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命令如同一台精密的戰爭機器,被轟然啟動。一道道朱筆令諭自成都發出,經由一個個驛站,化作無數奔騰的鐵蹄,撲向大漢遼闊的疆域。
整個蜀漢,都動了起來。
第一個離開成都的,是車騎將軍張飛。
他沒有驚動任何人,隻是在出發前的那天晚上,獨自一人,去了趟城郊的惠陵。他在先帝的陵前,灑下了一整壇酒,又去了關羽的墳前和趙雲的新墳前,默默地坐了半個時辰。沒有人知道他對那三個長眠於地下的兄弟說了什麼。
第二天拂曉,當成都城的第一縷晨光,剛剛照亮惠陵的屋簷時,張飛已經帶著他的親衛,踏上了返回漢中的道路。沒有告彆,沒有送行,一如他當年,隨先帝征戰時的模樣,雷厲風行。
隻是,這一次,他的背影,在晨曦的拉扯下,顯得格外孤寂。
成都城內,表麵上,依舊是一片繁華安寧。南市的叫賣聲,錦江上的船歌,與往日,並無不同。但空氣中,卻彌漫著一股,看不見的,緊張氣息。府庫的糧草,軍械所的兵甲,正以一種驚人的效率,被調集、轉運,源源不斷地,送往北方。
所有人都知道,一場決定國運的大戰,即將來臨。
禦書房。
劉禪、諸葛亮、陸瑁三人,已經在這裡,待了整整兩天兩夜。沙盤上,無數麵代表著雙方軍隊的小旗,被反複移動、推演。
“中都護,你和丞相,真的不打算親赴前線?”劉禪看著沙盤,眉宇間,帶著一絲憂慮。
陸瑁搖了搖頭,目光卻始終沒有離開沙盤。“陛下,上次司馬懿兵臨城下,我與丞相,雖最終解圍,但也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成都,作為國之大腦,絕不能輕易涉險。一旦中樞有失,前方縱有百萬大軍,亦是群龍無首,不戰自潰。”
諸葛亮,輕搖羽扇,補充道:“陛下放心。此戰,子璋謀劃兩年,環環相扣。前線,有太尉、車騎將軍、魏延、龐德、馬岱,皆乃當世名將。尤其是士元,其智計,不在臣之下,隨機應變之能,更有過之。由他,坐鎮關中,統一調度,足以應付曹休。”
他們的語氣,都透著一股強大的自信。這並非盲目自大,而是基於對自身實力和周密計劃的絕對信心。
在他們的計劃裡,曹休的十五萬大軍,此刻應該已經被魏延,死死地拖在了潼關。而馬岱與龐德的七萬大軍,會像一把鐵鉗,從西麵掐斷曹軍的糧道與退路。龐統的六萬雷霆之師,則會如鬼魅般出現在曹休的側翼。最後張飛的五萬漢中銳士,會越過子午穀,給予被圍的曹軍致命一擊。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合圍殲滅戰。
隻要每一步都按照劇本上演。那麼半個月內,捷報便會傳回成都。然而戰爭從來都不是紙上談兵。
第三天,黃昏。
第一份,來自西線的軍報,送抵了太極殿。不是捷報。
信使,風塵仆仆,臉上帶著驚魂未定的表情。
“啟稟陛下!丞相!中都護!涼州、雍州軍團,於蕭關以東,遭遇曹軍伏擊!損失……損失慘重!馬岱將軍與龐德將軍,被迫後撤五十裡重整陣型!”
什麼?!
禦書房內,原本輕鬆的氣氛,瞬間凝固。
劉禪,霍然起身。諸葛亮,撫著胡須的手,也停在了半空。
“伏擊?”陸瑁,一把從信使手中,奪過戰報,迅速展開。戰報上的字跡,寫得很潦草,顯然,當時軍情,萬分緊急。
根據戰報描述,馬岱與龐德,率軍沿渭水西進,一路勢如破竹。就在他們即將抵達預定設伏地點時,一支打著“鄧”字旗號的曹軍,突然從他們側翼的山穀中殺出。
那支曹軍人數,並不算多,至多不過兩萬。但他們對地形的利用,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們先是在上遊築壩蓄水,待馬岱的先頭騎兵,渡河之時,突然掘堤放水。洶湧的河水,瞬間將騎兵陣型衝得七零八落。
緊接著,山穀兩側,滾石擂木,齊齊落下。一時間,蜀軍人仰馬翻,陣腳大亂。最後,那支曹軍,才以逸待勞,發動總攻。
馬岱的涼州鐵騎,根本無法在泥濘的河灘和狹窄的山穀中,發揮衝擊的優勢。而龐德的重步兵,則被不斷從高處射下的箭雨,死死壓製。
一場計劃周詳的,突襲硬生生,被打成了一場狼狽的潰敗。
若非龐德,拚死斷後,馬岱重整騎兵,反複衝殺,恐怕這十萬大軍,就要當場交代在蕭關了。
“鄧?”諸葛亮,走到輿圖前,目光在曹魏的將領名單中,反複搜尋。“曹魏,何時出了一個,姓鄧的名將?竟能將令明與伯瞻,逼到如此境地?”
他的記憶中,曹魏的將領,曹真、曹休、張合、夏侯尚、郭淮……這些,他都了如指掌。但這個“鄧”,卻是聞所未聞。
就在此時,陸瑁的臉色,卻變得異常難看。
他的心,一點一點地沉了下去。
鄧。
這個姓氏,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劈開了他的記憶。一個他幾乎快要遺忘,卻又刻骨銘心的名字,浮現在了他的腦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鄧艾!
那個日後,會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親手終結了蜀漢國祚的男人。
他怎麼會在這裡?!
他現在不應該隻是一個在曹魏後方屯田的典農都尉嗎?他怎麼會出現在西線戰場?還成了能夠指揮兩萬大軍的將領?
曆史的軌跡,因為自己的到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
陸瑁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腳底直衝天靈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脫離掌控的恐懼。
“子璋?你的臉色很難看。”諸葛亮敏銳地察覺到了陸瑁的異常。
陸瑁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不能表現出任何慌亂。
“丞相,此人我知道。”陸瑁組織了一下語言,沉聲說道:“幾年前,我翻閱繳獲的曹魏文書時,曾見過一篇關於在淮南、淮北,推廣軍屯的文章。其見解之深刻,思慮之周全,令人歎為觀止。寫那篇文章的人就叫鄧艾。當時我還特意囑咐過情報部門留意此人。隻是他一直官職低微,沒想到……曹叡竟有如此魄力,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這番半真半假的說辭,合情合理,也讓諸葛亮打消了疑慮。
“英雄,不問出處。看來曹魏,也並非無人啊。”諸葛亮的臉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凝重。“西路被破,我軍合圍之勢,已去其一。如今所有的壓力,都落在了士元的身上。”
……
東線戰場。
龐統率領五萬東三郡將士,如鬼魅般出現在了曹休大軍的側後方。
他沒有選擇正麵硬撼。而是效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派出一支偏師,大張旗鼓地佯攻華陰,吸引曹軍的注意。而他自己則親率四萬主力,繞道從秦嶺的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路,直插曹休的後背。
他的計劃很完美。隻要他能一舉端掉曹休的中軍大帳。十五萬曹軍,便會群龍無首不戰自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