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衙門的朱漆大門在身後緩緩合攏,將那份屬於權力中心的灼熱與鄭重隔絕開來。林弈獨自走在回城的青石板路上,午後的陽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懷中那份巡撫允諾試點的口頭諭令,沉甸甸的,仿佛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其激起的波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青嵐書院的每一個角落擴散。
消息總是比人腿更快。
當林弈的身影尚未出現在書院那古樸的牌坊下時,關於他麵見巡撫、並獲得漕運試點資格的種種細節,已然在無數張激動與難以置信交織的口中,被渲染、傳播,最終彙聚成一股無可辯駁的洪流。
“聽說了嗎?巡撫大人對林講書的策論讚不絕口!”
“何止!大人親口說了,要在咱們江南試行那新漕船!”
“我的天……這可是直達天庭了啊!格物學派,這次是真的一飛衝天了!”
書院內的氣氛,悄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昔日那些或好奇、或鄙夷、或僅僅持觀望態度的目光,此刻大多化為了難以掩飾的敬佩與熱切。當林弈走過書院的回廊、穿過栽滿翠竹的庭院時,不時有陌生的學子停下腳步,向他投來注目禮,甚至有人鼓起勇氣,上前拱手致意,言語間充滿了對格物之學的向往。
變化最為顯著的,是那座位於西郊、曾被視為“不務正業”之地的廢棄穀倉。
短短數日之內,穀倉內外煥然一新。不再是荒草蔓生的破敗景象,門前掛上了一塊嶄新的木匾,上麵是山長親筆題寫的“格物學堂”四個蒼勁大字——這已是書院官方認可的明證。倉內被進一步規整劃分,設立了“力學研習區”、“數理演算區”、“物性實驗角”以及專門存放蘇文正所贈典籍和學派自身記錄的“格物文庫”。張承、劉文遠等人甚至帶著新加入的成員,動手搭建了幾個更為穩固的木質講台和長條書案。
前來求學的寒門學子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門檻。他們之中,有原本就在書院中默默苦讀、卻因家世屢受排擠的;有聞訊從府城各處趕來的貧寒童生;甚至還有一些在碼頭、匠作區聽聞格物之妙,心中燃起求知火焰的年輕工匠。他們聚集於此,眼神灼灼,不再僅僅是為了尋求一條科舉的捷徑,更是被那種能夠“學以致用”、“以學問改變自身與家國命運”的強大信念所吸引。
“我要加入格物學派!”一個麵色黝黑、手掌粗糙的年輕學子,激動地對負責登記的趙友直說道,“俺家是打鐵的,自幼便覺這世間萬物有力道規矩,卻不知其所以然。聽林講書一席話,方知天地間竟有如此學問!俺不怕苦,願從最基礎的學起!”
類似的情景,每日都在上演。格物學派,不再是一個鬆散的、僅憑林弈個人魅力維係的小團體。它擁有了明確的章程、係統的學科劃分、固定的講學場所、穩定的經費來源造紙坊分成及部分商賈資助),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了一個由無數寒門學子共同構築的、堅實而龐大的根基,以及一個由巡撫試點背書、光芒萬丈的未來。
它已然脫胎換骨,成為青嵐書院內,一個與樹大根深、代表著世家利益的“淩雲社”分庭抗禮的正式力量。
這一日,恰逢格物學堂旬日一次的大講。林弈立於新搭建的講台上,並未急於開講新的內容,而是目光沉靜地掃過台下。台下,不再是當初那寥寥十數人,而是黑壓壓一片,足有七八十人之多,將偌大的穀倉擠得滿滿當當。他們衣著樸素,麵容或許帶著勞作的風霜,但眼神卻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閃爍著求知與希望的光芒。
張承、劉文遠、趙友直、錢多寶、韓齊等核心成員分坐前排,腰杆挺得筆直,臉上洋溢著開創者的自豪與責任。魯木匠、老周等匠人谘議,也坐在一旁,神情專注。
“諸位同窗,”林弈開口,聲音清朗,回蕩在倉內,“今日我格物學堂能聚於此,非林弈一人之功,乃在座諸位,以心血與熱忱,共同鑄就。”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愈發凝重而有力:“我等之學,起於微末,源於對這天地萬物運行之理的好奇與探究,更源於一份不甘沉淪、欲以實學報效家國的赤子之心。昔日,有人譏我等為‘奇技淫巧’,為‘不務正業’。今日,我等以漕運新策,以巡撫試點,證明了格物之學的力量!”
台下響起一陣壓抑不住的激動低呼。
“然,此非終點,實為起點!”林弈聲音陡然提高,“學問之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等既已立此‘寒門學派’之幟,便當時刻謹記‘實證、共享、濟世’之則,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未來之路,或有更多艱難險阻,但我相信,隻要我等同心協力,格物之光,必能照亮更多前路,惠及更多黎民!”
“願隨林講書林兄),格物窮理,濟世安民!”台下,以張承為首,眾人齊聲應和,聲浪震得倉頂的塵埃都簌簌而下。那聲音裡,充滿了歸屬感、自豪感,以及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蓬勃朝氣。
在這股洪流對麵,“淩雲社”的精舍內,氣氛卻是一片壓抑。往日的詩酒唱和、高談闊論似乎都蒙上了一層灰霾。成員數量雖未明顯減少,但那股睥睨一切的精氣神已然消散大半。李瑾稱病已久,罕有露麵。陳嘯坐於窗前,望著遠處穀倉方向隱約可見的熱鬨景象,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手中捏著一份關於格物學堂新成員數量的密報,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他清楚地知道,那個由他親手逼出書院、曾被他視為螻蟻的寒門學派,已然成長為一股他再也無法輕易忽視、甚至需要嚴陣以待的力量。書院之內,兩強並立的格局,自此,徹底奠定。
穀倉的燈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亮。那光芒,不僅照亮了學子們手中的書卷與模型,更照亮了無數寒門學子曾經黯淡的前路,宣告著一個屬於“格物”的時代,正伴隨著這群年輕人的腳步,鏗鏘而來。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