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翰林院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清算。當徐謂仁將試行新製後的首份《季考成冊》呈至禦前時,滿朝文武第一次親眼見證了“效率”二字化作白銀的重量。
“試行三月,翰林院節餘紙張筆墨銀二百兩,核減冗餘書吏七人,歲省俸祿雜支一千四百兩。”戶部尚書念著報表,聲音不自覺發顫,“通政司公文周轉提速五倍,六科廊奏章稽誤較去年同期減少八成...”
金鑾殿靜得能聽見朱筆批紅的沙沙聲。老皇帝看著那份用林弈設計的“標準化報表”製作的考成冊,突然對司禮監示意:“抬進來。”
十二個朱漆大箱在禦階前一字排開,箱蓋開啟的瞬間,珠光寶氣映亮了雕梁——這是從革職貪官府中查抄的贓物,特意選在今日當庭賞賜。
“林弈上前聽封。”
當“擢升翰林院侍講學士,賜緋衣銀魚袋,賞內帑銀五千兩”的旨意傳出時,連最持重的老臣都倒吸涼氣。這已是正五品的清貴要職,更罕見的是特許“隨時奏事”的權力——意味著他從此可直入內閣參議朝政。
然而真正的震動發生在賞賜之後。皇帝命人將《翰林事務優化疏》製成活字印版,賜名《林氏管理法》,發往各省布政使司研習。不過旬日,書坊裡的手抄本已炒到十兩銀子一冊,甚至有江南富商組團入京,隻為求取“林氏門生”撰寫的實施細則。
這股風潮很快席卷實務衙門。漕運總督衙門率先掛出《流程節點圖》,河道總督府將“崗位量化冊”奉為圭臬,連遠在嶺南的市舶司都開始試行“紅黃藍三匣製”。某日朝會,兵部侍郎竟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掏出本《林氏管理法》詢問邊關糧餉調度細則。
名利如潮水般湧向那個依然住在柳絮巷小院的青年。當第一箱謝禮堵住院門時,林弈隻是取出其中的實務筆記,將金銀原封不動地退回。這個舉動反而讓他的聲譽達到新的高峰——“林青天”的名號開始在民間流傳。
但真正的蛻變發生在某個深夜。檔案房新設的“機要室”內,林弈正在校準各地送來的試行數據,門外忽然傳來禮炮聲。推窗望去,滿城燈火為靖安侯凱旋而亮,而侯爺進城的第一件事,竟是派人送來北疆衛所試行“量化考績”的軍報。
“林侍講可知,”徐謂仁不知何時立在身後,手中捧著新製的《翰林院職官圖》,“如今全國二十三處試行新製的衙門,皆自稱‘林門’。”
燭光映著圖冊上密密麻麻的標注,那些被新製串聯起來的衙門,正在形成一張覆蓋全國的網絡。而網絡的中心,正是這個仍在親手整理檔案的青年。
最大的嘉獎來得猝不及防。皇帝在觀摩通政司新流程後,突然下旨將光祿寺的宴席規製改為“四菜一湯”,節省的銀兩全部撥給翰林院作研究經費。當夜,林弈在檔案房發現了禦用監偷偷送來的禮物——一方刻著“致理”二字的田黃石章。
然而在這滿城追捧中,林弈依然每夜核對各地送來的數據。他在《北疆軍鎮量化考績表》的夾縫裡,發現了幾處蹊蹺的糧耗記錄;在江南漕運的節點圖裡,標注出三個異常延誤的關卡。這些細節被悄悄收錄進他私著的《新政弊病輯錄》中。
穀雨後的第一個休沐日,國子監祭酒親自帶領八十名監生,在翰林院門前行拜師禮。他們手持的不是經書,而是手抄的《林氏管理法》。人群中,林弈看見幾個熟悉的麵孔——正是當初在酒肆裡慷慨激昂的寒門學子。
“名利如衣冠,可飾其身,亦可縛其手足。”那夜徐謂仁贈他一方古硯時如是說。
林弈磨墨時格外用力。他知道,當《林氏管理法》成為顯學之時,那些藏在數據背後的蛀蟲,也快要按捺不住了。窗外,幾個書吏正在月光下背誦他新編的《檔案檢索千字文》,清脆的童聲驚起了歇在琉璃瓦上的夜鳥。
盛世讚歌中,他聽見了裂縫蔓延的聲音。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