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賁卦象解
此卦管鮑卜得之,果獲全,彼此相遜,終顯名義也。
圖中:
雨下,車行路,舟張帆江中,官人著公服登梯,仙女雲中執珪。
猛虎靠岩之課光明通泰之象
物之合後則必立文,文乃飾之意。賁者,飾也,故為之序。人因合聚則有威儀上下,物之合聚則必有次序行列。此卦山下有火,草木百物聚於山處,下有火,則能照見草木百物,且增益其光彩,有賁飾之象。
卦圖象解
一、雨下:滿也,潤澤也,成也。
二、車行路:前往任官象,行走四方也。
三、舟張帆在江中:此行順風大利也。
四、官人著公服登梯:升遷在外地象。任公職主官外調象。丈夫從公職升官也。
五、仙女雲中執珪:受陰人提揣象。
當我們攤開《周易》六十四卦的畫卷,賁卦?)如一幅動靜相生的山水長卷赫然在目——下卦離火如落日熔金,將山巒映照得通體透亮;上卦艮山似萬古磐石,以沉穩姿態鎮住燎原火勢。這種"山下有火"的卦象組合,在漢代京房易學中被稱為"明兩作離,山附於地",在宋代象數派那裡又演繹出"火性炎上而山性沉靜"的辯證關係。《周易·彖傳》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的句式,將陰陽爻位的流動比作天地間的文采流轉:當陰爻柔)自外而來修飾陽爻剛),如同禮文規範質樸本性,故而能亨通順利;當陽爻剛)分居上位來文飾陰爻柔),恰似內在德性支撐外在儀節,故有小利可圖。這種"剛柔相濟而文生焉"的哲學智慧,在魏晉王弼的《周易注》中被進一步提煉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將自然現象與人類文明的演進巧妙勾連。
深入剖析卦象結構,初爻與四爻相應六爻對九四),二爻與五爻相孚六二應六五),三爻與上爻相敵九三敵上九),形成"兩應一敵"的張力格局。尤其是六五陰爻居上卦中位,如同文德之君垂拱而治;九三陽爻居下卦上位,恰似剛健之士踐行禮儀。這種"柔中得位,剛上有應"的爻位配置,在漢代焦延壽的《焦氏易林》中被具象化為"鳳鳴岐山,百鳥來朝"的祥瑞之兆。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特彆強調:"賁者,飾也。以剛柔二象交相文飾也。"這裡的"飾"絕非簡單的修飾打扮,而是如同《考工記》所言"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的色彩配比,是《禮記·禮器》所論"禮有以多為貴者,有以少為貴者"的度量權衡,最終達到《道德經》"大道至簡"般的返璞歸真。就像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說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最高明的文飾恰是讓人察覺不到修飾痕跡的自然天成,正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論山水畫"山川以形媚道",外在形態終究是為呈現內在精神服務。
曆史鏡鑒部分,管鮑之交被玩出花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在臨淄城的市井間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管夷吾三戰三北,鮑叔牙分金多與"。這段看似不光彩的往事,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年輕時的管仲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分利時總是自己多拿一份;後來共同參軍作戰,管仲三次衝鋒在前卻三次臨陣脫逃。當時的鄉鄰無不竊笑管仲"貪而懦",連管仲自己也承認"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這番自白背後,藏著中國曆史上最動人的"人文之飾"——當世人都以"逃兵貪夫"的標簽審視管仲時,鮑叔牙卻用"家貧母老,非為貪也"的理解為其辯護,以"時運未至,非為怯也"的洞察為其正名。這種超越世俗眼光的精神對話,在漢代劉向《說苑·複恩》中被稱為"君子之謀",在宋代《冊府元龜》的"知人之鑒"篇裡被奉為典範。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鮑叔牙讓相的政治智慧。當齊桓公欲拜鮑叔牙為相時,他竟以"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為由力薦管仲。《國語·齊語》記載其說辭:"夷吾善斷獄兮,故使掌刑;夷吾善理財兮,故使通商;夷吾善治軍兮,故使掌兵。"這種將個人權位讓渡轉化為國家治理的理性抉擇,在春秋時期"世卿世祿"的政治生態中不啻驚雷。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此舉:"鮑叔之讓,非徒讓也,實以國事為重而權其輕重也。"正是這種"以遜為飾"的政治智慧,使得齊國崛起為"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春秋首霸。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山王厝鼎銘文"惟朕皇祖成王,躬率禹功,以成厥德",其治國理念恰與管鮑遺風遙相呼應,印證了"文飾以止"的政治哲學如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卦圖符號解碼,那是相當有想象力
