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場人物:
蘇清商(女主,原民聲總策,已隱退,冷靜果決)
蕭厲珩(男主,護國公,地下勢力之主,腹黑深沉)
韓十三(男,輪值主理人,民間領袖,機敏果敢)
李元吉(男,接班人候選,西坊說書學徒,倔強聰慧)
雲娘子(女,北坊藥鋪掌櫃,靜音鑼陣聯絡人之一,膽大心細)
裴照(男,新音社創始人,前太常寺協律郎,孤高清冷)
謝知節(男,輿論監督司執筆,正直清峻)
鄭阿姆(女,東市宣講員,基層組織者,潑辣熱心)
林硯舟(男,工部小吏,沈硯秋堂兄,沉默寡言但極重親情,暗中關注“傳習所”動向)
單元內作用:承接“銅鈴消失”引發的信仰真空與集體追憶,轉入新體係對精神象征的重構過程;通過一場突如其來的“失語症”疫情,考驗去中心化機製在無領袖狀態下的應急能力;為主角徹底脫離敘事核心提供現實支點,同時展現製度韌性源於人心而非個人
情節:
(1)鈴聲斷了,人心慌了
三日後,京城驟起怪病——數十名參與過“靜音鑼陣”的孩童相繼失語,醫者束手。百姓驚疑:“莫不是得罪神明?”更有流言稱,“清商鈴”被褻瀆,故降罰於童子。各坊恐慌蔓延,連“月旦評”都無人登台。雲娘子連夜熬藥送至各家,卻聽一老嫗喃喃:“當年她搖鈴救人,如今鈴走了,誰來救我們?”消息傳至觀政閣,韓十三凝視案上那枚靜靜躺著的“清商”銅鈴,終未拿起。
(2)他說,病根不在喉嚨,在心裡
韓十三召集骨乾密議,否決“請神驅邪”提議,轉而命李元吉潛入患病孩童家中記錄日常。三日歸來,少年呈上《啞童行記》:所有患兒發病前,皆曾夢見“高台崩塌”“湖水乾涸”,且家中長輩近來頻提“蘇大家走了”。韓十三拍案:“這不是病,是心結!他們怕的不是不能說話,是怕再沒人聽見。”他當夜提筆起草《告十二坊書》,首句即破:“鈴從未救過人,是你們自己不肯沉默。”
(3)她的方法,藏在最笨的路上
裴照主動請纓,帶新音社弟子赴各坊演奏《地脈吟》——非為治愈,而是讓聾童以手觸地感知節奏。他發現,凡能隨震律輕顫手指者,症狀反而緩解。遂提出“共振療心”法:每日午時,全城敲擊地麵或牆麵,形成低頻震動波。柳扶風聞訊,組織默劇社重現《聽雨的人》動作序列,引導患兒模仿呼吸與肢體律動。七日後,首名孩童含淚寫下:“我……還想……講故事。”
(4)他的網,早已織進日常
蕭厲珩仍不在京,但黑羽樓暗樁回報:工部屯田司舊黨試圖借疫散布“民聲體係招天怒”言論,並收買穩婆在產房哭訴“嬰孩生來不啼”。林硯舟身為工部雜役,偶然在檔案房發現一份三年前的《京畿水質圖》,標注多處井水含微量鐵砂,長期飲用可致聲帶麻痹。他不敢上報,連夜抄錄副本塞進謝知節家門縫。
(5)你說的話,得先信自己能說
謝知節持圖求見朱秉文,卻被禮部攔截。他索性將圖紙拓印百份,附《灶台錄》中一段:“去年春,西巷王婆井水發澀,兒飲後聲如破竹。”發動鄭阿姆率婦孺沿街張貼,題曰《我們的病,不是報應》。有老醫師看圖頓悟,翻出古籍《金匱喉論》,證實鐵毒確可致喑。戶部被迫開倉發放淨水炭包,疫情始控。
(6)鈴沒響,但每個人都成了鈴
最後一例患兒開口那日,韓十三未辦慶功宴,隻令李元吉在鏡湖立一塊無字碑。夜半,百姓自發攜銅鈴、木梆、瓷碗而來,輕輕一擊,聲音彙成星河。碑麵悄然浮現刻痕——非刀鑿,乃千萬次微震自然蝕出四字:“我們來說”。而千裡外驛站,蘇清商接過驛卒遞來的《民聲快報》,見頭版繪著那塊碑,嘴角微揚,隨手將報紙投入爐火。火光映她側臉,平靜如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