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複卦象解
此卦唐太宗歸天,卜得之,七日複還魂也。
圖中:
官人乘車,上兩隻旗,堠上東字,一將持刀立,一兔一虎。
淘沙見金之課反複往來之象
萬物無剝儘之理,故剝極必複來。複為之序卦。此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有陰極生陽象,如同冬至極寒,則必生陽,亦同。雷在地下,有複生之象,外順內動,此為複之始。
卦圖象解
一、官人乘車使節也;車姓、連姓也;軍隊也;官大也;調職也。
二、上兩隻旗:鬥也;將、帥也;一方之主也。
三、堠上東字:猴發木形人。東有心約束,十八日至。十日來人封侯象。
四、一將持刀立:武威之人,司法執行人。
五、一兔:肖兔之人,劉姓之人。
六、一虎:肖虎之人,王姓之人。
此卦雲:君子之道,既消而複,始複必不能力勝小人,必待其朋類漸盛,協力致勝可也。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星空中,《周易》始終如北鬥般高懸,而其中的地雷複卦?),更是被曆代術士與文人塗抹上層層神秘色彩,仿佛一枚藏著宇宙終極奧秘的"超級密碼"。從漢代京房的納甲筮法到宋代邵雍的梅花易數,從江湖術士的街頭卦攤到朝堂之上的國運占卜,複卦始終占據著特殊地位。它既被視作王朝興衰的預警器,又被當成個人命運的指南針,甚至被曲解為能逆轉生死的秘術寶典。這種近乎狂熱的崇拜,源自其卦象中潛藏的陰陽消長之理,更離不開後世不斷疊加的讖緯附會。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會發現這枚"宇宙密碼"的真實麵目,遠比傳說中更加複雜而深刻——它既是古人對自然節律的哲學思考,也是特定曆史語境下權力運作的符號工具,更是中國人麵對困境時的心理安慰劑。
一、卦象"神"韻:一陽來複的宇宙節律與生命隱喻
《周易·序卦傳》以"物不可以終儘,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複"的論斷,為複卦奠定了"窮極而返"的哲學基礎。作為通行本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複卦上承象征剝落的剝卦?),下啟預示無妄的無妄卦?),在卦序鏈條中扮演著"否極泰來"的關鍵角色。其卦象結構尤為特殊:下卦為震?),象征雷動;上卦為坤?),代表地順。最底層初九為唯一陽爻,上麵疊壓著五個陰爻,恰似一顆火種在厚土深處悄悄燃燒,又像蟄伏的驚雷在大地懷抱中積蓄力量。這種"一陽生於五陰之下"的格局,被漢代易學家鄭玄詮釋為"陽氣始動於黃泉,播施萬物",後世更衍生出"剝極必複"的宇宙鐵律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僧一行在《大衍曆議》中,曾將複卦爻變與天文曆法精密對應,指出"複卦初爻,應冬至日躔鬥二十一度",使這一哲學符號獲得了天文學的實證支撐。
複卦的核心要義"一陽來複",在曆代易學家的闡釋中呈現出令人驚歎的思想深度。《彖傳》以"複,其見天地之心乎"的叩問,將初九陽爻提升至宇宙本體論的高度。王弼在《周易注》中進一步發揮:"複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這種"以無為本"的解讀,將複卦的"回歸"本質從簡單的循環論提升為螺旋上升的發展觀。程頤在《伊川易傳》中則強調其道德屬性:"陽,君子之道,故複為反善之義。初爻乃複之始,複之主也。"在這裡,"一陽來複"既是宇宙節律,也是道德覺醒的隱喻。
內動外順的卦象結構,暗含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生存智慧。內卦震為雷,《說卦傳》稱"震,動也",象征著君子內心的警醒與奮發。東漢荀爽注曰:"震為動,陽動而行。"這種內在的剛健品格,需要外化為坤卦的柔順之德——《象傳》所謂"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正是對這種外順姿態的生動寫照。明代來知德在《周易集注》中舉例說明:"如舜之耕稼陶漁,孔子之周遊列國,皆是內有震之剛,外有坤之順。"這種"內震外坤"的處世哲學,在專製皇權下演變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存策略,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圖騰。
複卦與時令物候的精密對應,展現了古人卓越的係統思維能力。冬至時節"陰極陽生"的自然現象,被視作複卦最直觀的天象呈現。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冬至之日,日在鬥柄,晝最短,夜最長,陰陽爭,死生分。"與"冬至一陽生"的物候特征高度契合。北宋理學大家邵雍的《冬至吟》更是將這種對應推向極致:"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詩中"天心"一詞,直指複卦所蘊含的宇宙意識。清代江永在《河洛精蘊》中進一步考證,指出複卦六爻對應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到驚蟄"的六個節氣,其中初九爻正應冬至,六二爻應小寒,六三爻應大寒,六四爻應立春,六五爻應雨水,上六爻應驚蟄,形成完整的物候流轉體係。這種將卦象、曆法、物候熔於一爐的智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稱獨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圖解"神算":象數體係的建構與政治隱喻的植入
當複卦從哲學符號演變為占卜工具,其卦象便被層層解構為充滿象征意義的"密碼箱"。這種圖解傳統始於漢代京房的"納甲說",經宋代陳摶的"太極圖"、明末清初來知德的"錯綜互變說"不斷豐富,最終形成一套龐大而複雜的象數體係。在這套體係中,複卦的每一爻、每一位都被賦予特定的吉凶寓意,而其中最具政治色彩的,莫過於"官人乘車"的圖像解讀。
