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天塌了。
劉表病卒,其次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擁立下,繼任荊州之主。
隨即,一封降表便快馬加鞭送往北上,獻給了正率大軍南下的曹操。
整個荊州,人心惶惶。
曹操親率數十萬大軍壓境,其麾下先鋒曹仁,已領五萬精兵直撲新野。
雖在城中中了諸葛亮之計,折損不少,但對於曹軍的滔天之勢而言,不過是撓癢癢。
新野,守不住了。
劉備,隻能再退。
樊城,議事廳。
“軍師,我們接下來該如何是好?”劉備雙眉緊鎖,臉上滿是焦慮,望向身旁羽扇綸巾的青年。
諸葛亮神色平靜,仿佛早已算定一切:“主公,樊城彈丸之地,不可久守。眼下,唯有放棄樊城,攜軍前往襄陽,再做打算。”
劉備臉上焦色更重:“那……那跟隨我的百姓該怎麼辦?我不願棄他們而去!”
諸葛亮微微點頭:“主公仁德,亮早已料到。可遣人於城中宣告,願隨主公者,便一同南下。不願者,亦可留下。想來曹操為收攏荊州人心,當不至於為難手無寸鐵的百姓。”
說罷,他轉向一旁的關羽:“雲長,你即刻趕往漢水渡口,整頓船隻,以備渡江。”
“領命!”關羽丹鳳眼一眯,抱拳而出。
很快,孫乾、簡雍的聲音便在樊城的大街小巷響起。
“眾位鄉親!曹操大軍已至,我家主公玄德公兵微將寡,實難抵擋,欲退往襄陽!若有願隨主公一同南下的,還請速速收拾行裝,與我等一同過江!”
此言一出,滿城百姓竟無一人退縮,反而齊聲大呼:“我等便是死,也要追隨玄德公!”
人群之中,一個身材高大、麵容英武的青年,正默默看著這一切。
他身穿粗布麻衣,與周圍的百姓無異,但一雙眼睛卻銳利如鷹,正是下山已有一年的陸瑁。
他看著街上扶老攜幼、形色匆匆的百姓,心中暗歎。
“終究是來了。這一年安生日子,到頭了。”
他擠進人群,拉住一個正收拾包裹的老丈,問道:“老丈,這兵荒馬亂的,為何還要跟著劉皇叔走?留下來,曹軍未必會為難我等百姓吧?”
那老丈一瞪眼,唾沫星子都快噴到陸瑁臉上:“後生你懂什麼!劉皇叔是真正的仁德之人!他心裡有我們這些窮苦百姓!曹操是什麼人?那是國賊!跟著劉皇叔,是死是活,這心裡頭踏實!”
陸瑁默然,心中卻是一片火熱。
這就是民心。
晌午時分,劉備率領數千兵馬,護著數萬百姓,浩浩蕩蕩地朝著襄陽行去。車馬粼粼,人聲鼎沸,哭喊聲與孩童的啼哭聲混雜在一起,彙成一股悲壯的洪流。
陸瑁混在人群中,憑借遠超常人的力氣,時不時幫著推一把獨輪車,或是將摔倒的孩童扶起,倒也引來不少感激的目光。
大軍行至襄陽東門,劉備在馬上高聲大喊:“劉琮賢侄,快快打開城門!備隻為救百姓而來,絕無他意!”
城樓上,劉琮嚇得麵無人色,根本不敢露麵,隻顫聲問身旁的蔡瑁該如何是好。
蔡瑁與張允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他們直接登上城樓,二話不說,厲聲喝道:“放箭!”
“嗖!嗖!嗖!”
箭如雨下,城外百姓頓時哭喊一片,亂作一團。
就在此時,城中忽有一員大將,引著數百人徑直衝上城樓,口中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爾等何故相拒!”
眾人看去,隻見那人身長八尺,麵如重棗,氣勢非凡。
陸瑁在人群中看得分明,心中一動:“此人莫非就是魏延魏文長?果然是一條好漢!”
隻見魏延手起刀落,砍翻數名守門士卒,竟真的打開了城門,放下吊橋,朝著城外大喊:“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國賊!”
張飛早已按捺不住,便要躍馬而入,卻被劉備急忙攔住:“翼德!休要驚擾百姓!”
城內,另一將領文聘已拍馬殺出,與魏延戰作一團,城門內外喊殺聲震天,徹底亂了套。
劉備看著眼前混亂的景象,眼中流下兩行熱淚,悲聲道:“我本為救民,反倒害民!如此襄陽,不入也罷!”
他勒轉馬頭,問計於諸葛亮。
“主公,江陵乃荊州要地,錢糧充足,不如先取江陵以為根基。”
“正合吾心!”
於是,大軍再次轉向,繞過襄陽,朝著江陵方向緩緩行進。
隻是,這一耽擱,曹軍的追兵更近了。
途中,哨馬來報,曹操大軍已至樊城,正收拾船筏,即日便可渡江追來。
眾將聞言,無不色變。
“主公!江陵乃是要地,若能速至,足可堅守。如今攜數萬百姓,日行不過十餘裡,何時能到江陵?倘若曹軍追至,我等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我等先行!”
此言一出,劉備頓時淚如雨下,放聲大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我又如何忍心棄之!”
聲音悲切,聞者無不動容。
人群中的陸瑁,將這一切儘收眼底。
他本以為,史書上的記載或有誇大之處,可今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劉備的仁德,竟是如此純粹。
他胸中一股熱血上湧,握緊了雙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