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場人物:
韓十三(男,輪值主理人,民間領袖,機敏果敢)
李元吉(男,輪值導師候選人,西坊說書學徒,倔強聰慧)
謝知節(男,輿論監督司執筆,正直清峻)
崔明遠(男,工部屯田司主事,親王黨羽,陰鷙隱忍)
朱秉文(男,內閣大學士,年邁持重,曾批注《雙錄對照》,傾向開明)
雲娘子(女,北坊藥鋪掌櫃,靜音鑼陣聯絡人之一,膽大心細)
單元內作用:承接“輪值導師製”確立後的權力交接嘗試,轉入製度落地過程中的現實阻力;通過一場針對新人的公開羞辱事件,揭示舊體製對平民話語權的結構性壓製;為主角徹底隱退創造外部條件,同時凸顯新一代抗壓能力
情節:
(1)童子登台,舉步維艱
李元吉首次代表“民監糧道司”出席戶部聽證會,彙報陶窯截糧後續處置情況。他準備充分,手持簡冊,字跡工整。然剛開口,禮部侍郎冷笑打斷:“堂堂朝廷議政之地,豈容乳臭小兒聒噪?”眾官員哄笑。他漲紅臉仍堅持陳述,卻被主官揮手驅逐:“回去叫你師父來!”歸途遭衙役推搡,懷中簡冊落水,墨跡儘糊。
(2)他說,咱們換個地方說
韓十三未怒斥官府,反而召集各坊代表,在鏡湖廣場搭起“民議高台”,宣布即日起舉辦“月旦評”——百姓可在此質詢任何公務執行者,提問無需審批,回答不得回避。首場議題正是“三百石官糧去向”。他請李元吉重述內容,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圍觀者自發傳抄記錄,更有書生當場賦詩:“稚子持節立寒風,朝堂袞袞皆聾翁。”
(3)她的影子,早已布在棋盤外
謝知節趁機刊發《雙錄對照·續編》,收錄李元吉被打濕的原稿照片(經藥鋪雲娘子烘乾搶救),並加按語:“非不願識字,乃不許發聲。”更附一道算術題:若每名災民每日需粟米八合,三百石可養活多少人?答案觸目驚心——整整三千六百人,十日口糧!此文被匿名投遞至多位致仕大臣府邸,連皇後也遣宮女索要一份。
(4)他的手,不動聲色翻牌
蕭厲珩並未施壓,卻令漕幫在運送禦膳食材時,“誤”將一批印有“民監糧道司驗訖”封條的空箱送入宮門。守衛盤查,上報內務府。皇帝聞之震怒:“民間已有監察之名?”遂召見戶部尚書問責。與此同時,黑羽樓散布消息:某親王私庫近日頻繁調運粗糧,疑似填補虧空。風聲一起,原本沉默的中立官員紛紛表態支持“月旦評”。
(5)你說的話,得有人聽得見
朱秉文托病不出三日,突然親赴鏡湖,坐於台下聆聽整場評議。結束時拄杖起身,對韓十三道:“老夫願為‘月旦評’作序,但有個條件——今後凡涉重大民生事務,須提前一日報送內閣備案。”表麵是限製,實則是承認其合法性。韓十三當即應允,並承諾增設“史官旁聽席”,邀請謝知節列席記錄。消息傳出,民間稱“天子腳下,始有真話壇”。
(6)他說,該燒第二把火了
散場後,韓十三召集核心成員密議。他攤開一張地圖,標記出十二坊中尚未建立“傳習所”與“信息鼓點站”的區域,沉聲道:“他們怕的不是我們說話,是怕我們人人都會說話。下一局,我要讓每個巷口都有自己的李元吉。”李元吉抬頭看他,眼中火焰跳動。鏡頭緩緩移向夜空,遠處一座新建的講台正亮起燈火,匾額隱約可見四字——“童聲可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