"官人乘車"的象征體係,本質上是曆代統治階級對天命觀念的視覺化建構。在漢代讖緯文獻《易緯乾鑿度》中,已出現"帝乘車,駕六龍"的記載,將君主出行與《乾》卦六爻相聯係。而複卦的"官人乘車"圖,則通過"車"這一載體,巧妙融合了"天命轉移"與"權力更迭"的雙重意涵。在唐代敦煌寫本《周公解夢書》中,"夢見乘車入門者,得官位"的占辭,揭示了車駕與官位的深層關聯。更值得玩味的是唐太宗"七日還魂"的傳說——據《隋唐嘉話》記載,太宗臨終前曾召術數大師袁天罡卜卦,得複卦後袁天罡解曰:"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七日來複,天行也。陛下當七日而蘇。"這一記載雖屬後人附會,卻精準抓住了複卦"七日來複"的爻辭特征《複》:"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將帝王生死與天道循環捆綁,強化了皇權神授的觀念。
"上立雙旗"的圖像解讀,則折射出傳統政治文化中"名份"與"實力"的辯證關係。旗作為權力象征,早在《周禮·春官·司常》中就有係統記載:"王建大常,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不同形製的旗幟代表不同等級的權力。複卦圖解中的"雙旗",在宋代象數派易學中被解讀為"陰陽二旗",象征君子與小人、正道與邪道的勢力對峙。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引程頤語:"複卦之時,陽氣始生,而陰氣尚盛,小人未衰,君子之道初複,故當謙柔自守,待時而動。"這種解讀將政治鬥爭轉化為陰陽消長的自然過程,為士人階層在逆境中的生存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明代軍事著作《武備誌》更將複卦雙旗與兵法聯係:"凡行軍,當察複卦之象,左旗示仁,右旗示勇,仁勇兼備,可破強敵。"這種跨界詮釋,展現了易學符號強大的適應性與擴展性。
"堠上東字"的方位密碼,蘊含著古人對時空秩序的獨特認知。"堠"本指古代驛站旁記裡程的土堆,後演變為地理方位的標誌物。複卦圖解將"東"字置於堠上,與《周易·說卦傳》"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的說法遙相呼應。東方作為太陽升起之地,在五行體係中屬木,主生發之氣,故被視為吉祥方位。漢代讖緯文獻《春秋考異郵》曰:"冬至陽萌,夏至陰萌,陰陽之始,萬物之宗。"將冬至複卦之時)與陽氣萌動、東方生發聯係起來。邵雍"冬至子之半"的詩句,更是將時間冬至)、空間東方)、數理子,地支第一位)熔鑄為有機整體。這種時空一體的思維模式,在複卦占驗中發展出"方位應期"之說——如"東行十八日得貴人"、"東方十日有佳音"等占辭,將抽象的時空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體現了實用理性與神秘思維的奇妙融合。
"將持刀立"的武力符號與"一兔一虎"的生肖隱喻,則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剛柔相濟、恩威並施治國理念的追求。"將持刀"在卦象解讀中既象征"以刑去刑"的司法權威,也代表"以武止戈"的軍事智慧。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說:"法令者,君之所執,將之所杖也。"將法律與武力視為治國的兩大支柱。複卦將這種理念形象化,暗示君子在"陽微陰盛"之時,既要如猛虎般保持威嚴,又要如狡兔般謹慎行事。生肖與姓氏的關聯則體現了古老的巫術思維——漢代《焦氏易林》中已大量出現"虎嘯生風,龍興雲雨"、"兔奔犬馳,各有所趨"等將生肖與吉凶關聯的占辭,複卦圖解進一步將兔卯木)與東方、仁德關聯,將虎寅木)與西方、武力關聯,形成一套以生肖為中介的人際認知框架。這種框架雖缺乏邏輯依據,卻在民間社會有著深厚影響,成為傳統識人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大道"忽悠":處複智慧的生存哲學與權力策略
複卦所揭示的"剝極必複"規律,在傳統社會不僅被視為宇宙法則,更被提煉為一套完整的生存智慧與權力策略。這套策略在不同語境下呈現出不同麵貌:對失意士人而言,它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心理慰藉;對在野君子而言,它是"潛龍勿用,待時而動"的行動綱領;對統治階級而言,它則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統治警示。這種多維度的解讀空間,使複卦成為貫通宇宙哲學、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的思想樞紐。
"天道循環"的永恒信念,為身處逆境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周易·係辭傳》"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的論述,構建了周而複始的宇宙模型。複卦作為這一模型的微觀呈現,其"反複其道,七日來複"的爻辭《複》:六二)被漢代易學家京房解讀為"天之大數,不過七日",將自然節律精確化、神聖化。北宋程頤在《伊川易傳》中進一步將這種自然規律道德化:"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小人則唯利是圖,不知禍敗之將至。故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這種解讀將"複"從自然現象升華為道德自覺,為士人在困境中堅守操守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據。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在被革職返鄉後,仍抱持"否極泰來"的信念,創辦東林書院,講授"知行合一"之學,其精神支柱正是複卦"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陽微陰盛"時的"烏龜戰術",展現了傳統政治智慧中"柔能克剛"的生存辯證法。