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先生話,小子在家中曾隨母親識過一些字,也曾聽過《三字經》、《百家姓》與《千字文》。”
趙先生聞言,眉梢微微一挑。
聽過,與會背,是兩碼事。
鄉間頑童,誰沒聽過幾句“人之初,性本善”?
可真要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又是另一番光景。
他沒有多言,起身從靠牆的書架上取下三本蒙學讀物。
書頁因常年翻動而泛黃卷邊,帶著一股陳舊的墨香。
“既然聽過,想必溫習起來也快。”
趙先生將三本書冊在小幾上攤開,分彆是《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
他指著書冊,語氣平淡地說道:“你便在這裡看。什麼時候覺得溫習好了,便告訴我。我再來考教。若隻是囫圇吞棗,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不會收的。”
言下之意,便是給了陸明淵一個考驗。
他倒要看看,這孩子是真有幾分天資,還是如他祖母所言,隻是愛孫心切的誇大之詞。
“是,先生。”
陸明淵點了點頭,沒有絲毫異議。
趙先生見他應下,便不再管他,自顧自地走到院中,拿起一把舊掃帚,開始清掃昨夜被風吹落的槐樹葉。
掃帚劃過青石板,發出“沙沙”的聲響。
客廳之內,陸明淵垂下眼簾,捧起那本《三字經》。
前世的他,這些蒙學經典自然是爛熟於心。
但時隔多年,又換了一具身體,許多記憶如同蒙塵的古鏡,隻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
此刻書冊在手,那些熟悉的文字映入眼簾,便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乾涸的河道,瞬間喚醒了沉睡的記憶。
他看得極快,或者說,不是在看,而是在“印”。
那穿越而來的強大精神力,此刻儘數收斂於雙目之間。
前世的理解與今生的記憶交織、融合、重構,原本有些模糊的段落,迅速變得清晰、通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窗外的天光,自魚肚白漸漸轉為明亮,將窗格的影子投在地麵上,緩慢地移動著。
院子裡的掃地聲不知何時停了,取而代之的是趙先生搬了張竹椅坐在廊下,閉目養神的聲音。
一個時辰,悄然而過。
當陸明淵將最後一頁《千字文》看完,他緩緩合上書冊。
那股高度集中的精神力如同潮水般退去,腦中卻是一片清明。
他站起身,將三本書冊整齊地疊好,走到客廳門口,對著廊下的趙先生躬身一禮。
“先生,小子溫習完了。”
廊下,趙先生閉著的眼睛倏然睜開,眼中閃過一絲錯愕,隨即化為一抹不易察覺的微慍。
一個時辰?
他以為這孩子至少要看到日上三竿。
就算是將背過的東西溫習一遍,也斷沒有這麼快的道理。
這般行徑,不是天資過人,便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
而他,更相信是後者。
“哦?”
趙先生的語氣淡了幾分,他緩緩起身,走回客廳,眼神裡帶著一絲審視。
“這麼快?你確定都記下了?”
“是。”陸明淵的回答隻有一個字。
趙先生心中輕哼一聲,也不多言,隨手拿起最上麵的《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