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答應了。”
“陛下!建奴自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至今,已曆——嗯?”
盧象升一口氣噎在喉嚨裡。
後續麵聖前打好的腹稿——諸如建奴為禍已近一甲子,荼毒生靈,耗費國帑……等等慷慨激昂之詞,統統被堵了回去。
‘剛才陛下說了什麼?’
他是不是說——
答應了?
盧象升眨了眨眼,帶著確認的語氣試探喚道:
“陛下?”
崇禎依舊雲淡風輕,仿佛隻是決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孫大人將任內閣首輔,兼領兵部尚書,統籌全局。”
“盧象升年後去往遼東。”
“朕予你遼東巡撫之職,讚理軍務,整飭防務,輔佐遼東經略。”
此言一出,不僅盧象升目瞪口呆,連一旁的孫承宗也驚詫動容!
‘遼東巡撫?!’
盧象升暗忖道:
‘這……陛下竟將我從地方知府,破格擢升為遼東防線實質上的第三號人物?’
明末遼東防線的權力排序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軍事體係調整、官員權責劃分動態變化。
通常以督師、經略為最高統帥,其下薊遼總督、遼東巡撫,再之下是總兵官等。
無論如何排序,對盧象升來說,這都不是簡單的升遷;
而是一步登天,直接進入大明軍事權力的核心層。
孫承宗心中亦是愕然萬分:
‘老夫何時答應做這首輔了?陛下方才並未提及啊!’
幾乎同時,兩人齊齊躬身,異口同聲地喊道:
“陛下!”
孫承宗資曆更深,率先開口。
“首輔之位,非同小可。”
他語氣謹慎道:
“陛下厚愛,老臣銘感五內。”
“然韓閣老執掌中樞以來,調和鼎鼐,功在社稷。”
“老臣才德遠不及韓公,貿然繼任恐難服眾。”
“且朝廷體製攸關,若因老臣之故致使朝堂失衡,此罪萬死莫贖!”
他這番話,說得頗為委婉,但核心意思極其明確:
韓爌乾得好好的,我這麼上去,名不正言不順,可能會引起朝堂各方失衡,加劇黨爭。
這裡便不得不厘清,孫承宗與韓爌乃至整個東林黨的複雜關係。
孫承宗其人,嚴格來說,與東林黨無直接的隸屬關係。
但因其政治立場、交往圈子的高度重合,無論在當時士人眼中,還是後世史家筆下,他常被歸入“東林黨陣營”,被視為東林黨在軍事領域最堅實的同盟者。
尤其孫承宗主張“重經世致用”、“反對閹黨專權”、“力主抗金守遼”。
這與東林黨名義上“清流治國”、“抵禦外侮”核心訴求一拍即合。
此外,他與東林黨內的骨乾人物,如鐵禦史左光鬥、理學大家高攀龍等人,私交頗為深厚。
更重要的是——
在天啟、崇禎兩朝,他數次被起用,又數次被罷黜。
其背後推手,要麼是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要麼是溫體仁這類反東林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