複卦初九陽爻雖為"複之主",但畢竟勢單力薄,麵對五陰爻的壓製,最佳策略不是硬碰硬的對抗,而是《彖傳》強調的"剛反動而以順行"。這種策略在曆史上演變為"韜光養晦"的生存藝術——如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臥薪嘗膽,劉備寄人籬下時的"種菜韜晦",都是對複卦智慧的生動踐行。王弼《周易注》深刻指出:"複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這種"以靜製動"、"以柔養剛"的智慧,不僅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更成為中國人處世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蓄養朋類"的團隊策略,則體現了儒家"和而不同"的社群理念在易學中的結晶。複卦六五爻"敦複,無悔"的爻辭,被漢代鄭玄注解為"敦厚中正,複從道也",強調君子在複歸過程中應保持寬厚包容的品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北宋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正是對"蓄養朋類"精神的升華——他在《嶽陽樓記》中呼籲的"進亦憂,退亦憂",實質上是要求士人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要堅守"憂樂天下"的初心,積蓄道德資本與社會資本。明代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則將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內在德性與外在事功緊密結合,完美詮釋了複卦"內震外坤"、"蓄養朋類"的實踐智慧。這種智慧在當代企業管理中仍有借鑒意義——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強調每個小單元類似複卦初九)的活力激發,通過全員參與蓄養朋類)實現企業整體複興,正是對複卦團隊策略的現代演繹。
四、曆史"鬨劇":權力話語中的複卦敘事與文化建構
唐太宗李世民"七日還魂"的傳說,雖然在正史中並無記載,卻在筆記小說與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成為解讀複卦神秘性的經典案例。據南宋《太平廣記》引《感定錄》記載:"唐太宗病篤,召李淳風卜卦,得複卦。淳風奏曰:"雷在地中,複。陛下陰病陽困,得此卦,七日當複蘇。"後果如其言。"這一故事巧妙融合了《複》卦"七日來複"的爻辭特征與中醫"陰平陽秘"的病理觀念,將帝王生死與天道運行捆綁,構建出"君權神授"的象征性敘事。在唐代政治話語體係中,這種敘事具有重要的意識形態功能——它既解釋了皇權更迭的合理性如武則天稱帝前製造的"神鳥祥瑞"),又強化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統治合法性。
複卦在曆史重大轉折點上的政治應用,更凸顯其作為權力符號的建構功能。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夜,據《宋史·太祖本紀》記載:"是夕,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複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這裡的"日下複有一日",正是複卦"一陽來複"的天象隱喻,將政權更迭解釋為"天命所歸"的自然過程。明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前,曾令謀士姚廣孝卜卦,得複卦後姚廣孝解曰:"複者,陽氣複萌,萬物更新之象。燕王當承天命,複還大統。"這種解讀將軍事叛亂轉化為"撥亂反正"的正義之舉,為朱棣奪取皇位提供了輿論支持。這些案例表明,複卦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政治需求不斷被重構與詮釋。
複卦在民間信仰中的變異,則展現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互動融合。在明清時期的民間勸善書《太上感應篇圖說》中,複卦被簡化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道德說教;在戲曲舞台上,《目連救母》中"地獄救母"的情節,被詮釋為複卦"返本歸元"的宗教隱喻;在武術文化中,太極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練功口訣,更是複卦"柔能克剛"理念的身體實踐。這種從哲學符號到生活智慧的轉化,使複卦超越了單純的占卜功能,成為塑造中國人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的文化基因。正如清代學者焦循在《雕菰樓易學三書》中所言:"《易》者,聖人教人改過遷善之書也。複卦反複其道,七日來複,正示人以過則勿憚改,遷善不倦之義。"這種將易學倫理化、生活化的解讀,使複卦的智慧滲透到傳統社會的方方麵麵。
《易》之複卦,就像混沌裡的第一縷微光,說宇宙萬物都在“剝複”的律動裡轉圈圈。圖解裡官旗飄飄、堠台聳立、將威嚴守、兔虎藏貓貓,全是天道在人間舞台投下的“神秘影子”。君子要是悟了這個,就得明白“冬日之寒終有儘”,在最暗的時候像大地一樣安靜,像驚雷一樣憋大招。等“朋類漸盛”、天時合適,就能“協力致勝”、重現光明,這哪是人力強求,分明是參透陰陽消長後對天命流轉的“超級順應”,說得好像誰都能當命運的操盤手似的。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