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萬物既複則必亨,如君子之道將複,雖微,但同類將漸進,故亨且盛矣。故複之時至,並無法立勝小人,必待其同朋相繼,則協力能勝也。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此為消長之道,易之論數,以立準則,小有七日乃複,大有七年方複,此複之道也。
象曰:複,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此以卦才來論,複之道,陽剛因消弱至極而反來,其法動而取順行法,是故出入皆無災,朋之來,亦因順而動來也。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複之返來,順天之運行,故言七日。因君子道長,故利前往,陽複生於下,乃是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動之始也,故外見動,而始生於內也。
象曰: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以卦象而言,如雷乃陰陽相搏而成聲,時陽之微,未能發也。如聖人順天之道,於日陽之始生,安靜養之以閉關,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視四方,此順天也,於人亦以此安養其陽為複原之道。
在華夏文明的智慧星空中,《易經》如同一顆璀璨的北鬥,指引著先民探索宇宙與人生的奧秘。而在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典籍中,複卦以其獨特的卦象組合與深邃哲理,成為破解宇宙循環法則的密鑰。位列六十四卦第二十四位的複卦,其下卦為震象征雷動)、上卦為坤代表地順),這種"雷在地中"的卦象結構,恰似沉寂大地深處蘊藏的生命脈動。卦體中最下方的初九爻為唯一陽爻,五陰爻如厚重雲層壓於其上,這"一陽初生於五陰之下"的格局,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張力——仿佛混沌未分的宇宙原初,突然迸發出穿透黑暗的第一縷曦光。北宋理學大家程頤在《伊川易傳》中曾驚歎此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這不僅是對陰陽消長規律的具象化呈現,更暗喻著"剝極必複,貞下起元"的天地大道。當我們吟誦其卦辭"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時,感受到的絕非普通占卜的吉兆預示,而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內在節律在文字中的凝固,是君子之道在困厄中必將複興的神聖預言。這部鐫刻在古老竹簡上的"宇宙奇書",仿佛用卦爻符號編織成一張橫跨時空的預言網絡,其每一條爻辭都可能隱藏著破解未來的密碼。
一、本體基石:陽剛"星星之火"與同道"抱團取暖"
複卦的核心動能深植於"剛反"二字,程頤在《周易程氏傳》中精準提煉為"陽消極而複反",這恰如自然界冬至時節的天地玄機。當陰氣盛極於地表,萬物蟄伏如履薄冰,陽氣被迫退藏於九地之下初九爻位),此時的陽剛之氣看似微弱如風中殘燭,實則蘊含著顛覆乾坤的磅礴偉力。這種生命元氣雖處於"潛龍勿用"的狀態,卻暗合《道德經》"反者道之動"的深邃智慧——越是深沉的蟄伏,越能積蓄爆發的能量。北宋象數大家邵雍在《皇極經世》中曾以音律喻此:"黃鐘之下,陽聲生於無形",恰如複卦初爻之陽,在五陰的重重包裹中,以"動而以順行"的姿態,遵循坤德的柔順之道,不躁進、不妄動,如謙謙君子般契合天道運行的軌跡。這種順應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曲則全"的生存智慧,故能實現"出入無疾"的理想境界——無論是潛藏地下默默發育入),還是時機成熟破土而出出),都能暢行無阻,遠離災害。
"朋來無咎"的爻辭則揭示了能量聚合的宇宙法則,暗示陽剛之氣的回歸絕非孤軍奮戰的英雄史詩,而是同類相求的群體覺醒。正如冬至之後日光漸長的自然現象,君子之道的複興必然經曆"同類漸進"的過程。初九這顆微弱的陽爻,如同宇宙中的引力奇點,雖自身能量有限,卻能以其獨特的頻率吸引六二至上六各陰爻逐步向陽轉化,形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神秘共鳴。東漢易學家鄭玄在注釋《易經》時,以"月魄生明"比喻此過程:"三日震象,八日兌象",形象說明新生力量如何通過同類感召不斷壯大。當這些轉化的陰爻與初九陽爻形成合力,便如涓涓細流彙成江海,最終成就"亨且盛"的大壯格局。這裡的"朋"絕非世俗意義上的酒肉朋友,而是誌於道、據於德的精神同道,他們的彙聚如同量子糾纏般產生能量倍增效應,使複卦從"小往大來"的初始階段,最終走向"剛長而進"的輝煌未來。複卦初爻之陽,正是那燎原大火前的最初火星,當所有同道以心靈感應般的默契彙聚而來,便能點燃改變時代的熊熊烈焰。
二、七日周期:天道循環的"精密數字遊戲"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這句看似簡單的爻辭,實則是易學體係對宇宙節律最精密的數學建模。《易經》以數字構建的宇宙模型中,"七"絕非隨意設定的吉祥數字,而是天道運行的密碼本。漢代卦氣說對此有係統闡釋:自純陽的乾卦開始,曆經姤一陰生)、遯二陰生)、否三陰生)、觀四陰生)、剝五陰生)、坤六陰生)六卦的陰陽消長,至複卦一陽來複,恰好完成七次陰陽轉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小周期七日)。這種數字規律在《周易參同契》中被進一步神秘化:"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七日來複,八卦成列。"將七日周期與煉丹火候、日月運行等宇宙現象相聯係,構建出一套包羅萬象的數字宇宙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令人驚歎的是,這種數字節律不僅適用於自然現象,更暗合曆史興衰的大循環——《史記·天官書》記載"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將"七年方複"視為王朝更替的時間密碼。這種數字隱喻實則是對天道運行不可抗拒性的敬畏表達,如同四季更替、晝夜輪回般精準無誤。明代易學家來知德在《周易集注》中特彆強調:"七日者,天之一終也",認為君子應當領悟這種"數字指令",在陽氣初萌、剛德漸長之時,如農夫把握春耕時機般積極進取,實現"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生命境界。這種順應不是被動的跟隨,而是主動參與宇宙節律的創造,如同鋼琴家按照樂譜演奏出和諧樂章,每個音符數字)都是通往天人合一的階梯。
