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蠱:元亨,利涉大川_天機地脈道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天機地脈道 > 第81章 蠱:元亨,利涉大川

第81章 蠱:元亨,利涉大川(1 / 1)

蠱:元亨,利涉大川。

蠱之大者,乃時之艱難險阻,能有治蠱之才,則必亨通。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甲為十乾之首,意言事之始也。先甲三日,乃言治蠱之道,應先思其事之原,再思其事之後,乃知救弊之道。亦強調慮之深,推之遠也。能善於救者,則前之弊可革,能善親備者,則後利長久。此聖人之治蠱道。今人不明聖人先甲後甲之誡,慮淺而事近,故勞於救亂,亂不革,功未及成,弊已生矣。

象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以卦而言,男雖少但居上,女雖長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順理,治蠱之道也,故以巽順之道治蠱,是以元亨。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自古治亂者,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在下為巽順,在上有才能安定萬事,如此則天下大治,如正遇天下壤亂之時,持治蠱之道而往濟之,利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有始必有終,終之後必有始,此天道也。聖人體始終之道,故能於事之始而探究其所以然,能於事之終而備其將然,此先甲後甲之慮,故能治蠱而天下亨。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風,風遇山而回,致物皆散亂,故為有事之象。君子觀有事之象,在己則養德,在天下則濟民,君子所事此二者為最大。

當我們翻開《周易》的厚重典籍,蠱卦那“元亨,利涉大川”的卦辭宛如一聲穿越千年的驚雷,在曆史的長河中持續回響。初看之下,這六個字仿佛帶著一種近乎傲慢的樂觀——在那些王朝傾頹、烽煙四起、餓殍遍野的亂世,社會秩序如同被頑童打翻的五味瓶,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民生疾苦如同糾纏的亂麻,似乎僅憑一句“元亨”便能撥雲見日,這未免顯得過於輕巧。然而,《易經》的精妙正在於其“察往知來”的深邃洞察力。蠱卦的卦象,上艮為山,下巽為風,構成了“山下有風”的奇特圖景。試想,當強勁的疾風遭遇巍峨的山巒,必然在山穀間激蕩回旋,形成紊亂的氣流,將落葉、塵土乃至岩石裹挾而起,天地間一片狼藉。這不正是一個王朝或時代陷入混亂的生動寫照嗎?綱紀廢弛如風中殘燭,道德淪喪似洪水決堤,各種社會弊病如同雨後春筍般瘋長,尋常百姓在其中掙紮沉浮,苦不堪言。

但先賢的智慧恰恰在於能於混沌中見清明,於危殆中尋生機。麵對“山下有風”的破敗景象,聖人不僅敏銳地嗅到了危機的氣息,更從中洞察到了“治蠱”的玄機與路徑,故而在卦辭中寫下“蠱,元亨,而天下治也”的論斷。這絕非簡單的安慰或空泛的口號,而是一種深刻的辯證哲學:混亂並非世界的終極形態,它本身就蘊含著走向秩序的內在動力和可能性,如同疾病之於身體,既是病理現象,也往往是免疫係統啟動修複機製的前兆。蠱卦所揭示的,正是這種亂中求治、危中尋機的“治世密碼”,它不是祈願式的“神奇”許諾,而是一套需要大智慧、大勇氣、大擔當才能踐行的行動指南。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領悟蠱卦看似矛盾實則充滿生命智慧的奧義,它提醒著每一個身處變局中的人,混亂是革新的序幕,危機是轉機的前奏。

一、時空經緯:先甲後甲的“神”治亂法則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這八個字可謂蠱卦智慧中關於時間維度的精髓,如同掌握了治亂興衰的“時間魔法密鑰”,為我們打開了洞察曆史周期律的一扇窗。甲,作為十天乾之首,象征著萬物之始,是事物發展的原點和根本。在易學體係中,甲不僅代表時序的開端,更隱喻著事物的本質與源頭。因此,“先甲三日”的核心要義,便是強調在著手治理混亂治蠱)之前,必須有一種追本溯源、洞察本質的深徹功夫。這絕非淺嘗輒止的表麵功夫,而是要像良醫診病般,望聞問切,層層深入,直抵病灶。