雨下:在漢代焦延壽《焦氏易林》的賁卦占辭中,"雨施於地,萬物茂遂"的意象被反複強調。這種"天雨滋潤,地受其澤"的自然現象,在宋代陳摶的《太極圖》中演化為"坤道成女,厚德載物"的哲學象征。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特彆指出:"雨者,天之施澤也,賁之初爻象之,喻人德之初基也。"就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鄭國渠"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唯有深厚的德行根基,才能承載文明的豐碩成果。北宋程頤在《伊川易傳》中進一步發揮:"雨下而萬物生,德積而文采著,其理一也。"這讓人想起明代於謙《詠煤炭》"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詩句,真正的德行修養恰如雨潤萬物般不求回報。
車行路:《周禮·考工記》詳細記載了"王之五路"製度:玉路以祀,金路以賓,象路以朝,革路以即戎,木路以田。這種"以車製明等級"的禮治思想,在賁卦的爻辭中體現為"賁其趾,舍車而徒"的行為規範。鄭玄注《周禮》時特彆強調:"車有等衰,所以明貴賤也。"就像現代城市交通係統中的車道劃分,應急車道、公交車道、私家車車道的設置,本質上與古代車製一樣都是"序民人,正班次"的社會秩序體現。《荀子·勸學》中"故學至乎禮而止矣"的論斷,恰與"車行其道"的卦象啟示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當個體行為都能如車輛各行其道般遵循禮的規範,整個社會係統才能高效運轉。
舟張帆在江中:東漢王充《論衡·逢遇篇》有"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的感慨,而賁卦"舟張帆"的意象則給出了破解之道。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巽為風,坎為水,舟得風而濟,猶人修德而遇時也。"這讓人想起《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教誨,當內在修養如同帆船儲備了足夠的風力,外在機遇就會如順水行舟般自然到來。明代袁宏道在《瓶花齋集》中記載的文人雅集,那些"胸藏文墨懷若穀"的才士,總能在詩會唱和中妙語連珠,正是"舟張帆"意象的生動寫照。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及治學之道時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與卦象啟示的"內修外應"之道異曲同工。
官人登梯:在唐代敦煌變文中,"官人登梯"常被描繪為"步步升高,階階進祿"的仕途圖景,但賁卦的象數解讀卻暗藏警示。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指出:"祿以養德,位以行義,若德不配位,猶梯高而基危。"這讓人想起《後漢書·楊震傳》記載的"四知"典故,當王密以"暮夜無知者"為由行賄時,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嚴詞拒絕,正是"官人登梯"應有的品德自持。明代張居正《張太嶽集》中"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的為官箴言,恰是對"德能撐位"卦象啟示的最佳詮釋。近年來出土的唐代墓誌銘中,"清慎忠勤"四字頻繁出現,印證了古人對官員"實至名歸"的永恒期待。
仙女執珪:在漢代讖緯文獻《春秋運鬥樞》中,"珪者,陽精之正,陰禮之主"的記載,揭示了玉珪作為禮器的神聖屬性。賁卦"上九,白賁,無咎"的爻辭,在王弼注中被釋為"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這種"無飾之飾"的境界,如同《莊子·刻意》所言"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戰國玉珪,其"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的祭祀功能,恰與"仙女執珪"的卦象一樣指向超越性的精神維度。清代劉熙載《藝概》論藝術創作"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正是對這種最高境界的現代詮釋。
哲學內核,剛柔互賁玩得轉
自然之賁:《周易·係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認知路徑,在賁卦中體現為"剛柔交錯"的自然文采。北宋張載《正蒙·太和篇》提出的"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的辯證思想,與賁卦"山火相生"的卦象形成深刻共鳴。當離火的光明照亮艮山的紋理,如同科學探索揭示自然規律,這種"以明照幽"的過程在《荀子·天論》中被稱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農業智慧,正是對"自然之賁"的實踐詮釋。當代生態哲學中的"深層生態學"理論,主張將人類文明視為自然生態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這與"剛柔互賁"的古老智慧有著跨越時空的契合。