三、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的"終極玄幻顯化"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孔子在《係辭傳》中的這一叩問,猶如一道驚雷劃破了思想的長空,直抵宇宙本體論的核心命題。這句話的深意令人深思,仿佛在引導我們去探尋那隱藏在天地之間的奧秘。
三國時期的玄學大師王弼在《周易注》中對這一命題作出了精妙的闡釋。他認為,"複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這裡的"複"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歸或反複,而是一種回歸到本質、回歸到宇宙根源的過程。天地以其本質為心,這意味著宇宙的核心並非外在的表象,而是內在的本質和根源。
當我們觀察到萬物凋零的嚴冬時,會發現一陽生於至陰之地。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循環,而是宇宙"生物之心"的終極顯化。這種"心"超越了花開花落的表象生滅,它直接指向了創造一切的本源力量。就像卦象中所呈現的那樣,下震上坤的奇妙組合展示了這種力量的特征:外在如雷般震動震為動),內在如大地般沉靜坤為靜)。動靜之間,蘊藏著化育萬物的玄機。
這種動靜的結合體現了宇宙的運行規律和生命的本質。雷動象征著變化和活力,而地靜則代表著穩定和承載。在這種動靜的相互作用中,宇宙的"生物之心"得以展現,萬物得以孕育和生長。這一卦象提醒我們,生命的發展既需要外在的動力和變化,也需要內在的沉靜和穩定。
通過對"複"的理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宇宙的本質和生命的奧秘。它讓我們明白,萬物的存在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內在的根源和目的。這種對宇宙"生物之心"的領悟,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規律,也能引導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方向。
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進一步發揮此說,在《周易本義》中提出"天地以生物為心"的觀點,認為複卦所顯現的"天地之心",本質上是"生生之仁"的本體顯化。這種仁性本體並非道德說教的抽象概念,而是如玄幻小說中"世界樹"般的神秘存在——它不生不滅,卻能化育萬千;無形無象,卻能推動星辰運轉。當我們凝視複卦的卦象,仿佛能透過爻畫的重重帷幕,窺見那深藏於宇宙核心的"永生之種"。這種創生之力不依賴外在條件,而是源自內在深沉綿延的仁性本體,如同佛教所說的"如來藏",基督教所指的"邏各斯",是所有宗教與哲學共同追尋的終極實在。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將此與心學結合,提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的著名論斷,實則是複卦"天地之心"在儒學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這種將宇宙本體人格化、心性化的解讀,使得複卦的哲理具有了超越時代的玄幻色彩——它不再是冰冷的占卜工具,而成為通往宇宙意識的神秘通道。
四、閉關養陽:先王模仿天道的"神奇實踐"
《象傳》對"雷在地中,複"的卦象解讀,構建起一套精深玄妙的人文實踐體係。其中記載先王觀察到此天象後,在冬至"一陽來複"之時實施"閉關靜養"的政令:"商旅不行,後不省方"——讓往來的商人停止貿易活動,君王也停止外出巡查。這種看似不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生存智慧:雷雖在地中萌動,陽氣卻尚未達到顯露的程度,此時最需要的是"厚積薄發"的耐心。唐代易學大家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道:"商旅不行者,非絕不商旅,但令其不行耳,所以養陽也",點明這是通過減少社會活動來嗬護初生陽氣的治國方略。
先王這種"法天則地"的實踐,本質上是對宇宙節律的主動順應,與《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的養生之道一脈相承。在個人修養層麵,"閉關"意味著收斂心神、涵養剛德,如同現代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減少能量消耗才能實現能量積累。明代養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指》中提出的"十二月坐功",特彆強調冬至時節要"靜臥養生,以迎一陽之氣",正是複卦智慧在生命層麵的應用。這種實踐絕非消極的避世,而是"致虛極,守靜篤"的生命修煉,通過暫時的"不作為"實現未來的"大作為"。當陽氣在沉靜中積蓄到臨界點,便會如火山噴發般釋放出驚人能量,此時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個人事業,都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這種模仿天道的實踐智慧,將玄幻的宇宙法則轉化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使每個人都能通過日常修養參與到宇宙節律的創造中。
複卦之道,猶如一條貫穿天地人的生命熱線,從初九爻的星星之火,延伸至"天地之心"的終極關懷。這部寫滿玄幻預言的"宇宙奇書",用卦爻符號記錄著萬物榮枯的節律密碼"反複其道,七日來複"),也為君子在曆史變局中指明行動方略"朋來無咎","利有攸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盛讚:"天地之大德,莫盛於複",因為複卦不僅揭示了外在的循環規律,更將生生之仁轉化為人類參與宇宙創造的永恒力量。當我們在寂靜冬夜聆聽大地深處的雷動震),感受那股破土而出的陽剛之氣,便知這不僅是自然現象的物理呈現,更是君子修身蓄德、等待時機的神聖序章。這源自天地深處的生命元氣,正以其獨特的頻率與人類心靈共振,或許在某個曆史節點,這些分散的"能量點"將彙聚成改變世界的磅礴力量,在曆史的回音壁上撞出萬物複興的超級大合唱——而這一切的密碼,早已鐫刻在複卦那古老而神秘的爻畫之中,等待著真正的智者去破譯、去踐行。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