回溯曆史長河,商鞅變法的壯舉便是“先甲三日”的典範。在秦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之際,商鞅並非倉促上陣,而是首先深入考察秦國積弊:貴族專權、井田製束縛生產力、百姓對官府缺乏信任、軍隊戰鬥力低下……這些“窮得叮當響的老病根”如同附骨之疽,不除則秦國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他先徙木立信,重塑官府公信力,再廢井田、開阡陌,解放生產力,獎勵耕戰,從根本上動搖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正是這種精準的“病因診斷”,才使得變法措施切中要害,效果立竿見影。再看明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前,麵對的是明中葉土地兼並如虎狼噬食,藩王、勳貴、豪強瘋狂掠奪土地,國家賦稅來源日益枯竭;而賦役製度更是混亂如迷宮,“一條鞭法”實施前,賦役名目繁多,攤派不均,人民困苦不堪,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張居正同樣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調查研究,對全國土地進行清丈,對賦役製度的弊端進行深刻剖析,才對症下藥,推出了將賦役合並、折銀征收的重大改革,暫時挽救了明王朝的頹勢。反之,如果治理者缺乏這種“先甲三日”的審慎與洞察力,不能找出問題的真正症結,那麼任何救亂圖治的努力都無異於隔靴搔癢,甚至可能飲鴆止渴,就像往沸騰的開水裡短暫地加入冷水,雖能求得一時的平靜,卻無法改變水終將再次沸騰的本質,最終使小亂釀成大亂,危機愈發深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先甲三日”的洞察過去相對應,“後甲三日”則要求治蠱者具備深謀遠慮、預見未來的廣闊視野。它強調在實施變革之後,不能一勞永逸,還需前瞻性地預估變革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並提前綢繆,做好善後安撫工作,確保改革成果能夠穩固,新進秩序能夠持續。這正如治水,疏通河道後,還需加固堤防,方能長治久安。北宋王安石變法,無疑是中國曆史上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運動,其初衷是富國強兵,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措施,在理論上確能增加政府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生產。然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留下諸多遺憾,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後甲三日”的層麵考慮不足,未能充分預見並有效應對變革帶來的複雜社會震蕩。例如,青苗法在推行中被地方官吏扭曲為強製攤派,加重了農民負擔;募役法觸動了大量既得利益者,遭到強烈抵製;而在新舊法交替之際,配套措施未能及時跟上,政策執行缺乏彈性和緩衝,使得反對聲浪如同決堤的潮水般洶湧而來,最終淹沒了變法的理想。

聖人在蠱卦中特彆強調,治理混亂必須以天道“終則有始”的循環規律為鏡鑒。這意味著,任何改革都不能隻顧一時之效,而要著眼長遠,確保“毛病改了能長久好,亂子平了能長治久安”。這要求治蠱者不僅要有打破舊秩序的勇氣,更要有建立新秩序的智慧和耐心。做到這一點,其難度不亞於在千鈞一發之際走鋼絲,需要精準的平衡感和對全局的掌控力,既要有“應乎天”的戰略遠見,也要有“順乎人”的策略彈性。“先甲”與“後甲”,一前一後,構成了完整的時間閉環,前者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調研,後者是慮其始更慮其終的係統規劃,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治蠱方略中至關重要的時空經緯。

二、剛柔協衡:尊卑有序的“夢幻”治理結構

蠱卦的卦象,上為艮卦,象征山之靜止、剛健;下為巽卦,代表風之柔順、謙遜。這種“艮在上巽在下”的卦象組合,不僅僅是自然現象的簡單模擬,更是治蠱安邦所必須遵循的理想空間架構,暗合了天道運行中“高者自高,卑者自卑”的有序搭配。《彖傳》對此解釋道:“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這短短數字,道破了權力運行與社會秩序的奧秘。“剛上而柔下”,猶如為整個權力秩序和社會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明確了上下尊卑的分野和職責。而“巽而止”則進一步揭示了剛柔二性的動態結合:上位者需有如山之“止”穩定、堅定、製定原則)的剛健品格,下位者則應有如風之“巽”謙遜、順從、積極執行)的柔順德性,二者相互配合,方能產生“剛柔搭配”的神奇治理效果。

具體而言,處於上位的統治者或領導者,其職責在於以剛健不拔的意誌確定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嚴明公正的律法建立社會運行的基本規矩,如泰山屹立,威嚴不可侵犯,為整個社會提供穩定的核心和前進的航標。而處於下位的各級官僚和廣大民眾,則應秉持柔順謙遜的品德,接受教化,服從管理,積極投身於各項建設事業,如同和煦的春風,潤物無聲,將上層的決策和理念落到實處。當這種尊卑有序、各司其職、各安其分的狀態得以實現時,整個社會機器便能高效、和諧地運轉,國家自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絕非憑空想象的“夢幻”圖景,而是在曆史上真實上演過的盛世華章。譬如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以其“清靜無為”的剛健堅守與民休息的國策不動搖)與“輕徭薄賦”的仁柔相結合,上層統治者厲行節儉,抑製豪強,穩定秩序;下層百姓則安心農桑,勤勉生產,社會矛盾得到極大緩和。史書載當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府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賦稅輕得像羽毛一樣不成為負擔,這正是“剛上柔下”、“巽而止”治理結構發揮到極致的生動體現。

