液。畏寒怕風,是因為表氣虛損,失去衛外功能。困倦懶言,是中氣不足,無法周流全身。稍一活動就氣喘、氣往上衝,是氣息不足的表現。保元,指的是人參、黃芪、甘草組成的保元湯。以當歸為臣藥,可調和脾血,白術能補益脾氣,以橘皮為佐藥,能降泄濁氣,消散胸中停滯的氣機,升麻、柴胡能升舉清陽,從胃中引導陽氣上升。若出現陰火,不時表現出燥熱,就加用黃柏、生地,以滋補陰液、救陰降火。若陽熱熾盛,晝夜都心煩,就合用朱砂安神丸,以瀉火安神。
調中益氣湯
調中益氣湯所主脈象弦、洪、緩、沉澀,用於治療濕熱導致身體困倦、骨骼酸痛之症。還可見氣少、心煩,身體忽胖忽瘦,口流涎沫、食物反流,耳鳴耳聾,胸膈不暢、飲食無味,二便失調,出現完穀不化泄瀉及膿血便。調中益氣湯由保元湯加升麻、柴胡、蒼術、橘皮、黃柏組成,去掉黃柏加木香也叫調中益氣湯。
【注釋】調中益氣湯也用於治療內傷,清氣下陷,濁氣上逆,清濁相互乾擾且兼夾濕熱,所以會出現二便失調,泄瀉伴有膿血。該湯與補中益氣湯雖相互補充說明,但病症脈象不可不區分。內傷疾病,脾胃元氣一旦虛弱,四臟失去調和,所以五臟脈象交錯出現,因此肝的弦脈、心的洪脈、脾的緩脈反而在上部出現。重按脈象沉澀,本應在上部的肺脈反而在下部出現。身體肢體沉重疲倦,是氣不能周流。骨節酸痛,是血不能滋養。氣少,是中氣匱乏。心煩,是心血不足。身體忽胖忽瘦,是火侵犯脾土之位,向上並於陽分,則血脈上行導致上部充盛,所以麵色赤紅且胖;向下並於陰分,則血脈下行導致上部虛弱,所以麵色青白且瘦。就像如今虛損病人,早上麵色青白、消瘦且怕冷,午後則麵色紅赤、發胖且發熱。口沫,指口中流涎,是脾不能布散水穀精微。食出,指食物吃進去後又吐出,是胃虛不能容納。耳鳴聾,指耳鳴、耳聾,是陰火上衝。胸膈不暢,是濁氣停滯。飲食無味,是胃氣受傷。二便不調,指大便有時泄瀉有時不泄瀉,小便有時通利有時不通利,是脾濕不能分清泌濁。飧,指完穀不化的飧瀉,是脾虛濕邪不化。血膿,指大便後有時見膿有時見血,是脾濕熱所釀成。保元,指保元湯,即人參、黃芪、炙甘草、升麻、柴胡、蒼術、橘皮、黃柏。去掉黃柏加木香,也叫調中益氣湯,適用於熱少、氣機不調和的人。
升陽益胃湯
內傷可用升陽益胃湯,適用於濕邪較多、熱邪較少,清陽之氣被遏抑的情況。症狀表現為倦怠乏力、懶得進食、身體沉重疼痛、口苦舌乾、二便不正常。陣陣惡寒屬於肺病,心中淒慘不樂是因為陽氣受傷。該方由六君子湯加白芍、黃連、澤瀉、羌活、獨活、黃芪、柴胡、防風組成。
【注釋】內傷導致氣虛,濕多熱少,抑製了春季生發的清氣,使其不能上升至脾胃,這類病症適宜服用此湯。其症狀有倦怠、不想吃東西,身體沉重且疼痛,口苦舌乾,二便異常,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與平常不同。陣陣惡寒,是衛氣不足,屬於肺及皮毛的病症。心中淒慘不樂,麵色不佳,是陽氣受傷而不能舒展。六君指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橘皮、半夏。加上白芍、黃連、澤瀉、黃芪、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就構成了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能補中氣、升舉陽氣、清瀉陰火,適用於熱多濕少、陰火困住脾陽,致陽氣不能上升到脾胃的病症。此症雖與升陽益胃湯所治病症有相似處,但沒有大便泄瀉頻繁、小便頻數,以及像肺病那樣陣陣惡寒、陽氣受傷而心中淒慘不樂的症狀。方中用人參、黃芪、甘草來補脾胃之氣,柴胡、升麻、羌活升舉陽氣,石膏、黃芩、黃連清瀉陰火,因長夏濕氣重所以加蒼術。
【注釋】內傷導致氣虛,熱多濕少,陰火困阻脾,使得陽氣不能上升至脾胃,這類病症適合服用該方。該方所治病症,雖和升陽益胃湯所治類似,但不存在大便泄瀉、小便頻數,以及肺病的陣陣惡寒、陽氣受傷而心中不樂的症狀。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