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辮暈歌
真暈應知非腫痕,瘡旁形狀若紅筋,臟腑蘊受銳毒發,三暈可愈五傷身。
【注釋】民間習慣把腫起的痕跡稱作“暈”,但這並非真正的“暈”。真正的“暈”出現在瘡口的旁邊,形狀如同紅色的筋脈,都是由於臟腑蘊積了強烈的毒邪而形成的。如果出現兩三個“暈”,病症還可以治療;要是出現五個“暈”,就很難醫治了。
內消治法歌
內消表散有奇功,脈證俱實用最靈,脈證俱虛宜兼補,發渴便秘貴疏通。清熱解毒活氣血,更看部位屬何經,主治隨加引經藥,毒消肌肉自然平。
【注釋】經典中說:發表的方劑不應避用熱性藥物。又說:通過發汗的方法可以使瘡瘍痊愈。所以說內消和表散的治法有著奇特功效。不過,隻有脈象和症狀都表現為實症的患者,才可以使用這些方法。倘若脈象和症狀都顯示為虛證,就應當兼顧補益之法。如果患者出現口渴、便秘的症狀,必須趕緊使用疏導通行的藥物,不可一概施用表散的方劑。癰疽都是由於氣血凝結,火毒過於強盛所導致的。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為主。更需要詳細查看病症所在部位,明確屬於哪條經絡,然後使用引經藥物進行治療,這樣腫痛自然會消除,肌肉也會恢複平整。
內托治法歌
已成不起更無膿,堅硬不赤或不疼,膿少清稀口不斂,大補氣血調衛榮,佐以祛毒行滯品,寒加溫熱禦寒風,腫消膿出腐肉脫,新生口斂內托功。
【注釋】但凡瘡腫已經形成,卻不能高突起來,也難以潰破出膿,或者表現為堅硬的腫塊,顏色不紅卻疼痛,又或者沒有疼痛,膿液稀少且清稀,瘡口難以愈合,這些情況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此時治療應該以大力補養氣血、調和營衛為主要方法,以祛除毒邪為輔助,再加入具有辛香之性的藥物,來行散鬱滯之氣,加入溫熱的藥物,抵禦風寒之邪。等到膿液排出、腫勢消退、腐肉完全去除,氣血充足了,新肉自然就會生長。
虛實治法歌
癰疽未膿灸最良,藥服托裡自安康,發熱惡寒身拘緊,無汗表散功最長。腫硬口乾二便秘,下利毒熱自然涼,焮痛熱盛煩躁渴,便和清熱自吉昌。內膿不出瘀肉塞,用刀開割法相當,軟漫無膿不腐潰,宜服溫補助生陽。潰後新肉如凍色,倍加溫熱自吉祥,大汗亡陽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湯。脾虛潰後肌消瘦,膿水清稀麵白黃,不眠發熱瘡口懈,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補助脾劑,投方應證保無妨。
【注釋】大凡治療癰疽,無論其陰陽、表裡屬性,也不論患病天數長短,隻要還未見到膿液形成,都適宜采用艾灸療法。若出現局部焮腫發熱且脈象浮的情況,適宜使用托裡的藥物。倘若脈象緊,伴有發熱、怕冷,全身拘緊且無汗,就適宜用解表發散的藥物。若腫硬、口乾,大小便都艱澀不通,應當使用通下的藥物,以宣泄體內毒熱。若焮痛且病勢深沉,患者煩躁、喜飲冷水,口燥舌乾但大便正常,宜用清熱的藥物。如果內部有膿卻排不出來,是因為瘀肉堵塞了瘡口,這時要用刀切開引流。若患處軟而漫腫,沒有膿液,也不發生腐潰,這是陽虛的表現,需用溫補的方劑來助長陽氣。癰疽破潰後,新肉生長遲緩,顏色如凍傷般,這是肉冷肌寒,應加倍使用溫熱的藥物。若出現大汗淋漓不止,這是亡陽的症狀,宜用桂枝、附子等藥物。若自汗且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湯。要是破潰後肌肉消瘦,膿液清稀,麵色黃白,這是脾虛;失眠發熱,是虛火上炎;瘡口鬆弛擴大,是氣陷不能固攝;食量減少、口渴,大便溏薄,是脾虛有熱,這些情況都適宜服用清補並能助脾的藥物。
癰疽針法歌
取膿除瘜用鈹針,輕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針深傷好肉,肉厚針淺毒猶存。腫高且軟針四五,堅腫宜針六七分,腫平肉色全不變,此證當針寸許深。背腹肋脅生毒患,扁針斜入始全身,欲大開口針斜出,小開直出法須遵。氣虛先補針宜後,膿出症退效如神,用在十日半月後,使毒外出不傷人。又有不宜用針處,癭瘤冬月與骨筋。
