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地山謙卦象解_天機地脈道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天機地脈道 > 第68章 地山謙卦象解

第68章 地山謙卦象解(2 / 2)

反觀唐玄宗後期,“勞謙”精神逐漸流失。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後,他將朝政托付給李林甫,自己則“專以聲色自娛”。據《開天傳信記》載,玄宗曾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這種將“無為而治”曲解為“無所作為”的心態,使得“勞謙”之燈徹底熄滅。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更是“自恃椒房之親,謂天下無雙,公卿以下,頤指氣使,莫不震懾”《舊唐書·楊國忠傳》),與諸葛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的勤政形成鮮明對比。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尖銳指出:“玄宗前期如孔明,後期如阿鬥,同一人也,而前後霄壤,謙與不謙之效如此!”

三、卦象圖解的多維闡釋

月當天:政治清明的時空象征

謙卦的“月當天”意象,在傳統易圖中通常描繪為一輪滿月高懸天際,光華普照而不偏私。這種時空統一的象征體係,在《周易》中與“大人虎變,其文炳也”的政治理想相互呼應。從時間維度看,中秋月相代表天道運行的圓滿周期,正如《禮記·月令》所言:“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此時陰陽平衡,萬物成熟,恰喻政治達到“中和”境界。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史載“四夷來同,海內晏然,行者萬裡不持寸兵”《新唐書·刑法誌》),正是這種“月當天”的治世寫照。

空間維度上,滿月的圓形軌跡象征著“無偏無黨”的公正原則。《尚書·洪範》提出“王道正直”的政治理想,在謙卦圖式中轉化為月光普照大地的視覺隱喻。開元年間,唐玄宗改革科舉製度,將“常科”與“製科”並舉,使得寒門士子如張九齡等得以脫穎而出;他還完善“采訪使”製度,派專員巡查地方吏治,這些舉措都體現了“如月之恒”的公正精神。然而天寶年間,這輪“政治明月”逐漸被烏雲遮蔽:李林甫為專權而“嫉賢妒能,排抑勝己”,甚至製造“韋堅案”“楊慎矜案”等冤獄;楊國忠則“賄賂公行,選任官吏不問賢愚”,導致“天下之人,怨入骨髓”《資治通鑒》卷217)。正如《周易參同契》所言:“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玄宗未能守住“月當天”的清明,最終招致“安史之亂”的風雨。

這種時空意象還暗合《詩經·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政治期許。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祭天於泰山,宰相張說進獻《封禪壇頌》,文中描繪“萬姓和會,四夷來同,祥瑞畢至,天人合應”的盛況,此時的玄宗確如中秋明月般贏得萬眾仰望。但天寶十載751年),當術士羅公遠預言“國有大難,陛下宜修德禳之”時,玄宗卻嗤之曰:“吾以天下太平,縱有災異,何足憂也?”《太平廣記》卷22)這種對“月當天”意象的背棄,最終導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曆史悲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人騎鹿:才德兼備的辯證關係

在傳統謙卦圖示中,常繪有“一人騎鹿”的形象。鹿在中國文化中曆來是仁德的象征,《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描繪的正是君子宴飲嘉賓的和諧場景。而騎鹿者需具備駕馭仁德的智慧,即《周易》強調的“智仁勇”三達德。唐玄宗早年堪稱“騎鹿”的典範:他任用姚崇、宋璟等“儒家之鹿”推行仁政,依靠張說、張九齡等“文學之鹿”弘揚文教,信賴郭元振、王晙等“將帥之鹿”安定邊疆。這種“才德相濟”的用人之道,使得大唐呈現“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盛況。

鹿性雖馴良卻難駕馭,正如仁德需才智來統攝。開元年間,唐玄宗深諳此道:他既信任姚崇“救時宰相”的才乾,又通過“紫微省議事”製度加以製衡;既欣賞李白“鬥酒詩百篇”的才華,又不委以實權以防其恃才傲物。這種“禦鹿之道”恰如《韓詩外傳》所言:“君子之治也,始於不足見,終於不可及也。”反觀天寶年間,玄宗將“騎鹿”變為“逐鹿”:他聽信安祿山“邊功邀賞”的讒言,縱容其兼任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對楊國忠“聚斂財富”的行為不加約束,甚至稱讚其“能富國”。當“鹿”變成了“祿”的追逐對象,仁德自然蕩然無存。

《周易·係辭傳》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安祿山雖有勇力卻無仁德,最終發動叛亂;楊國忠雖有辯才卻無德行,最終身敗名裂。這與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治國方略形成鮮明對比。在成都武侯祠,明代思想家方孝孺題聯“惟德與賢,可以服人”,正是對“騎鹿”意象的最好詮釋:真正的領導者不是騎在仁德之上,而是與仁德同行。

