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弈那份數據詳實、揭露官方災情數字存在近三成水分的調查報告,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欽差行轅內激起了巨大波瀾。
都察院左都禦史楊漣,這位以剛直冷麵著稱的老臣,在反複核驗了林弈提供的原始表格與彙總數據後,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雖對官場積弊有所預料,但如此觸目驚心的係統性造假,仍讓他感到震怒。他當即將河東道布政使崔文瀚召來,將那份報告擲於其麵前。
崔文瀚初時還想狡辯,但在林弈一條條清晰列出的數據對比麵前,汗如雨下,最終隻能以“下麵胥吏辦事不力,核查不清”為由,含糊認錯,承諾立即重新核實災情。
楊漣沒有當場發作,隻是冷冷地訓斥了一番,令其限期整改。他深知,此刻還不是徹底撕破臉的時候,賑災仍是第一要務。但經此一事,他對林弈這個年輕的翰林修撰,看法已然不同。那份用雙腳走出來、用炭筆記錄下的數據,其力量遠超任何華麗的辭藻或空泛的指責。
“林修撰,”楊漣召來林弈,語氣雖依舊平淡,但眼神中多了一絲認可與倚重,“數據之事,本官已知。然賑災迫在眉睫,空言無益。你此前屢言‘以工代賑’,如今,可敢擇一試點,將其付諸實踐?讓本官,也讓這河東道的官員看看,你所言是虛是實!”
機會來了!
林弈心中振奮,立刻躬身道:“下官願立軍令狀!請大人劃撥一小塊區域,許下官全權實行!”
楊漣沉吟片刻,指著地圖上距離平陽府城三十裡外、一個名為“石澗村”的小村落:“此地災情尤重,民多離散,水源幾乎斷絕。你若能在此地將‘以工代賑’做成,本官便信你,並全力在更多地方推行。”
“下官領命!”林弈毫不猶豫。
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示範。
次日,林弈便帶著陳實、李文,以及楊漣特撥的少量護衛和一筆啟動錢糧,趕赴石澗村。與此前暗中調查不同,這一次,他亮明了欽差顧問的身份。
石澗村的情形比預想的更糟。村落依一條早已乾涸的河溝而建,僅存的幾十戶村民麵黃肌瘦,眼神渾濁,幾乎看不到生氣。聽說欽差派人來,村民們也隻是麻木地看著,並無多少期待。
林弈沒有空談大道理。他召集村民,直接宣布:朝廷將以“以工代賑”之法,招募村民疏浚村旁一條廢棄多年的引水渠,並設法從十裡外的一處山泉引水。凡參與勞作者,每日按完成土方量,結算工錢,並管一頓飽飯。
“工錢?真的給錢?”有村民不敢相信。
“管飽飯?”更多的人眼睛亮了起來。
生存的本能,瞬間壓過了麻木。
林弈趁熱打鐵,引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
一、項目責任製。他明確宣布,此項引水工程由他林弈總負責,陳實、李文協助。下設若乾工段,由村民自薦或推舉信得過、身體好的人擔任“段長”,負責本段人員組織、任務分配和初步驗收。權責清晰,避免了推諉扯皮。
二、量化考核與即時激勵。他引入了簡易的“工作量計件”製度。將整個渠道疏浚和開挖任務,分解成標準“土方”單位。每人每日完成多少土方,記錄在冊,每日收工時,按完成量當場結算部分工錢銅錢),並分發餐食。完成量多者,工錢自然多。
引入競爭機製。不同工段之間,每日公示完成土方總量。完成最多的工段,全體成員可獲得額外獎勵如多一份乾糧或少量鹽巴)。
這套方法簡單、直接、透明,將個人付出與即時回報緊密掛鉤。
起初,村民們還將信將疑,動作遲緩。但當第一天收工,幾個乾活賣力的村民真的領到了叮當作響的銅錢和熱乎乎的粟米飯團時,整個工地的氣氛瞬間變了!
第二天,不用催促,所有人如同上了發條,搶著乾活。段長們為了本段的榮譽和獎勵,也開始主動想辦法協調人力,提高效率。工地上甚至自發形成了互助小組,體強者幫體弱者,隻為整體能更快完成任務。
林弈還運用他的格物知識,改進了部分挖掘工具,教授了更省力的運土方法。陳實、李文則負責嚴格記錄、核發工錢食物,確保公平。
效果是驚人的。
原本預計需要半月才能完成的引水渠主體工程,僅用了八天便宣告貫通!當清澈的山泉水沿著新修的渠道,汩汩流入石澗村乾裂的土地時,整個村莊沸騰了!村民們捧著久違的清水,跪地嚎啕大哭,那是對生的渴望得到滿足的宣泄。
更讓楊漣派來觀察的屬官震驚的是,整個工程的花費,竟比預算節省了近兩成!而村民們的士氣、身體狀況,以及對朝廷的認同感,與之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彆。
與此同時,由平陽府衙主導、在另一處開展的、傳統的“施粥加徭役”式賑災工地,卻是一片混亂。粥棚前擁擠不堪,爭鬥時有發生;被強征來的民夫無精打采,效率低下;監管官吏頤指氣使,中飽私囊的傳聞不絕於耳。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消息傳回欽差行轅,楊漣親自來到石澗村視察。看著那流淌的渠水,看著村民們臉上久違的生機,看著林弈遞上的、清晰記錄著每一文錢去向的工程賬目,這位鐵麵禦史久久無言。
最終,他重重拍了拍林弈的肩膀,隻說了兩個字:
“甚好!”
石澗村的成功,如同黑暗中點燃的火炬,迅速在北地災區的官場和民間傳開。“以工代賑”與林弈的名字,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然而,光芒之下,陰影也隨之而來。
河東道布政使崔文瀚的府邸內,聽著下屬關於石澗村情況的彙報,他的臉色陰沉如水。林弈的成功,無疑是在打他的臉,更可怕的是,那套清晰透明的管理模式和賬目,像一把利劍,懸在了他們這些習慣了在模糊賬目中運作的官員頭上。
“年少氣盛,不懂藏鋒……”崔文瀚撚著胡須,眼中閃過一絲冷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看來,得讓他明白,這北地,不是他一個翰林修撰能輕易攪動風雲的地方。”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