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一騎快馬衝破晨霧,八百裡加急直抵京城。
當那份裝幀樸素的奏章呈上禦案時,早朝剛進行到一半。皇帝原本慵懶地倚著龍椅,直到翻開奏章附錄的《山北縣治理實錄》,突然坐直了身子。
“眾卿可知,”皇帝的聲音在金鑾殿回蕩,“北疆有個山北縣,今年賦稅增收四倍,百姓負擔反減三成?”
滿朝文武麵麵相覷。戶部尚書出列奏道:“陛下,這必是地方官虛報政績...”
“虛報?”皇帝命內侍將奏章傳閱,“你們看看這《石窪村變化記》,看看這些百姓的聯名證言!”
當那本字跡歪斜的冊子在大臣手中傳遞時,質疑聲漸漸消失了。工部尚書捧著冊子的手在發抖:“這...這水利工程的造價,竟比官價低了七成?”
更讓人震驚的是隨奏章呈上的實物——一袋飽滿的紅薯,一套精巧的竹器,幾包色澤誘人的果脯。皇帝親自掰開紅薯嘗了嘗,點頭讚道:“甘甜如飴。”
三日後,禦前會議專門研討山北縣案例。當聽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時,老丞相顫巍巍起身:
“老臣活了七十歲,隻在古籍中讀過這般景象!”
最讓朝野震動的,是核查報告中記錄的細節:
“全縣無一流民,反吸納周邊流民三千餘。”
“新建學堂二十七所,幼童皆可入學。”
“工坊盈利反哺民生,百姓自建義倉。”
皇帝在宮中踱步整夜,黎明時分,他召來翰林院掌院:
“擬旨!賜山北縣‘天下模範’匾額,令各州縣效仿其法!”
聖旨傳出時,正值臘月十五。當欽差儀仗抵達山北縣城時,全城百姓跪迎聖旨,卻沒有尋常的惶恐,隻有發自內心的歡喜。
“...山北知縣林弈,治縣有方,政績卓著。特賜‘天下模範’匾額,擢升從六品,仍掌縣事。望天下州縣,效此楷模...”
欽差宣讀聖旨時,目光不時掃過道旁整齊的街巷、精神飽滿的百姓,終於明白這份殊榮從何而來。
禦賜匾額揭開紅綢時,全場寂靜。那四個鎏金大字在冬陽下熠熠生輝,仿佛凝聚著一個時代的理想。
“吾皇萬歲!”林弈率眾叩拜,聲音哽咽。
但更讓人動容的是百姓的反應。他們沒有高呼萬歲,而是默默擦著眼淚。張老伯跪在地上,反複撫摸著匾額的木紋,老淚縱橫:
“咱們山北縣...終於...終於...”
消息像春風般傳開。周邊州縣紛紛派人來學習,連江南的富庶之地都派來考察團。山北縣一時成為天下矚目的焦點。
麵對潮水般的讚譽,林弈卻格外清醒。他在縣衙立下新規:
“凡有來學習者,須先走訪民間,聽百姓真言。”
“所有治理經驗,無償傳授,不得藏私。”
“接待從簡,不得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