然而,一旦這種“剛柔”的位置發生錯亂,上下關係如同失和吵架的夫妻般相互抵牾、彼此拆台,那麼“蠱亂”的苗頭就必然會像生命力頑強的小強一樣四處冒出來,侵蝕整個社會的根基。在中國曆史上,這樣的教訓比比皆是。尤以唐末的藩鎮割據最為典型。唐玄宗天寶年間,為鞏固邊防設立的節度使,最初隻是軍事長官,後來逐漸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權力日益膨脹。他們手握重兵,占據一方,形同獨立王國,對中央政府的號令陽奉陰違,甚至公然反叛。這些藩鎮節帥,一個個自恃兵強馬壯,驕橫跋扈,其“剛”遠超其位,早已將臣子應有的“柔順”品德拋到九霄雲外。而中央政府在經曆安史之亂的重創後,元氣大傷,無力約束這些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其“剛”不足以製其下,“柔”反而變成了軟弱和妥協。於是,整個國家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和分裂,“天下像被摔碎的盤子一樣四分五裂”,最終為五代十國的更大混亂埋下了伏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此,治蠱安邦的關鍵,在於構建並維係一個“剛”得其位、“柔”安其分的和諧治理結構。居於上位的“剛”,要剛而不愎,威而不猛,懂得適時的“止”克製與寬容);處於下位的“柔”,要柔而不弱,順而不愚,保持積極的“巽”謙遜與執行)。這就像古代烹煮食物的鼎器,三條腿必須各司其職,相互支撐,缺一不可,才能穩穩地承載起國家和人民的希望。這種結構並非簡單的等級壓迫,而是一種基於社會分工和人性規律的秩序安排,是動態平衡的藝術,更是長治久安的基石。它要求統治者有自知之明,不濫用權威;被統治者有敬畏之心,不逾越本分。隻有這樣,社會這艘大船才能在曆史的風浪中穩健航行。

三、振民育德:內外兼修的“功夫秘籍”

《象傳》有言:“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這簡練的概括,點出了蠱卦智慧中關於治理路徑的核心——“振民”與“育德”,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治蠱安邦的“功夫秘籍”。此二者,一外一內,一表一裡,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共同指向天下大治的終極目標。

“振民”,顧名思義,乃是振奮民生,革除積弊,解決民眾的實際苦難,是向外拓展、積極作為的濟世行動。它如同蠱卦卦象中那股在山穀間激蕩的風,以其強大的力量掃除社會上的沉屙痼疾、陳規陋習,讓久困於貧病交加的人民得以喘息,讓停滯不前的社會機器重新運轉。具體而言,“振民”包括發展生產以豐衣食、興修水利以利農耕、整頓吏治以安民心、救濟災荒以活民命等諸多方麵。齊國名相管仲,便是踐行“振民”之道的先驅。他相齊之初,齊國國力並不強盛,內外交困。管仲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質量征收賦稅,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鼓勵工商,發展漁業鹽業,開辟國際貿易通道;改革軍製,寓兵於農,使齊國國力迅速增強,軍隊戰鬥力大幅提升。他讓齊國從一個普通的諸侯國躍升為春秋首霸,更讓齊國的老百姓從溫飽不足的困境中掙脫出來,過上了相對富足安定的生活。北宋名臣範仲淹,更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典範。他在擔任地方官時,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中央則力圖推行“慶曆新政”,革除吏治弊病。特彆是在抵禦西夏入侵時,他鎮守西北,安撫邊民,使得一度動蕩的邊境地區恢複了生機,將“振民”的理念貫徹於危難之際,救民於水火,其功績至今為後人稱頌。

與“振民”的外在實踐相對,“育德”則側重於內在的精神塑造與道德教化,如同蠱卦中那座巍峨不動的大山,象征著深厚穩固的品德根基和文化傳承。它是通過教育、引導、熏陶等方式,提升民眾的道德素養,確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培養知禮義、明廉恥、守秩序的合格公民。孔子曾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深刻揭示了道德教化對於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極端重要性。北宋理學家程顥在擔任晉城知縣時,便將“育德”置於治理工作的突出位置。他不僅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親自講學授徒,更注重以鄉規民約教化鄉民,使當地風氣為之一變,百姓皆知禮義廉恥,社會秩序井然。這種潛移默化的道德建設,為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的保障。

