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巷小院的日子,清靜而充實。有了安穩的居所,林遠山的病情在好藥與舒心環境的調養下,一日好過一日,臉上漸漸有了血色,甚至能在天氣晴好時,由林弈攙扶著在院中那株老梅下坐一會兒,曬曬太陽,看看書。這對林弈而言,是比案首功名更令他欣慰的事。
他自己則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了縣學藏書閣。那麵小小的令牌,為他打開了一座真正的知識寶庫。他不再僅僅局限於科舉所需的經義時文,而是廣泛涉獵史書、地理誌、兵法、農政乃至算學、水利等“雜學”。來自現代的靈魂讓他深知,真正的治世之才,需有廣博的見識和跨領域的思維。他將藏書閣中那些與“北地旱蝗”相關的記載、前人的治河方略、曆代的荒政得失,都一一摘錄、研讀、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識體係。
就在他沉浸於書海,為即將到來的府試做全力準備時,一個平靜的午後,小院的門再次被叩響。
來者並非縣衙差役,而是一位身著普通布衣、氣質卻沉靜乾練的中年人。林弈認得他,正是那日在市集為他解圍、隨後又常在學政周文淵身邊出現的那名灰衣隨從。
“林公子。”隨從態度平和,拱手一禮,“學政大人不日即將離任,返京述職。臨行前,特命在下給公子送來一物。”
林弈心中一動,將對方請入院中。隨從並未多言,直接從懷中取出一個用青色錦緞仔細包裹的扁平方匣,鄭重地雙手奉上。
“大人說,公子乃可造之材,望你好生研讀,府試之上,莫負所學。”隨從傳達完這句話,便不再多留,躬身一禮,悄然離去,如同來時一般低調。
林弈拿著那方沉甸甸的錦匣回到書房,在書案前坐下,定了定神,才小心地解開錦緞。
裡麵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封緘口的信函,以及三本裝幀古樸、紙頁泛黃的線裝書。
他先拿起那封信。信封是普通的宣紙,並無特殊標記,但展開信箋,一股清峻挺拔、力透紙背的墨跡便映入眼簾。這字跡,與那日策論考卷上“道術兼備,可安黎民”的朱批同出一源,正是學政周文淵的親筆!
信的內容不長,措辭精煉,卻字字千鈞:
“林弈小友惠覽:
文會初晤,考場再觀,足下之才識氣度,老夫深以為異。縣試一案,明珠出土,鋒芒初露,然此僅發軔之始耳。
聞汝潛心向學,手不釋卷,心甚慰之。治學之道,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今贈《河防通議》、《農桑輯要》、《曆代名臣奏議選編》三冊,皆前賢心血,於實務或有裨益,望汝細參之。
府試在邇,乃士子登堂入室之關鍵。望汝戒慎恐懼,精益求精,於錦繡文章之外,更展經綸之誌。倘能再拔頭籌,卓然不群,他日京華或有重逢之期,屆時再與汝坐而論道,亦未可知。
前程似錦,好自為之。
周文淵手書”
信讀完了,林弈輕輕將信紙放在桌上,心中卻是波瀾起伏,久久難以平靜。
這不僅僅是一封簡單的鼓勵信!
信中,周文淵先是肯定了他的才識,用“深以為異”表達了高度的欣賞。隨後,點明縣試案首隻是開始“發軔之始”),暗示更高的期望。接著,贈送三本極其有針對性的珍貴典籍——《河防通議》關乎水利,正是應對旱災的核心;《農桑輯要》涉及農政,與蝗災防治、民生根本息息相關;《曆代名臣奏議選編》更是學習如何向朝廷諫言、如何闡述政見的絕佳範本。這份禮物,遠比金銀更珍貴,直指他策論中所涉領域,用心良苦!
而最後一段,更是意味深長!“府試在邇,乃士子登堂入室之關鍵”,這是提醒府試的重要性。“倘能再拔頭籌,卓然不群”,這是明確對他的期望——府試也要取得優異的名次!“他日京華或有重逢之期,屆時再與汝坐而論道,亦未可知”,這幾乎就是明確的暗示了:隻要你府試表現出色,我便可以考慮收你入門牆,將來京城再見!
這封信,就是一張無比珍貴的“門帖”!是當朝學政,一位清流高官,向他這個寒門學子拋來的橄欖枝,是一塊通往更高權力與知識圈層的“敲門磚”!
在這個極其講究師承、關係的時代,能成為學政周文淵的門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接下來的科舉道路上,將獲得難以想象的助力與人脈;意味著他的文章、他的觀點,更容易被上層看到;意味著他不再是孤身奮戰的寒門子弟,背後有了一座可以倚靠的大山!
林弈深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激動。他明白,這份賞識,源於他自身展現出的價值——那份驚豔的策論,考場上的沉著冷靜,以及麵對困境不折不撓的韌勁。機會已經擺在麵前,但能否抓住,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信函,仿佛那是什麼稀世珍寶。然後,他拿起那三本書籍,輕輕摩挲著古樸的封麵。書頁間散發著歲月的沉香,也承載著一位長者對後輩的殷切期望。
他將其中那本《曆代名臣奏議選編》輕輕翻開,目光落在那些先賢憂國憂民、縱橫捭闔的文字上,眼神變得更加堅定。
府試,他不僅要過,而且要過得漂亮!要“卓然不群”!要讓周學政的這份期許,不至於落空。
窗外,春意漸深,柳絮飄飛如雪。書房內,少年將門帖與典籍鄭重收起,重新鋪開紙張,提起筆,繼續他未完成的功課。
隻是這一次,他的筆尖似乎更沉,也更有力了。因為他的目標,不再僅僅是通過一場考試,而是要去赴一個可能改變一生的“京華之約”。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