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停了。
雪也仿佛在這一刻靜止。
偌大的漠北雪原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彙聚在那個孤身前行的老人身上。
終於,在距離大軍陣前不足五十步的地方,他停了下來。
這個距離,對於神射手而言,已是必殺之局。
這個距離,對於衝鋒的騎兵而言,不過是眨眼之間。
朱高煦他甚至不需要下令衝鋒。
隻需要一輪箭雨。
然而,就在他即將抬起手臂的那一刻,詭異的一幕發生了。
在他正前方,那密如叢林的方陣中,最前排的一名士兵,手腕微微一顫,那原本直指前方的矛尖,竟不自覺地垂下了些許。
一寸。
微不足道。
可在這種死寂的對峙中,卻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瞬間激起無形的漣漪。
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
越來越多的兵刃,開始微微垂落。
"慌什麼!"
朱高煦看出了士兵們的動搖,一股無名火直衝頭頂。
"弓箭手準備!"
"給本王放……"
然而,他那個"箭"字,卻死死卡在了喉嚨裡。
因為,沒有一個人動。
那些平日裡令行禁止的悍卒,此刻竟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一個個握著武器,僵在原地。
他們在怕什麼?
怕那個手無寸鐵的老人?
朱高煦無法理解,他隻覺得一股巨大的荒謬感包裹了自己。
也就在此刻,木正居,又開始向前走去。
一步,一步。
那從容不迫的步伐,像是一柄無形的重錘,狠狠砸在每一個士兵的心上。
也就在他邁步的瞬間,天幕之上,光影流轉。
不再是茶館閒聊,不再是後世評論,而是變成了一行行、一列列的典故。
【永樂五年,首輔木正居,力排眾議,削減京城勳貴、皇親宗族年例五成,並實行推恩令。
定"陣亡將士撫恤金"最低額度為五兩,其父母由戶籍地官府供養終身,其子女入學,免束脩,直至十六歲。】
【永樂七年,首輔木正居,駁回工部營建西苑提議,將預算儘數撥給兵部,為北方九邊所有將士,換裝加厚棉甲、棉衣、棉靴。
是年,九邊之地,無一人凍死。】
【永樂十年,首輔木正居,上奏"榮軍法",凡因戰致殘之士卒,歸鄉後可免全家三年賦稅,由地方官府授"榮軍田"十畝,世代相傳。】
【永樂十三年,韃靼來犯,宣府總兵張武戰死。其妻兒被當地劣紳欺辱,家產遭奪。
事聞,首輔木正居震怒,三日內,連下十二道輔諭,命錦衣衛徹查。】
【半月後,涉案劣紳、官員共計三百七十人,儘數斬於張武墓前。木正居親筆題寫碑文:人人為國,國為人人。】
【永樂十五年天降暴雪,木正居再度上書,為邊軍將士爭取到每月額外半斤鹽、三斤肉的補給。
朝中大臣彈劾其"靡費國庫",木正居當殿反駁:爾等朱門酒肉臭,豈知邊塞苦寒?將士為國守邊,連頓飽飯都不配?】
【永樂十七年,木正居推行"戰功分級製",從普通士卒到千戶,每斬敵一級,皆有明確賞賜。
且規定,無論出身貴賤,戰功麵前,人人平等。此令一出,軍中士氣暴漲。】
【永樂十九年,木正居親自前往九邊巡視,見有將領克扣軍餉,當即斬殺一名四品軍官,懸首示眾。
事後親自清點賬目,為將士補發積欠軍餉,共計白銀七十二萬兩。】
一條。
又一條。
這些錢,是哪裡來的?
是從世家大族的嘴裡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