“振民”與“育德”,二者關係密切,不可偏廢。倘若“振民”隻追求物質層麵的富足,而沒有“育德”作為精神根基,那麼這樣的繁榮就如同沒有深根的樹木,看似茂盛,實則經不起風雨的考驗,容易滋生驕奢淫逸、道德淪喪等新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因民心浮躁、欲望膨脹而引發新的混亂。反之,如果“育德”僅僅停留在空洞的說教和理論層麵,而不能落實到“振民”的具體實踐中,不能切實改善民眾的生活境遇,那麼這種道德教化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缺乏感召力和生命力,最終流於形式,甚至引發民眾的反感和抵觸。因此,“振民”與“育德”必須雙管齊下,同步推進。“振民”為“育德”提供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讓民眾在安居樂業中感受道德的價值;“育德”為“振民”提供精神動力和行為規範,引導社會向著更高層次的文明邁進。這就像蠱卦中的風和山,風因山而有勢,山因風而顯靈,二者相互激蕩,相互成就,共同推動著社會從混亂走向秩序,從蒙昧走向文明,最終成就治蠱大業的輝煌。

四、涉川有為:治蠱者的“英雄”曆史擔當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蠱卦的這一爻辭,充滿了積極入世、勇於擔當的精神感召。它不是對太平盛世的描繪,也不是對未來前景的passive憧憬,而是一聲直擊心靈的號角,召喚著有誌之士在國家危難、社會動蕩之際,挺身而出,肩負起“治蠱”的曆史重任。當天下大亂如同一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當黎民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苦苦掙紮,這絕不是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在家睡大覺的時候。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治蠱者,必須像傳說中劈波斬浪的勇士一樣,毅然“涉大川”,勇敢地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去麵對挑戰,去解決難題,去開創未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涉川有為”的精神,是治蠱者必須具備的核心品質,它意味著不畏艱險的勇氣、舍我其誰的擔當和腳踏實地的行動。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便是這種精神的完美詮釋者。正德年間,南贛地區匪患猖獗,官府屢剿不絕,民不聊生,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堪稱當時的“蠱亂”重災區。王陽明臨危受命,巡撫南贛。麵對猖獗的匪寇和複雜的局勢,他並未退縮。一方麵,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剛健不撓的意誌,調兵遣將,恩威並施,深入山寨,平定匪亂,讓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老百姓得以重見天日,安心生產。但王陽明的偉大之處,不止於平亂本身。他深知“振民”之後更要“育德”,單純的武力征服無法帶來長治久安。因此,在平亂的同時,他大力興辦學校,推行鄉約,教化民眾,移風易俗,將心學的理念融入地方治理的實踐中。經過他的苦心經營,曾經的土匪窩竟然真的逐漸變成了知書達理、民風淳樸的禮儀之鄉。王陽明以其“知行合一”的智慧和“事上磨練”的精神,完美展現了“涉大川”乾大事的宏偉氣魄和卓越成效,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真正的“有為”並非好大喜功的折騰,而是基於現實、著眼長遠、既解決當下問題又奠定未來根基的務實作為。

這蠱道智慧啊,簡直就是一部貫通天地的治亂啟示錄。它告訴我們,治世就像給國家看病,得把“先甲”的病源找得清清楚楚,把“後甲”的後果想得明明白白;得搞出一個剛柔搭配、上下聽話的治理環境;還得把“振民育德”當秘籍,既能治好社會的病,又能給民族精神補補營養。

當山下的風又開始吹,蠱象又出現的時候,隻有懂這門道的人,才能像大禹治水一樣,順著水勢把問題解決,把危險變成機會,讓“元亨”的預言從吹牛變成現實。蠱亂可不是結局,就像生孩子的陣痛,裡麵的辯證智慧到現在還在曆史的大喇叭裡嗡嗡響呢。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才華戰勝不了資本,關我紅歌什麼事 我全家生存在末世 逆位迷宮 我的劍術沒有上限 上界帝子你敢甩,我娶女帝你哭什麼? 法舟 我是高中生,不是黑道王 四合院:畢業進一機部,眾禽羨慕哭了 綜影視:東華帝君家的小石頭 黑神話: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