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橋遺址
位於邢台古城北5裡,為春秋時期豫讓刺殺趙襄子處。
春秋末期,邢台歸屬晉國。
豫讓是晉國人,晉國大臣智伯非常尊寵他,稱他為國士。
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
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
他就改名換姓、漆身吞炭,幾次躲在趙襄子分封的邢邑邢台)刺殺趙襄子,最後一次藏在豫讓橋下仍被趙襄子發現。
趙襄子念其中心為主,脫下衣傳給豫讓,讓豫連砍幾下,以滿足其中心報主的願望,然後自殺。
後人將這座石板橋改叫豫讓橋。
曆代皆有紀念,萬曆十八年,邢台縣知事朱誥修建了豫讓祠,把豫讓作為鄉賢,四時祭祀,文人墨客經常吟誦豫讓的故事。
豫讓橋也就成為邢台的名勝而聞名四方。
清代詩人陳維崧路經邢州時寫了一首《南鄉子·邢州道上》。
民族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先後平定三胡,辟地千裡。設置雁門,雲中二郡。
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軍大敗東胡取歐代地。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斬殺匈奴10餘萬騎兵。
軍事
戰國時期,趙國推行郡縣征兵製[11],此外,趙國還極力推行募兵製。兵役的年齡限於十六七歲至60歲之間。
戰國時期,趙國的兵種按出現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為:車兵、步兵、騎兵和舟兵。趙國的步兵,稱為“帶甲”,為趙國軍事實力的象征。
趙國的騎兵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建立起來的。
趙國騎兵的來源:從趙國本土招募及變車為騎、三胡的騎兵、趙國代地的騎兵。
騎兵的武器有弓箭與劍。代地的馬匹是趙國戰馬的主要來源。
對外戰爭
齊國
公元前283年,廉頗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
前280年,趙將趙奢攻占齊國麥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