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試閱卷房內,燈火徹夜未熄。十數名被臨時征調來的縣學教諭、訓導及地方有名望的耆老宿儒,正伏案疾書,或凝神細閱。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茶堿以及一種無聲的緊張。沙沙的翻卷聲與偶爾的低聲交談,構成了這裡的主旋律。
試卷早已糊名謄錄,分發至各閱卷官手中。初閱、複閱,層層篩選,優等者被貼上浮簽,送入內間,由幾位主要閱卷官會同定奪名次。
起初,一切如常。經義貼經,重的是基本功,優劣相對分明。待到策論試卷陸續呈上,爭議便開始浮現。
一份字跡工整謄錄後)、題為《治旱蝗、安流民、固邦本疏》的策論,被一位年約五旬、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劉教諭初閱時,便貼上了代表“優異”的藍色浮簽。然而,當這份試卷傳到另一位同樣資深的王訓導手中複閱時,卻引發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荒謬!此子所言,看似有理,實則離經叛道!”王訓導指著試卷,對身旁的同僚道,聲音因激動而有些發顫,“爾等細看!這‘以工代賑’,古雖有之,然其強調‘組織流民’,豈非效仿先秦酷吏之舉,驅民如驅犬馬?‘興修水利’尚可,然‘繪製水脈圖’、‘官民共舉’,何其瑣碎,有辱斯文!更遑論這‘預警監測’,專設‘蝗情觀測吏’?聞所未聞!與陰陽卜筮何異?此非聖賢之道,乃奇技淫巧也!”
王訓導是典型的保守派,篤信程朱理學,認為文章當合乎聖賢義理,格式嚴謹,辭藻雅馴。林弈這篇策論,語言雖不失文雅,但內容過於務實,甚至帶著一股“匠氣”,提出的方法更是前所未聞,在他看來,已然偏離了八股取士“代聖人立言”的根本。
劉教諭卻不以為然,反駁道:“王兄此言差矣!策論本為經世致用,豈能拘泥於辭章格式?此子所陳四策,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直指北地災荒之要害!‘以工代賑’可安民固本,‘興修水利’乃長遠之計,‘推廣新種’因地製宜,‘預警監測’更是防患於未然之良策!其思慮之周詳,見識之深遠,遠超尋常空談仁義道德之文!此乃真才實學!”
“真才實學?”王訓導冷笑,“劉兄莫要被其花哨言辭所惑!此等文章,格調不高,不類八股正統,若取之,恐開不良之風,引得後來學子競相效仿,追求奇談怪論,忘卻聖人本義!依我看,當黜落,以正視聽!”
“黜落?如此經世奇文,若被黜落,乃我輩之失,朝廷之失!”劉教諭也動了氣。
兩人的爭論很快吸引了其他閱卷官的注意。試卷被傳閱,議論聲四起。
“嗯……此文氣象確實不凡,所言諸法,似有可行之處。”
“可行?太過想當然!官府哪來如許錢糧組織如此龐大工程?繪圖、設吏,更是徒增靡費!”
“然其‘固本、疏導、善後’之論,深得治國三昧,非尋常學子能及。”
“文風確與八股有異,少了些雍容氣象,多了些急切功利……”
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支持者多是一些較為開明、注重實務的官員,而反對者則多為恪守傳統的保守派。雙方引經據典,爭執不下,一時間,閱卷房內氣氛變得有些僵持。這份原本被貼上藍簽的試卷,竟成了燙手山芋,其名次難以定奪。
消息很快傳到了在內間歇息、總攬閱卷大局的學政周文淵耳中。
“哦?為了林弈的卷子起了爭執?”周文淵放下茶盞,臉上並無意外之色,反而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表情,“拿來與我看。”
試卷被恭敬地呈上。周文淵早已看過原卷,此刻再看謄錄本,目光直接落在了那篇引發爭議的策論上。他看得比任何人都仔細,仿佛要透過這工整的字跡,再次感受那日初讀時的震動。
外間,爭論的聲音隱隱傳來。
“……不合製藝規矩,當黜!”
