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的最後幾天,在走親訪友、家庭團聚的溫馨氛圍中倏忽而過。
空氣中依舊彌漫著淡淡的年節氣息,但城市運轉的齒輪已開始悄然加速。
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林窈早早來到了市社會科學院。
辦公樓裡還帶著幾分假期後的鬆散,同事們見麵互相道著“新年好”,臉上大多帶著尚未完全收攏的閒適。
“林研究員,新年好!氣色真不錯,過年玩嗨了吧?”工位旁的張巧見到她,笑著打招呼。
林窈將背包放下,笑著回應:“新年好,張姐。是挺放鬆的,光是吃和睡了。”
她一邊開機,一邊整理著假期前有些淩亂的桌麵,將幾本專業書籍重新歸位。
整理完畢,趁著剛上班還不算太忙,林窈沒有立刻投入具體工作,而是給自己泡了杯熱茶,坐在工位前,靜靜梳理起自己進入社科院這一個多月來的情況,並思考後續的工作計劃。
她深知,無論在哪個崗位,清晰的規劃和目標感都至關重要。
下午,她在內部係統裡找到了院裡最新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實施辦法》,開始逐字逐句地仔細研究。
她重點關注從助理研究員晉升到副研究員的硬性要求。
看著那些關於論文級彆、課題級彆、甚至領導批示的具體要求。
她意識到,這確實是職業生涯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跨越,難度不小,但並非遙不可及。
她想起周硯深之前說過的話,傳統的純學術路徑或許不是她的優勢所在,但她的長處在於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對,揚長避短。”她輕聲自語,指尖無意識地在桌麵上敲了敲,大腦飛速運轉,“得把以前在事務所練就的那些‘硬核技能’,轉化成這裡認可的‘學術資本’,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核心優勢”
一個清晰的計劃輪廓在她心中慢慢成型。她不需要按部就班,她可以走一條更契合自己背景的“捷徑”。
她拿出筆記本,開始勾畫一個初步的“晉升計劃”。
總體目標:用3到4年時間,拿下副研究員職稱。
第一階段:站穩腳跟。
行動1:多跟劉所長、還有所裡幾位資深前輩聊聊,摸清院裡的重點方向和評審的“隱形”偏好。
行動2:想辦法加入一個由院內大佬牽頭的重要項目,這是快速融入和積累分量的關鍵。
行動3:主攻方向得選好,必須能發揮自己的數據分析和風險洞察優勢,比如:基於大數據的營商環境優化研究等,能緊扣地方政府關心的經濟痛點,研究成果容易轉化成有分量的政策建議。
第二階段:全麵發力,積累成果。(這個階段就是悶頭乾活,在項目、論文、決策影響力上全麵開花。)
第三階段:整理衝刺,一舉成功。(到時候就是把所有成果亮出來,準備材料,穩穩拿下。)
她甚至梳理了自己的優劣勢。
看著自己初步勾勒出的計劃,林窈感覺思路清晰了不少,她伸了個懶腰,對自己說道:“嗯,方向有了,得抓緊把狀態調整回來,一步步實現它。”
晚上,周硯深難得準時下班回家一起吃晚飯。
飯後,林窈心情頗好地將自己白天的“職業規劃”興致勃勃地分享給了他。
周硯深認真聽著,眼中露出讚許的神色,誇道:“思路很清晰,懂得揚長避短。”
但他隨即抓住一個關鍵點問:“你計劃裡提到,要‘加入一個由院內大佬領導的核心項目’?為什麼把這步看得這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