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末將與幾位同僚據理力爭,言此乃喪權辱國,長此以往,匈奴氣焰更熾,邊患永無寧日!”
“可陛下……陛下她……”
他深吸一口氣,模仿著女帝當時在朝堂上那冰冷而帶著訓斥意味的語氣:
“陛下說,‘爾等武夫,隻知逞一時血勇,豈知治國之道,在於休養生息,在於萬民安康?”
“若能以些許財貨,換得邊關數年太平,使百姓免於戰火,使女子不必再受征夫離彆之苦,此乃大善!和親之事,更是化乾戈為玉帛之佳話,有何不可?莫非爾等非要看到邊關烽煙再起,將士埋骨黃沙,才覺得是儘忠報國嗎?!’”
王振山說到這裡,虎目含淚,猛地彆過頭去:
“她……她還當廷斥責末將等武將,心懷叵測,好戰邀功,不顧國家大局!下令兵部,嚴查近年來邊軍將領有無虛報戰功、克扣軍餉之事!”
“這……這分明是要借此機會,進一步打壓我等武將!她為了她那所謂的‘太平’,為了壓製我們這些‘不安分’的武將,竟不惜向手下敗將屈膝!將將士們用血換來的勝利,如此輕賤!”
李平安沉默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收緊。
他仿佛能看到金鑾殿上,女帝是如何站在所謂的“道德”製高點,用“萬民安康”、“女子福祉”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粉飾其妥協投降、打壓異己的實質。
為了她個人的權威和那套極端理念,她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國家尊嚴、將士熱血,甚至……潛在的未來安全。
荒唐!何其荒唐!
這般的“太平”,不過是飲鴆止渴,自掘墳墓!
王振山頹然坐下,雙手抱頭,聲音充滿了無力感:
“伯父,那我們……我們該如何是好?難道就眼睜睜看著……”
李平安沒有回答,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穿透了重重宮牆,看到了那座象征著至高權力的皇城。
山雨欲來風滿樓。
匈奴使團的到來,和親條款的議定,無疑給本就暗流洶湧的京城,又投下了一顆巨大的石子。而這波瀾,最終會湧向何方?
他隱隱感覺到,趙高和女帝那遲遲未落的雷霆,或許,就隱藏在這突如其來的“和親”與“議和”之中:
他們的目標,恐怕不僅僅是讓他閉嘴那麼簡單了。
李平安暫未想到趙高的陰謀,但大虞的形式發展卻遠超王振山最初的想象。
準確來說,形式要比他想象的……嚴峻數十倍!
匈奴使團提出的和親與議和條件,如同投入滾油的火星,瞬間在永安城的市井街巷間炸開了鍋。
“什麼?!打了勝仗還要賠錢?”
“開放互市隻準他們買鹽鐵?這不是資敵嗎!”
“讓我大虞宗室女去給蠻子單於做側妃?奇恥大辱!奇恥大辱啊!”
“陛下……陛下怎能答應如此條件?!”
民怨沸騰,如同積蓄的火山。
茶樓酒肆,街頭巷尾,無處不是憤懣的議論和怒罵。更有血氣方剛的年輕士子和退伍老兵,自發聚集在皇城外圍,高聲請願,請求朝廷收回成命,整軍備戰,揚我國威!
然而,回應這洶湧民意的,卻是一道冰冷徹骨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