“……實學難得,當取!且當高取!”
周文淵不動聲色地聽著,手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他知道,這不僅僅是關於一份試卷的爭論,更是兩種取士理念的碰撞。
良久,他抬起頭,對侍立在旁的師爺道:“請諸位閱卷官進來。”
很快,劉教諭、王訓導以及另外幾位主要閱卷官魚貫而入,個個麵色凝重,顯然都知道學政大人召見所為何事。
周文淵沒有繞圈子,直接拿起那份試卷,目光平靜地掃過眾人:“諸公為此卷爭執,本官已悉知。王訓導認為此文不類八股,格調有虧,當黜落;劉教諭則認為其乃經世奇文,當取。不知其他幾位,意下如何?”
幾位閱卷官麵麵相覷,有人附和保守觀點,認為規矩不可廢;也有人支持劉教諭,認為當重實學;更有和稀泥者,建議不妨取中,但名次靠後即可。
待眾人說完,周文淵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份量:“諸公皆飽學之士,憂心科舉取士之公正、文章之正統,其心可嘉。然,諸公可曾細思,朝廷開科取士,所為何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銳利:“非為取隻會背誦章句、雕琢辭藻之書蠹,乃為選拔能通曉經義、明體達用、佐治天下、安撫黎民之良才!”
他拿起林弈的試卷,聲音提高了幾分:“此文,或許在辭章格律上,不似某些文章那般圓熟老到,或許其提出的某些方法,看似新奇甚至‘瑣碎’。但,諸公請看!”
他手指點向策論中的關鍵部分:“其論‘以工代賑’,非空言‘仁政’,而是明確‘安流民’與‘固堤防’並舉,此非深諳民情吏治者不能言!其論‘興修水利’,提出‘繪圖’、‘官民共舉’,此非知曉實務、明了協作之要者不能謀!其論‘預警監測’,更是發前人所未發,將防災置於救災之前,此非具備遠見卓識者不能見!”
周文淵的目光掃過王訓導等人,語氣沉凝:“北地旱蝗,流民數十萬,朝廷焦心,陛下夙夜憂歎。需要的,正是這等既能洞察時弊,又能提出切實可行之方略的人才!而非那些隻會高喊‘仁義’、‘節用’,卻拿不出半點具體辦法的空談文章!”
“八股取士,規矩固然重要,然規矩是手段,非目的!若為死守規矩,而錯失此等經世安民之奇才,豈非本末倒置,辜負朝廷設科之本意?豈非讓我等,成了堵塞賢路的罪人?!”
一番話語,如黃鐘大呂,震得王訓導等人麵色發白,啞口無言。周文淵沒有單純地褒揚林弈的文章,而是從朝廷取士的根本目的出發,站在了更高的格局上,徹底壓倒了那些拘泥於形式的保守觀點。
劉教諭等人則是精神振奮,麵露敬佩之色。
周文淵不再多言,取過朱筆,在那份試卷的卷首,鄭重地批下八個鐵畫銀鉤的大字:
“道術兼備,可安黎民。”
批注完畢,他目光掃過眾人,最終定格在那代表著最高榮譽的“案首”之位,沉聲道:“此卷,見識超卓,思慮縝密,切中時弊,非案首不足以顯其才,非高榜不足以彰其學!本官意已決,定此卷,為本次縣試——案首!諸公,可有異議?”
學政一錘定音,又有那八字考語如山,誰還敢有異議?王訓導等人縱然心中不服,也隻能躬身應道:“大人明鑒,我等並無異議。”
“好。”周文淵放下朱筆,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與欣慰,“那就依此定榜吧。”
當林弈的名字被朱筆圈定,高懸於縣試錄取榜單首位之時,一場由一份超越時代的策論所引發的閱卷風波,終於塵埃落定。而“道術兼備,可安黎民”這八個字,也隨著案首林弈之名,不脛而走,成為了此次縣試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