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場人物:
李元吉(男,輪值導師候選人,西坊說書學徒,倔強聰慧)
韓十三(男,輪值主理人,民間領袖,機敏果敢)
林硯舟(男,工部小吏,沈硯秋堂兄,沉默寡言但極重親情)
柳扶風(女,默劇社領銜,鏡湖講藝人,堅韌溫柔)
裴照(男,新音社創始人,前太常寺協律郎,孤高清冷)
崔九(男,街頭傀儡戲班班主,江湖老油條,表麵滑稽實則精明)
謝知節(男,輿論監督司執筆,正直清峻)
單元內作用:承接“無字碑”象征意義,轉入新生代獨立破局的成長試煉;通過一場針對“傳習所”的取締危機,展現底層智慧如何繞過體製壓製實現文化突圍;為李元吉完成從繼承者到開創者的轉變提供契機
情節:
(1)學堂沒了,課還得上
朝廷以“私設教坊,淆亂學製”為由,查封“無聲傳習所”。匾額被砸,石板教具充公。沈硯秋蹲在廢墟前久久不語。李元吉卻咧嘴一笑:“他們關的是房子,又沒關住地。”當晚,他召集六名學員移師城外亂葬崗旁破廟,點油燈授課,自號“野狐塾”。林硯舟悄悄送來防潮席和蠟燭,留下便走。
(2)他說,規矩是給聽話人定的
韓十三明知風險,卻不阻攔,反派雲娘子送去一批特製藥香——點燃後可驅蚊蟲、醒神誌,偽裝成“祭祀用品”。他又授意崔九,以其傀儡班名義申請“民俗技藝巡演”,將“野狐塾”課程包裝成“傀儡操偶基礎訓練”,光明正大進入十二坊教學。傀儡戲本就魚龍混雜,官府難以細查。
(3)她的影子,活在最不像她的地方
柳扶風不再複刻蘇清商舊作,而是帶領默劇社改編《野狐塾夜話》,用麵具演繹“少年夜讀”場景。演出時,主角手中課本無字,唯有觀眾席傳來孩童齊誦聲——那是提前錄好的李元吉講課片段。裴照為此創作《殘簡吟》,以斷裂琴弦模擬翻書聲與腳步聲,營造“知識逃亡”意境。此劇連演十場,場場爆滿,竟有官員喬裝觀看。
(4)他的賬,算在看不見處
謝知節調閱近年“民俗技藝備案”記錄,發現禮部對傀儡、皮影等“賤業”審核極鬆,因視為“娛俗之技,不足為患”。他故意將“野狐塾”教學大綱拆解為“十八式手影操”“五步踏燈謠”等名稱,由崔九重新申報。批文一日內下發,蓋著禮部侍郎親印——正是當初嘲笑李元吉的那人。
(5)你說的書,得讓瞎子也能聽見
某夜,李元吉突發奇想,教學生用腳踩出鼓點節奏來講《鐵尺與桑皮紙》。一人主踩,眾人以掌應和,形成“足音說書”。一名盲童聽後激動抱住他:“我‘看’到了!那個孩子跑得好快!”消息傳出,更多殘障少年慕名而來。林硯舟終於現身,遞上一本手繪《城地下水道圖》:“若遇搜捕,這裡有條路通鏡湖底。”
(6)他們開始寫新的開頭
月旦評當日,韓十三突然宣布:“下一任輪值主理人,不限資曆,唯考實戰。”考題即——“七日內,讓一個被禁的聲音重回街頭。”李元吉站起,拱手:“我選‘野狐塾’。”鏡頭拉遠,破廟油燈下,七個少年正用腳、手、呼吸共同打出一段全新密語,節奏陌生卻有力。而沈硯秋首次開口發聲(極其微弱):“哥……我想學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