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大帳內,周瑜那句“子璋,你必須回江東效力!”猶如一道驚雷,在陸瑁耳邊炸響。他猛地抬頭,臉上寫滿了震驚,僵立在原地,隻覺得腦中一片混亂。周瑜的條件,不僅僅是要留下他,更是要將他與劉備軍徹底割裂,綁在江東的戰車上。這不僅超出了諸葛亮的預料,也超出了他自己的底線。
陸瑁的內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掙紮。忠誠與道義,主公的宏圖霸業,兩相權衡,重如千鈞。若他拒絕,劉備的基業將再次陷入困境,諸葛亮的謀劃也將功虧一簣。可若他留下……他如何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又如何麵對諸葛亮的信任?他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劉備那雙飽含仁慈與期待的眼睛,以及諸葛亮臨行前那句深遠的叮囑:“萬事當以自身安危為重,切莫逞一時之勇。”
就在陸瑁心潮澎湃,難以自持之時,魯肅見氣氛僵持,知周瑜此舉過於強硬,恐適得其反,便上前一步,拱手道:“都督,子璋遠道而來,此等大事,容他細細思量。都督可否暫借一步,容吾與都督商議一二?”
周瑜銳利的目光在陸瑁臉上定格了片刻,似乎要將他此刻的糾結與掙紮儘收眼底。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終於點頭:“也好。子璋,吾給你時間考慮。但記住,吾的耐心有限。”
說罷,他轉身,在魯肅的引領下,走出了中軍大帳,隻留下陸瑁一人,在帳內巨大的壓力與複雜的思緒中苦苦煎熬。
帳外,月光如水,灑在營寨的土地上,為這肅殺之地平添了幾分清冷。魯肅將周瑜引到一處僻靜的角落,遠離了其他將士的耳目。他停下腳步,轉身看向周瑜,眉頭緊鎖,語氣中帶著幾分不解與擔憂:“都督,你方才之言,是否過於強人所難了?子璋乃劉豫州使者,又出身吳郡陸氏,他本就是忠義之人。你這般逼迫他留下,恐會適得其反,反而壞了吳侯與劉豫州結盟的大事啊!”
周瑜聞言,並未立刻回應,他抬頭望向夜空中的一輪明月,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穿層層迷霧,直抵事情的本質。片刻後,他才收回目光,看向魯肅,眼中閃爍著一種洞悉一切的精光。
“子敬啊,你以為吾此舉,當真隻是意氣用事,或是單純地貪圖一個劉備麾下的年輕文士嗎?”周瑜的聲音壓低了幾分,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深沉,“吾今日之言,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
魯肅聞言一愣,他素知周瑜智謀過人,絕非魯莽之輩,此番言行,定有深意。他連忙拱手道:“都督有何深意,還請明示。吾愚鈍,實難揣摩都督心思。”
周瑜輕輕一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運籌帷幄的自信與冷峻。他緩緩說道:“子敬,你還記得吾初見陸瑁之時,吾對他作何評價嗎?”
魯肅回憶了一下,答道:“都督當時隻知陸瑁隨趙子龍血戰長阪坡,武藝高強,堪稱萬人敵,故有意招攬,但言語間多是試探,似乎並未完全看重。”
“正是!”周瑜眼中精光一閃,“吾初見他時,隻知道他是吳郡陸氏的子弟,又在長阪坡與趙子龍並肩作戰,身先士卒,勇猛過人。傳聞他武藝精湛,甚至能與趙雲匹敵,乃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將。所以,當初招攬他,隻是試探性的。畢竟,再勇猛的武將,若無智謀統帥之才,也終究不過是一介匹夫,最多隻能衝鋒陷陣,難當大任。”
周瑜的目光再次望向中軍大帳的方向,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與欣賞:“直到烏林一戰!子敬啊,你可知陸瑁在烏林山中,究竟做了什麼?”
