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差哇一聲叫了出來,眼淚嘩嘩的流:“你,你特麼真敢,你等著,看我們老爺不扒了你的皮!”
徐誌穹在衙差右腮上又戳了一個窟窿,衙差哀嚎許久,這次終於說正經話了:“他們都是嫌犯的家小,他們家裡都有血孽門的人。”
“是血孽門的人,還是朱雀道的人?”
衙差道:“我們高大人說了,都是一樣的,修朱雀的,就是血孽門的,這是朝廷的命令!”
好個高知縣!
這老不死的東西竟然做出這種荒唐事。
多虧大宣是個有血性的王朝,宣人的骨頭是硬的,這些村民敢和官府對抗。
《控衛在此》
若是換了彆的朝代,這些朱雀修者肯定得被活活冤死。
而大宣的農業生產對朱雀修者有極強的依賴性,這些朱雀修者死了,這一縣之民不知得餓死多少。
徐誌穹把衙役頭目丟在地上,回身對其他衙役道:“把這些人都給我放了,我饒你們一條性命。”
一名衙役喊道:“騙誰?當我們是三歲孩子?我們若是放了他們,你還能饒得過我們嗎?”
另一名衙役道:“我們不知道你是什麼來曆,你現在趕緊給我走,走的越遠越好,你要是不走,我們當場把這些人都殺了!”
衙役神色猙獰,把刀刃在一個孩子的脖子上蹭了蹭。
他們這個行當,天性如此,要說對付朱雀修者,他們沒膽量,九品技就能輕鬆燒死他們。
但要說對付這些手無寸鐵的婦孺,他們絕對不含湖。
見徐誌穹和梁玉瑤沒動地方,衙役揪著孩子的頭發,喝一聲道:“都聽不明白是吧,今天就讓你們明白明白!”
他準備先割了這孩子的耳朵,隻聽卡吧一聲,衙役的刀落在了地上,他的腕骨被折斷了。
梁玉瑤看著衙役道:“這回你明白了嗎?”
衙役還在發愣,梁玉瑤用盤蟒之技把一群衙役的腕骨都折斷了。
霎時間,官道之上慘呼不斷,這些衙役經常糟蹋彆人,可他們從沒挨過毒打,這一下斷了手腕,全都哭出了眼淚,有些人連尿都出來了。
梁玉瑤喝一聲道:“誰再多出一聲,便擰斷他脖子。”
衙役們立刻憋了回去,一聲不吭。
徐誌穹道:“你先在這看住這些衙役,我回縣衙,把高知縣給請過來。”
梁玉瑤搖搖頭道:“說顛倒了,我去縣衙,你在這看著他們。”
徐誌穹道:“卻為何故?”
梁玉瑤道:“你去了,那老鬼肯定生疑,我去了,能把他好模好樣的騙過來,到時候再做處置。”
……
梁玉瑤回了縣衙,命人叫醒了縣令高仁孝。
六十多歲的老縣令睡眼惺忪,來到公堂之上,不知看到了梁玉瑤,還看到了梁賢春、林天正和左楚賢。
剿孽軍中的大人物都來了,梁玉瑤一臉謙卑,對高知縣道:“今夜我與徐校尉去和順村看了一眼,本想好言相勸,可那群暴民油鹽不進,
今特請高知縣出馬,一並前去勸說,若能勸住這群暴民,也算止息了一場乾戈。”
高仁孝搖頭笑道:“公主殿下,這群暴民冥頑不靈,勸是勸不動的。”
梁玉瑤道:“勸不動就打,我把紅衣閣也帶去,今天晚上說什麼得把血孽門的惡徒抓住,順著這條線,鏟了血孽門的老巢。”
說完了這番話,梁賢春按捺不住了:“玉瑤說的有理,咱們即刻出發!”
林天正有些擔心:“若是能止息乾戈,還應以良言相勸。”
梁賢春咬牙道:“有什麼好勸,暴民都應殺之!”
左楚賢不想對平民出手,且找了個說辭:“我麾下軍士還須歇息。”
梁玉瑤笑道:“不勞其他各營,有我紅衣閣足矣,向知府,你卻怎說?”
饒州知府向思善道:“公主殿下既要除賊,本府自當全力相助。”
“相助?”梁玉瑤輕笑一聲,“是誰助誰?饒州的事情,本就是你分內的事情,高知縣抓捕惡徒、抗擊暴民時,你為何不出手相助?”
向思善乾笑一聲道:“州中軍士和差人,都在四下搜捕惡徒,實在騰不出手來。”
“難為向知府了。”梁玉瑤微微一笑。
打仗的事情,她不懂。
這官場上的手段,梁玉瑤是高手中的高手。
向思善到了這一步還想明哲保身。
好說!
一會我讓你和這老知縣當麵撕扯,看你們誰的模樣更難看!
眾人帶上紅衣閣,一並去往了和順村,走在官道上,發現路卡被毀了,地上還有血跡。
高知縣驚呼一聲道:“不好,暴民生亂,徐校尉恐有不測,一會見了那群暴民,切不可有絲毫猶豫,定要將其剿滅乾淨,否則敝縣永無寧日。”
說話間,老知縣氣得發抖。
梁玉瑤給老知縣拍拍背道:“高知縣,莫急,那群暴民不是來了嗎?”
遠方一片火把閃爍,高仁孝驚呼一聲道:“諸位將軍,速速備戰。”
梁賢春也很緊張,趕緊下令備戰。
可紅衣使無動於衷。
這就是特務機構的特點,她們隻聽梁玉瑤的命令。
梁賢春喝道:“玉瑤,還等甚來,趕緊備戰!”
梁玉瑤繼續給高知縣拍背,“姑姑,莫急,且等高知縣勸說幾句。”
高仁孝道:“老夫對他們無話可講!”
說話間,徐誌穹帶著一眾鄉民,已經來到了近前。
雙方相距不足百尺,梁賢春喝道:“徐誌穹,你為何與暴民為伍?”
高仁孝聞言,高聲喝道:“徐校尉被暴民劫持,老夫與這般暴徒不共戴天,諸位隨老夫一起,與暴民一決死……”
話沒說完,梁玉瑤突然在手上加了力氣,把高仁孝推了出去。
高知縣一個趔趄,差點摔倒,等艱難站穩腳步,卻發現自己已經身在鄉民當中。
鄉民怒目而視。
高仁孝顫巍巍道:“你,你等暴徒想怎地……”
梁玉瑤眼角一顫,喝一聲道:“跪下說話!”
卡吧一聲,高仁孝膝蓋骨碎裂,跪在了一群鄉民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