三人亂絲:權力博弈的隱喻

謙卦圖式中的“三人亂絲”形象,通常描繪為三人拉扯一團絲線,象征著權力結構中的複雜博弈。這種視覺隱喻在《周易》中與“密雲不雨,自我西郊”的爻辭相互印證,暗示著潛藏的危機。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政壇,正是這樣一幅“亂絲圖”: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三方勢力明爭暗鬥,將朝政攪得烏煙瘴氣。

李林甫為鞏固相位,先是設計陷害太子李瑛,後又排擠張九齡等賢相,史載其“口蜜腹劍,排抑勝己,朝野側目”《舊唐書·李林甫傳》)。他曾對諫官說:“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這種箝製言論的做法,如同在絲線上打上死結。楊國忠則利用外戚身份,與李林甫展開“相權之爭”,他通過製造“韋堅案”牽連數百家,又構陷名將王忠嗣,使得“天下冤之”。安祿山則在範陽厲兵秣馬,一麵討好玄宗“願為貴妃兒”,一麵暗中積蓄力量,最終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這三方勢力的博弈,恰如《周易·文言傳》所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開元年間的政治清明,曾將這團絲線梳理得井井有條:三省六部製分工明確,科舉與薦舉製度並行不悖,節度使與采訪使相互製衡。但到天寶年間,隨著玄宗“謙德”的流失,權力監督機製逐漸失效。李林甫“專政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楊國忠“柄國凡五年,權傾朝野”,安祿山“擁強兵十五萬,據幽薊之險”,這三根“亂絲”最終纏繞成致命的絞索。

《周易·係辭傳》強調“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謙卦中的“三人亂絲”意象,正是對這種危機意識的視覺警示。當領導者失去謙遜之心,聽不進不同意見,權力這團絲線就必然會糾纏打結。正如現代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所言: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人員會不斷膨脹,而效率卻越來越低。唐玄宗晚年的朝堂,正是這一規律的完美注腳。

四、曆史鏡鑒與現實啟示

唐玄宗的雙重鏡像

作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前明後昏”君主,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恰似謙卦六爻的正反演繹。開元初年713年),28歲的李隆基剛經曆過平定韋後之亂的驚心動魄,他深知“滿招損”的道理,在大明宮勤政樓親自書寫《貞元十道錄》,將全國州縣官吏的考績張榜公布;他命人將《無逸》篇刻在屏風上,朝夕誦讀以自省;甚至在任命宰相時,會親自到相府“谘以治道”。這種“謙尊而光”的執政風格,使得大唐在短短二十年間從“中宗之亂”的廢墟上重建輝煌,史稱“開元盛世”。

然而天寶年間742756年),這位曾經的“謙謙君子”卻判若兩人。他在華清宮修建“長生殿”,與楊貴妃“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他將朝政交給“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又縱容“外戚專權”的楊國忠;麵對安祿山的叛亂跡象,他竟認為“蕞爾蠻夷,何足為憂”。《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享樂,當軍情文書傳來,他竟“以為惡言,斬之”。這種從“卑以自牧”到“剛愎自用”的轉變,完美印證了《周易》“謙則亨通,驕則傾覆”的真理。

謙卦的現代治理啟示在現代社會治理裡,“貴人捧鏡”能變成法治精神,“文字公”能升華為製度公平理念。日本那個稻盛和夫的“謙讓經營”理念,就是謙卦思想在現代的變身,就像給老古董換了件新衣裳。

五、哲學體係的建構與發展

天道循環的辯證思維謙卦說的“盈滿必損”,跟《道德經》“物極必反”一個調調。這種辯證思維在張載“民胞物與”哲學裡還發展了,強調人和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就像給古老的智慧開了個升級包。

人格修養的階梯模型從“初六”的初步謙遜,到“上六”的“鳴謙”境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格修養體係。王陽明“致良知”學說裡的“謙虛受益”思想,就是對這個體係的繼承和發展,就像接力賽跑,一棒接一棒。

結語:地山謙卦就像一麵曆史的鏡子,把唐玄宗的興衰照得清清楚楚,也給現代社會治理指了條道。真正的謙德可不是膽小怕事往後退,而是用崇高德行乾出大事業。這“處卑而誌高”的智慧,就像山藏在地下卻能孕育萬物,給人類文明進步立了個永恒的標杆,就看後人能不能好好學學啦。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神明養成遊戲 在吞噬星空當神豪的我真的太難了 星際團寵:崽崽靠賣萌拯救世界 三國從潁川開始逐鹿九州 聖殊 病嬌惡女在詭異世界封神 我的電腦裡有個神級文明 魔法師之錄 雙生兄弟要換親?我穩做侯門主母 抱歉,小道隻談錢,不談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