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手無名指小指次指)的外側,距離指甲角大約如韭菜葉寬。從無名指與小指間的歧骨部位開始,向上經過手腕,沿著手臂外側兩骨之間上行,穿過肘部,到達肩部。再從肩部向上至頸項,抵達耳後,向上環繞耳上角,然後向下沿著耳前動脈處終止。
膽經歌
少陽膽經起外眥,繞耳前後上額顱,巔後頸肩腋季脅,胯膝踝跗小指出。
【注釋】足少陽膽經,起始於眼睛外眼角,斜著貫穿耳前,沿著耳後上行,到達額顱部位,再到頭頂後,下行至頸部側麵,經過肩部,向下到達腋窩,沿著身體側麵行至季脅側腹部,軟肋儘處),再向下到腿胯部,經過膝蓋外側,抵達外踝前方,向內行至足背,最後到達足無名指小指次指)的外側,距離指甲角約如韭菜葉寬的地方終止。
肝經歌
厥陰肝經起聚毛,循行足跗內踝間,上膕環陰器季脅,上行乳下二肋端。
【注釋】足厥陰肝經,起始於足大趾後方,在距離趾甲如韭菜葉寬的長有叢毛之處。沿著足背表麵上行,經過內踝,繼續向上經過小腿肚腨)、膝蓋,徑直向上環繞陰部,再向外彎曲行進至季肋內側,然後斜向上直行,在乳頭下方兩肋骨的前端終止。
任脈歌
任脈起於兩陰中,上行毛際腹中行,頸下結喉中央上,唇棱下陷承漿名。
【注釋】任脈起於前陰與後陰之間的部位,向前行至橫骨處,再向上行至陰毛生長的邊緣,從陰毛邊緣沿著腹部正中線直向上行,繼續上行到頸部下方、喉結上方的中央位置,然後從喉結處再向上行,最終止於下唇邊緣的凹陷處。
督脈歌
督脈起於尻骨端,後行脊背腰腦巔,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內齒上齦縫間。
【注釋】督脈起於尾骨的末端,從尾骨向後沿著脊背的正中線前行,向上行至頭頂的中央,再向前行至鼻子下方的人中穴,最終止於嘴唇內側門牙中間的縫隙處。
脈決
按語:《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部內側兩旁對應的是季脅部位。尺部外側候腎,尺部內側候腹部。在中部靠近關部的地方,左手外側候肝,內側候膈;右手外側候胃,內側候脾。在上部靠近寸部的地方,右手外側候肺,內側候胸中;左手外側候心,內側候膻中。然而外側候六腑,內側候五臟,這在《內經》及脈學書籍中確實是有依據可考的,怎麼會唯獨對於脾胃,說是右手外側候胃,內側候脾呢?應當以右手外側候胃,內側候脾這句話為正確的表述。其中尺部外側的“外”字,應當是“內”字;尺部內側的“裡”字,應當是“外”字。中部靠近關部處,左右的“內”“外”字;上部靠近寸部處,左右的“內”“外”字,都應當改正。所以不遵循舊圖所羅列的,以便符合內側候臟、外側候腑的含義。
脈訣脈部位歌
脈是血脈,與全身骨骼、肌肉等都相通,脈氣彙聚的地方以寸口為根本,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處叫做關上,關的前後分彆名為寸和尺。
【注釋】脈是血液彙聚之處。全身的血脈,運行通暢、相互貫通,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之所以唯獨選取寸口來診脈,是因為每到寅時,各經脈的經氣都會向上運行並彙聚於肺,所以說寸口為脈氣彙聚的根本。手掌後方有高起的骨頭隆起,處於尺脈和寸脈之間,叫做關部。關前麵的位置,叫做寸;關後麵的位置,叫做尺。所謂尺、寸,是說從關部到魚際的長度為一寸,從關部到尺澤的長度為一尺,因此這樣命名。
脈分主歌
上焦病症通過寸脈來診察,下焦病症通過尺脈來診察,中焦病症的診察則歸屬於兩關脈。心包絡與心對應的是左寸脈,膽與肝對應的是左關脈,膀胱、小腸以及腎對應的是左尺脈,胸中及肺對應的是右寸脈,胃與脾的脈象在右關脈處獲取,大腸以及腎對應的是右尺脈。
【注釋】兩寸部位的脈象,主要用於診察上焦胸中的情況;兩關部位的脈象,主要用於診察中焦膈中的情況;兩尺部位的脈象,主要用於診察下焦腹中的情況。左寸脈象,輕取浮取)可診察心包絡,重取沉取)可診察心;左關脈象,輕取可診察膽,重取可診察肝;左尺脈象,輕取可診察膀胱、小腸,重取可診察腎。右寸脈象,輕取可診察胸中,重取可診察肺;右關脈象,輕取可診察胃,重取可診察脾;右尺脈象,輕取可診察大腸,重取也可診察腎。這是遵循《內經》所規定的三部診脈法。而偽托的脈訣將大腸、小腸配於寸部,三焦、命門配於尺部,竟然對心包絡置之不理,這些說法全都毫無根據。滑壽提出左尺診察小腸、膀胱,右尺診察大腸。這是千古以來獨到的見解,應當依從這種觀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浮沉脈歌
浮脈與沉脈是依據脈象在肌肉中上下運行來區分的,在皮膚表層浮取的脈象與肺相關,在血脈中浮取的脈象與心相關,在筋的部位沉取的脈象與肝相關,在骨骼部位沉取的脈象與腎相關,肌肉處於浮沉之間,屬脾,其診察位置在中間。
【注釋】脈象從肌肉向上運行的,稱為浮脈;脈象從肌肉向下運行的,稱為沉脈。然而心與肺的脈象都屬浮脈,在皮毛處輕取能得到的,是肺的浮脈;在血脈處輕取能得到的,是心的浮脈。所以說在皮膚表層浮取屬肺,在血脈浮取屬心。肝與腎的脈象都屬沉脈,在筋的部位平取能得到的,是肝的沉脈;按壓至骨才能得到的,是腎的沉脈。所以說在筋處沉取屬肝,在骨處沉取屬腎。肌肉處於浮脈與沉脈之間,屬脾。其診察位置在中間,所以說“候在中”。凡是依據部位來命名的脈象,都統屬於浮脈與沉脈這兩大類彆。所以以浮脈和沉脈作為綱領,來統領濡、弱、芤、伏、牢、革、虛、實、微、散等諸多脈象。
濡、弱、芤、伏、牢、革諸脈歌
脈象浮取或沉取時感覺無力,分彆叫做濡脈和弱脈;如果輕取和重取時脈象有力,但在中等力度按取時無力,這樣的脈象就是芤脈;脈象沉到極致,要推按至筋骨才能摸到的,就是伏脈;脈象浮取時極其有力,這是革脈;脈象沉取時極其有力,這便是牢脈。
【注釋】浮取時感覺無力,這種脈象稱為濡脈;沉取時感覺無力,這種脈象稱為弱脈。浮取和沉取時脈象都有力,但中等力度按取時無力,形狀如同蔥管,這樣的脈象叫做芤脈。脈象沉到極致,要用力推按到筋骨的位置,才能摸到,這種脈象叫做伏脈。浮取時脈象極其有力,這樣的脈象叫做革脈。沉取時脈象極其有力,這種脈象叫做牢脈。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