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自打聽到劉興祚重又出現,氣就不打一處來。這也難怪,想當初自己對劉興祚如此寵信,不顧眾貝勒反對一味重用,誰想此人還是叛歸了大明,真不知道是劉興祚傻還是大明朝給他灌了什麼迷魂湯,思來想去,心情愈發煩躁。
前軍來報,說在山海關前十裡紅花店發現明軍遊騎,前哨圖魯什帶人去追,中了埋伏,損失了十數人。
皇太極聞報大怒,命阿巴泰率兵務必全殲了這股明軍。一旁近侍巴克什達海見皇太極心浮氣躁,勸諫道:“大軍靠近關前,形勢不明,未便擅追。”皇太極厲聲斥道:“些許散卒,何足為懼?”催促阿巴泰立刻出發。
等阿巴泰出去了大半個時辰,皇太極心情稍稍平複,琢磨著有些不妥,想要派人將前軍召回,阿巴泰已經回來複命了。
原來關前左右塹壕都有旗號,也不知埋伏了多少人馬,阿巴泰不敢輕進。
皇太極問關上打著誰的旗號,阿巴泰回道遠看像個
“孫”字。皇太極納悶,猜不出是誰,再細想了一下,失聲道:“難道是他?”皇太極想到的不是旁人,正是孫承宗。
差不多三天前孫承宗拿到袁崇煥書信便請旨來追祖大壽,星夜兼程飛騎三百裡趕至關前。
先一步到的賈登科、石柱國前來複命,說已將祖大壽勸留在歡喜嶺,但關寧軍上下激憤,不肯回京。
孫承宗心想自己三朝元老,又是祖大壽的老上司,親身前往有失身份,便命賈石二人帶著袁崇煥書信和皇帝的聖旨去詔慰遼兵。
看到袁崇煥書信,祖大壽、何可綱痛哭流涕,再看聖旨兩人頓時怒氣衝天,隻聽何可綱道:“這***皇帝,既要我等回去勤王,又說督師該死,這是要我等怎地?”祖大壽道:“不管他,不放督師出來,俺們死也不回去。趁夜黑破關出城,先回錦州再說。”兩人一合計,手下遼兵不用多說,群起鼓噪出關。
關上守軍本多相熟,聽傳袁崇煥受迫害,皇帝派人追殺遼東將士,一時軍心動搖,十亭中也跟著跑了五亭。
孫承宗得報大驚,夜不及寐,披氅來追,待到山海關,眼看關上軍容不整,稀稀拉拉像是剛打了敗仗,急命手下招守城將官前來聽令。
好在這些將官都是舊時部屬,聽說老帥來了,立馬將其迎入關上。此時天已破曉,孫承宗簡單交代兩句便想繼續去追祖大壽,誰料探子來報,說是皇太極收降了沙河驛,兵鋒直指山海關。
關上諸將聞報大驚,齊請孫承宗暫攝關防大權。孫承宗無奈,隻好將追返祖大壽一事按下,先顧守關事宜。
因兵力不足,便分兵於關前左右埋伏以作疑兵。等到日上,關前湧來無數難民,都是從永平、遷安等縣城逃難出來的。
關上諸將怕有後金奸細參雜其中,不敢開城門。孫承宗道:“此處四野,百姓無處躲藏,韃子到時必遭屠戮。若使關上守軍見死不救,軍心民心皆失,如何還守的住?”於是下令開城門讓難民入關,又命從中揀選逃難流官巡街安民,嚴緊私行。
見孫承宗安排得當,關上才稍稍安心。翌日,皮島守將劉興祚帶著兄弟劉興賢也來到關上,孫承宗嘉其義勇,讓襄讚遼省軍務孫元化湊了八百人給他兄弟倆去救永平,又派參將黃惟正帶著四營騎兵往援撫寧。
一番調兵遣將,已是兩日過去了,關外又有謠傳祖大壽回錦州準備割地稱王,孫承宗聽說心急如焚,將守關事宜交付孫元化,自己帶著親隨追祖大壽去了。
因此,後金大軍到時,孫承宗並不在關上,但皇太極並不知情,見前哨吃了虧,又不明關上情況,便命大軍屯駐範家店,一來侯嶽托的消息,二來等細作探明情況後再行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