魯肅搖了搖頭,他隻知陸瑁與趙雲在烏林襲擾曹軍後路,牽製了部分兵力,但具體細節並不清楚。
“他做了什麼?他用兵如神,將曹操的後勤弄得一團糟!”周瑜的語氣中帶著毫不掩飾的讚歎,“陸瑁與趙子龍僅僅率領一千精卒,卻將曹操名將徐晃打得找不到北,甚至連徐晃本人都險些被擒!”
周瑜伸出手指,在空中輕輕劃動,仿佛在描繪著當時的戰況:“他利用烏林山地的複雜地形,以區區千人,布下疑兵,設置陷阱,斷其糧道,燒其輜重,晝夜襲擾,讓徐晃的數萬大軍疲於奔命,首尾不能相顧。那不是匹夫之勇,那是兵法之精髓,那是智謀的體現!以一千精卒,將曹操的後勤攪得天翻地覆,將徐晃這等名將逼得狼狽不堪,這等手段,絕非尋常武將所能為也!”
魯肅聽得瞠目結舌。他知道烏林之戰劉備軍有功,卻沒想到陸瑁竟然在其中發揮了如此關鍵的作用,而且是用兵法奇謀,而非單純的武力。
“所以,”周瑜的目光再次轉向魯肅,眼神中充滿了堅定,“那一刻,吾才真正確信——他陸子璋,絕非僅僅是一名武力強悍的猛將!他是一名智勇雙全的大將!甚至,其才華之深,猶在吾等預料之上!”
周瑜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子敬,你現在明白吾為何要留下他了嗎?他不僅是吳郡陸氏的子弟,是能在烏林以千人擾亂數萬大軍,讓名將束手無策的奇才!這樣的人,若放他回到劉備身邊,不僅會讓劉備的實力大增,多得一員能獨當一麵的智將,更重要的是,這將是我們江東的巨大損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一字一頓地說道:“劉備如今根基不穩,正是求賢若渴之時。若陸瑁這等人才被他所用,輔佐孔明,則劉備如虎添翼,他日必成我江東的心腹大患!吾今日留下他,既是為了江東的未來,也是為了削弱劉備潛在的力量。哪怕他心中有所怨懟,隻要能為我江東所用,便是值得的!”
魯肅聽完周瑜的這番肺腑之言,方才恍然大悟。他終於明白了周瑜的深謀遠慮,也理解了周瑜為何會拋出如此強硬的條件。這並非意氣用事,而是周瑜對天下大勢和人才價值的精準判斷。一個鬼穀門人,一個能以奇謀擾亂大軍的將才,其價值確實無法估量。
“都督英明,吾不及也!”魯肅由衷地歎服道,“若陸子璋真有如此之才,吾等確實不該放他離開。隻是,他畢竟是劉豫州使者,又曾追隨劉豫州多時,要他歸心江東,恐非易事。”
周瑜冷哼一聲:“人心叵測,但利益與前程,往往能動搖人心。吾已給他開出了優厚的條件,也向他展示了江東的強大。他若識時務,自會知道何去何從。若他當真寧死不屈,那也隻能怪他有眼無珠,辜負了這身才華!”
他再次看向中軍大帳,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人才的渴求,也有對劉備的提防。
“不過,子敬,你方才說得對。吾雖欲留下他,但手段也不能太過粗暴。”周瑜沉吟片刻,目光變得更加深邃,“吾給他時間考慮,你可從中周旋一二,曉以利害。但底線不可退讓——他必須歸附江東,才能讓劉備得到荊州。這便是他為劉備所能做出的最大貢獻!”
魯肅心中了然,知道周瑜這是在給他下達新的任務。他拱手道:“諾!吾定當儘力說服陸子璋,為都督分憂。”
中軍大帳內,陸瑁在周瑜那句“你必須回江東效力”的巨大壓力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掙紮。忠誠與道義,主公的宏圖霸業,兩相權衡,重如千鈞。他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劉備那雙飽含仁慈與期待的眼睛,以及諸葛亮臨行前那句深遠的叮囑:“萬事當以自身安危為重,切莫逞一時之勇。”然而,此刻周瑜的條件,無疑是將他置於一個兩難的境地。若他留下,劉備便能得到荊州;若他離開,劉備可能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