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崇文殿側殿的書房內,熏香嫋嫋,卻並非尋常書齋的陳腐墨氣,而是帶著一絲清冽的鬆木味道。這裡的布置也與傳統太子講學的場所大相徑庭。靠牆立著巨大的書架,上麵除了經史子集,更多了許多輿圖、算學模型、甚至還有一些礦石、植物標本。一張寬大的書案上,攤開的並非《論語》或《尚書》,而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大炎疆域及周邊形勢圖》。
年僅十歲的太子趙琰,穿著常服,端坐在書案前,小小的身姿挺得筆直,一雙清澈的眼睛帶著好奇與些許緊張,望著剛剛走進來的林弈。
“臣,參見太子殿下。”林弈依禮躬身。
“太師不必多禮,快請坐。”太子的聲音尚顯稚嫩,但禮節周到,顯然受過嚴格的宮廷教育。
林弈在太子下首的師位坐下,目光平和地看向這位帝國未來的繼承人。他沒有立刻開始講授高深的道理,而是隨手拿起書案上的一塊呈蜂窩狀的灰色石頭,問道:“殿下可知此為何物?”
太子仔細看了看,遲疑地搖頭:“學生不知。”
“此物名為‘浮石’,產於火山噴發之地,其質輕,能浮於水。”林弈將石頭遞給太子,“殿下可曾想過,為何它會比水輕?”
太子接過石頭,掂了掂,果然很輕,小臉上露出驚奇之色:“是因為裡麵有很多小孔嗎?”
“殿下觀察入微。”林弈讚許地點點頭,“正是這些孔洞,使其體積增大,而重量卻未同比增加,故能浮水。此乃‘格物’之理。為君者,雖不必躬耕於野,鍛造於坊,卻需知曉這天地萬物運行之基本法則。如此,方能明辨是非,不為虛言所惑,亦能知人善任,推動有益國計民生之技藝發展。”
他沒有引經據典,而是從一個具體而微的實物入手,將“格物致知”的道理娓娓道來,瞬間吸引了太子的注意力。
接下來的課程,林弈更是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他並非不教經史,而是將經史與實學緊密結合。講授《史記·河渠書》時,他並非讓太子死記硬背大禹治水的功績,而是鋪開黃河水係圖,結合曆代治理黃河的得失,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識、工程原理以及組織民力的管理智慧。
“殿下請看,前朝於此地修築堤壩,為何數年即潰?非人力不勤,乃未察此地土質鬆軟,且河道在此拐彎,水流衝擊力巨大之故。若通地理,明水利,便可知在此處築壩,需用何法加固,需調集多少物料民夫,預算幾何。此非空談仁義所能解決。”
太子聽得入了神,小手指著地圖上的標記,提出一個個問題:“太師,那如果在這裡開挖一條支流分流,是不是會好一些?”
林弈眼中露出讚賞之色:“殿下此議,暗合疏導之理。然開挖新河,需考量地勢、民田、村落,利弊權衡,需周密計算。這便涉及到算學了。”他順勢引入簡單的土方計算和成本效益概念,雖然淺顯,卻讓太子初步明白了治理國家需要縝密的思維和量化的依據。
講到經濟,林弈更是不拘一格。他讓內侍端來一碟糕點和幾枚銅錢。
“殿下,若宮中僅此一碟糕點,而你我二人皆想得之,當如何?”林弈問。
太子想了想:“太師是師長,理當由太師先用。”
林弈微笑搖頭:“殿下仁厚。然若推廣至天下,米糧有限,而萬民皆需,又當如何分配?強權奪取?亦或價高者得?皆非良策。”他指著銅錢,“此物本身不能充饑,為何眾人皆願以辛苦勞作換之?因其可換取所需之物。朝廷調控物價,保障流通,使錢有所值,物儘其用,便是‘經濟’之道。若不通此道,則如前番京城糧價風波,奸商囤積,民心惶惶,社稷動搖。”
他用最淺顯的比喻,將複雜的經濟學原理植入太子心中。
他甚至將講武堂使用的沙盤縮小,搬到了東宮,與太子推演簡單的軍事布陣和曆史著名戰役。在沙盤上,山川河流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具體的地形;軍隊的調動、糧草的補給,都變得直觀而生動。太子在推演中,不僅學到了兵法韜略,更深刻理解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以及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林弈的教學,從不灌輸,而是引導。他鼓勵太子提問,甚至鼓勵他質疑。當太子對某段曆史記載提出不同看法時,林弈不會斥其“妄議”,而是與他一同查閱更多史料,分析不同記載的可信度,培養其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太師,為何史書所言,有時前後矛盾?”一次課後,太子忍不住問道。
林弈沉吟片刻,答道:“殿下,史書乃人所撰寫。撰史者有其立場,有其局限,亦受當時環境所影響。故讀史,需有慧眼,需多方考證,需明白其‘所以然’,而非儘信書。為君者,更需有此清醒,方能不被讒言所蒙蔽,洞察世事真相。”
太子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日複一日,太子的眼界在迅速開闊。他不再僅僅局限於四書五經的章句,開始對山川地理、民生疾苦、軍政得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敬服林弈的淵博學識,更欽佩他那種將深奧道理化繁為簡、聯係實際的能力。在他心中,這位年輕的太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更是一座指引他認識真實世界的燈塔。
偶爾,皇帝會悄然來到崇文殿外,隔著窗欞,看著殿內那一大一小兩個投入討論的身影,看著太子眼中日益增長的光彩和求知欲,臉上總會露出欣慰而複雜的神色。
他知道,林弈正在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著帝國的未來。這或許,比他過去所做的任何一項改革,影響都更為深遠。
而林弈,看著太子一點點褪去稚嫩,思維變得更加縝密,胸懷變得更加開闊,心中也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播種已然開始,他需要耐心澆灌,靜待花開。培養一位明君,任重而道遠,但他相信,隻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這顆帝國的希望之種,終將長成庇佑萬民的參天大樹。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