【注釋】經典說:癰疽若有贅生物,應當用針切開去除。又說:鈹針不像鋒針那樣銳利,是用來排出大膿的。所以說取膿和去除贅生物要用鈹針。進針的輕重、快慢,都有固定的標準,需要醫者心中衡量把握使用,不可隨意操作。因為如果皮膚薄而進針過深,反而會傷到好的肌肉;如果肌肉厚而進針太淺,毒又難以排出。一般來說,腫高且軟的,病變在肌肉,針入四五分;腫低且堅硬的,病變在筋脈,針入六七分;腫平且肉色不變的,病變附著在骨上,適宜針入一寸左右;如果毒生在背、腹、肋脅等部位,適宜用扁針斜著刺入,以防穿透筋膜。針一旦穿透膿腔,看瘡口必定有像珠子一樣的膿出來,這時如果想開大瘡口,就將針斜著拔出;如果想開小瘡口,就將針直著拔出。這就是所說的逆著膿勢擠出膿液,順著膿勢引出膿液。隨即用棉紙撚蘸元珠膏放入瘡口,使膿液彙聚,兩三個時辰後將紙撚取出,瘡口貼上太乙膏,四周敷上烏龍膏。元氣虛弱的人,一定要先補養身體然後再行針,膿一排出那麼各種症狀都會消退。再者,用針要把握好時機,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比如在十天之內,瘡還堅硬的時候,用鈹針在當頭點破。半月後還沒有化膿腐潰的,用鈹針按品字形開三個孔,不論深淺,以患者感到疼痛為止,隨後使用藥筒拔法進行拔膿。另外還有不適合用針的情況,像癭瘤、結核之類,肚臍、骨節靠近筋的地方,以及冬季萬物閉藏的時候,都在禁忌之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癰疽砭法歌
癰疽腫赤走不定,赤遊丹毒紅絲疔,時毒瘀血壅盛證,砭石治法最宜行。隻須刺皮無傷肉,瓷鋒對患最宜輕,毒血遇刺皆出儘,腫消紅散有奇功。
【注釋】凡是癰疽呈現紅腫色赤、位置遊走不定,以及赤遊丹毒、紅絲疔四處走散、時毒導致瘀血壅盛等病症,都適宜采用砭石療法。但要注意不能刺得太深,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刺皮時不要損傷肌肉。具體方法是把細瓷器擊碎,選取一塊帶有鋒芒的碎片,用一根筷子,將其頭部劈開,夾住瓷片並綁好。用兩根手指輕輕按住筷子末梢,將瓷片的鋒芒對準患處,距離皮膚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較重的筷子,頻繁敲擊夾住瓷片的筷子頭部,使得毒血遇到針刺都流出來。到第二天,如果腫脹還沒有完全消退,再酌情進行砭刺,直到腫脹消除、紅色消散為止。
癰疽灸法歌
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疼灸至不疼時。法以濕紙覆其上,乾處先灸不宜遲,蒜灸黃蠟附子灸,豆豉蠐螬各用之。
【注釋】大凡癰疽在初起的七日以內,要想消散鬱結、拔除毒邪,非用艾灸不可。對於不痛的癰疽,要灸到有痛感;對於疼痛的癰疽,要灸到疼痛消失。這是因為毒邪附著的地方不痛,而好的肌肉部位會痛,一定要灸到有痛感,是要讓火氣到達好肉才停止。在皮肉未壞的地方會痛,而毒邪附著處不痛,一定要灸到不痛,是要讓火氣到達毒邪處才停止。具體方法是用紙張蘸水後完全覆蓋在患處,看紙張先乾的地方,就先在那裡施灸。艾灸之法貴在儘早施行,如果病症起後的兩三日就施灸,十成病症可保全八九成;四、五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六七成;六、七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四五成,總之越早越好。艾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隔蒜灸、直接在肉上灸、用黃蠟灸、用附子灸、豆豉灸、蠐螬灸等。從一壯灸到百壯,以見到效果為度。至於艾炷的大小,則要根據瘡瘍的形勢來確定。然而艾灸也有應當禁忌的情況,比如腎俞部位發生癰疽不宜艾灸,恐怕會消耗腎中津液;手指部位不宜艾灸,因為手指皮肉單薄,恐怕會導致皮膚乾裂、肌肉突起。至於頭部,乃是諸陽彙聚之首,各種醫書都說要禁止艾灸,如果誤灸會逼迫毒邪入裡,使人痰喘上湧,反而加重腫脹。但是遇到純陰下陷的病症,就一定要艾灸,不灸就不能使陽氣回升。若是半陰半陽的病症,則仍然應當禁止艾灸。