人文之賁: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論斷,在賁卦六二爻"賁其須"的爻辭中得到生動體現。鄭玄注《禮記·禮器》時強調:"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這種"文質並重"的思想,在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被詮釋為"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就像唐代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既要有"九天閶闔開宮殿"的宏偉氣勢文),也要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民生根基質)。清代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提出的"理存乎欲"命題,正是對"人文之賁"的哲學深化——當禮儀規範脫離了人本需求,就會如賁卦上六"白賁無咎"的警示,走向形式主義的反麵。這種對"文質關係"的深刻洞察,在當代文化建設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占驗啟示,猛虎都成生存導師了
猛虎靠岩:《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與賁卦"艮為山"的沉穩特質,共同構成了"猛虎靠山"的生存智慧。《詩經·小雅·斯乾》"如竹苞矣,如鬆茂矣"的詩句,描繪的正是這種剛健與穩重並存的生命狀態。明代洪應明《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處世哲學,恰是對"猛虎靠岩"啟示的最好詮釋——既要有猛虎下山的開拓勇氣,又要有岩石般堅定的內在定力。在當代管理學中,"刺蝟法則"強調的"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的管理藝術,與"剛柔相濟"的占驗啟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光明通泰:賁卦倒轉即為泰卦?),這種"否極泰來"的卦變規律,在漢代京房的"飛伏說"中被稱為"賁卦飛伏泰卦"。《周易·序卦》"泰者,通也"的解釋,揭示了文明發展"文質迭代"的演進規律。北宋邵雍在《皇極經世》中提出的"元會運世"時間周期理論,與賁泰互變的卦象一樣,都昭示著"物極必反"的辯證法則。就像當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從早期繁複的操作界麵到極簡的交互設計,恰是"白賁無咎"的現代演繹——當技術發展到極致,反而回歸到"以人為本"的質樸本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認為人類各大文明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同時達到思想高峰,這與"光明通泰"的占驗啟示一樣,都指向文明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規律。
結語部分,現代啟示還挺實在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我們每天要麵對超過5000條各類信息據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2023年報告),相當於閱讀20本《論語》的文字量。這種"信息過載"的生存狀態,使得賁卦"文明以止"的智慧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現實意義。當短視頻平台用算法推薦不斷刺激多巴胺分泌,當社交媒體用精心修飾的"人設"構建虛擬形象,"白賁無咎"的古老訓誡恰如一麵鏡子,照見當代人在"虛飾"與"本真"之間的迷失。
飾事:在日本"斷舍離"整理術與北歐極簡主義風靡的背後,是現代人對"過度修飾"的自發反抗。就像城市交通係統通過智能信號燈實現車流優化,個人行為規範同樣需要"禮"的智慧導航。阿裡巴巴集團推行的"釘釘"辦公係統,其"已讀回執日程共享"等功能本質上是數字時代的"禮製建設",正如古人"車同軌、書同文"的文明整合努力。
飾心:用文化滋養靈性,就像仙女授珪一樣,給心靈來點“仙氣”。
飾道:用質樸回歸本真,就像猛虎靠岩一樣,在複雜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根。
在這信息多得能把人淹死的時代,“山火賁”就像個大喇叭,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可不是那些花裡胡哨的表象,得用光明的眼睛去看本質,用沉靜的心守住初心,這才是“白賁無咎”的大美境界。就像《賁卦終象》裡說的,“雨潤坤輿蓄真元,舟乘巽風過重淵。梯接北鬥辭藻外,珪映天心月正圓”,說得那叫一個美,至於能不能做到,那就看咱自己的本事啦!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