隔蒜灸法
將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放置在瘡瘍的頂部,用較大的艾炷進行艾灸,每灸三壯就要更換一次蒜片。如果是漫腫沒有頭的癰疽,就用濕紙覆蓋在上麵,觀察紙最先變乾的地方,在那裡放置蒜片施灸。若有兩三處先乾,就對這兩三處同時施灸。如果有像粟米一樣大小的白色顆粒,周圍紅腫如銅錢大小,就在白色顆粒上施灸。要是瘡瘍的形勢較大,患病天數較多,就把蒜搗爛,鋪在瘡上,再把艾絨鋪在蒜上進行艾灸。蒜爛後就更換,以患者感到非常疼痛為有效。凡是癰疽流注、鶴膝風等病症,每天要灸二三十壯。對於癰疽陰瘡等病症,艾灸的壯數一定要多,施灸前宜先服用護心散,以防火氣入裡。給小兒艾灸時,先把蒜放在大人手臂上,點燃艾絨,等蒜溫熱了,就移到小兒的毒瘡上,方法和前麵一樣。《內經》說:寒邪侵入經絡之中,就會使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則衛氣隨之積聚,壅遏而不能通行,所以產生熱;如果大熱不止,肌肉就會腐爛化為膿。毒邪原本源於火,然而與外界寒邪相互搏結,所以用艾火和蒜進行艾灸,使毒邪消散鬱結,將病邪由深居淺處引出。
黃蠟灸法
對於癰疽、發背、惡瘡、頑瘡等病症,先用濕麵沿著腫根做成圓圈,高一寸多,緊密貼合在皮膚上,形狀像井口一樣,不要讓其滲漏。在圓圈外圍鋪上幾層布,防止火氣烘烤皮膚。在圈內鋪上三四分厚的蠟屑,接著用銅漏杓盛上桑木炭火,懸在蠟屑上方烘烤,讓蠟融化至翻滾,再添加蠟屑,一直添加到圓圈像井口一樣滿。如果皮膚不痛,說明毒淺,灸到皮膚有痛感為度;如果皮膚痛,說明毒深,灸到皮膚沒有痛感為度。拿掉火杓後,立即在蠟上噴少許冷水,等冷卻後揭起蠟,若蠟底的顏色青黑,這就是毒邪排出的征象。如果是漫腫無頭的癰疽,也用濕紙測試,在最先變乾的地方施灸。剛開始發作的,一兩次施灸就能消散;已經形成的,兩三次施灸就能破潰。如果瘡瘍長久潰爛不愈合,周圍皮膚堅硬頑固,就在瘡口上施灸,蠟從瘡孔滲入,越深越好,這樣頑固的腐肉、瘀膿都會化解,收斂速度很快。
附子餅灸法
把生川附子研磨成末,用黃酒調和做成餅,約三錢厚,放置在瘡上,用艾炷進行艾灸,每天灸幾壯,隻需讓局部微微發熱,不要讓患者感到疼痛。如果餅變乾,就更換餅繼續艾灸,務必使瘡口顏色變得紅活為度。這種方法治療潰瘍,對於氣血都虛弱,不能收斂,或者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血氣不能運行的情況,確實有奇特的療效。
豆豉餅灸法
對於癰疽發背,無論已潰還是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研磨成末,根據瘡瘍的大小,用黃酒調和做成餅,厚三分,放置在患處進行艾灸,餅乾了就更換。如果已經有瘡孔,不要覆蓋在瘡孔上,在瘡孔四周鋪上豆豉餅,在上麵排列艾絨進行艾灸,讓局部微微發熱,不要使皮膚破損,如果感覺熱痛得厲害就立即更換。每天艾灸三次,讓瘡孔出汗就會痊愈。
蠐螬灸法
對於疳瘺惡瘡,各種藥物治療都不見效的,選取蠐螬剪去兩頭,放置在瘡口上,用艾絨進行艾灸,每灸七壯就更換一次蠐螬,不超過七隻,沒有不見效的。
麥冬粳米飲
這個方劑用於治療癰疽陰瘡,按照治療方法應當艾灸,但如果艾灸過度,或者陽瘡不應該艾灸卻誤灸了,導致火毒入裡,使患者出現頭項浮腫、神昏、痰湧、氣喘籲籲等症狀,此時緊急服用此藥,以清解火毒,效果很好。
麥門冬去心)粳米各三錢)
即取兩盅水來煎煮藥物,煎至剩一盅藥汁,然後慢慢地趁熱服用。
【方歌】麥冬粳米各等分,能醫灸後頭項腫,神昏痰湧作喘聲,水煎徐徐功最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