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樊星閣總部的會議室內燈火通明。昨夜的討論餘溫未散,空氣中仍殘留著咖啡與煙灰的氣息。陸軒站在白板前,目光沉穩地掃過眾人。
“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他緩緩開口,“問題不是能不能解決,而是如何更快、更徹底地解決。”
張濤揉了揉酸痛的脖子,低聲嘟囔:“昨晚那場爭論,差點把會議室屋頂掀了。”
“學術派和工程派之間的分歧,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調和的。”孫明推了推眼鏡,語氣中帶著幾分疲憊,“但他們提出的模型優化方案確實有可取之處。”
“那就融合。”陸軒毫不猶豫地打斷,“我們的目標不是誰贏誰輸,而是拿出一套真正可行的技術體係。”
林娜翻看著手中的會議紀要,輕聲道:“三所高校的合作協議已經簽署,第一批專家會在今天上午抵達。”
“很好。”陸軒點頭,“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理論支持,還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話音剛落,門外傳來敲門聲。
馬亮推門而入,手裡拿著一份文件。“最新情報,昨天晚上那批數據樣本分析出結果了。高並發情況下的調度延遲,問題出在資源分配算法上。”
“果然如此。”趙宇抬頭,“我們之前的設計太依賴線性邏輯,忽略了多變量交互的影響。”
“現在知道還來得及。”陸軒語氣堅定,“召集所有人,準備聯合攻關會議。”
——
十點整,樊星閣大會議室座無虛席。來自三所頂尖高校的教授、研究員以及樊星閣的核心技術團隊齊聚一堂。氣氛緊張而不失秩序,仿佛一場無聲的戰役即將打響。
張濤走上講台,打開投影屏幕,一張複雜的技術路線圖浮現眼前。
“這是我們目前掌握的所有技術節點。”他指著其中幾個關鍵區域,“智能醫療係統存在多重驗證機製,交通係統的實時調度則麵臨高並發壓力。”
一位年長的教授皺眉道:“你們的基礎架構設計過於保守,導致係統靈活性受限。”
“我們是基於現有環境做出的妥協。”林娜平靜回應,“如果完全推倒重來,時間成本和風險都會大幅上升。”
“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陸軒起身,走到屏幕前,“既不放棄原有積累,又能在短期內實現突破。”
會議室內陷入短暫沉默。
“我有個建議。”一名年輕研究員舉手發言,“我們可以嘗試模塊化開發,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核心模塊,同步推進,最後整合測試。”
“這個思路不錯。”趙宇點頭,“但必須建立統一的進度評估機製,否則很容易出現各自為戰的情況。”
“那就每周一次彙報會。”張濤補充,“所有團隊必須提交階段性成果,並接受交叉評審。”
“好。”陸軒拍板,“從今天開始,正式進入聯合攻關階段。目標隻有一個——突破瓶頸,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係統。”
——
接下來的數周,整個樊星閣仿佛進入了高速運轉狀態。
實驗室裡,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會議室中,討論從未間斷;走廊上,研究人員抱著筆記本匆匆穿梭。
馬亮的情報網絡源源不斷地提供最新的技術資料與行業動態。孫明帶領財務團隊重新調整預算結構,確保每一筆投入都精準到位。林娜則負責協調各方資源,確保研發進程順暢進行。
某日深夜,張濤在整理資料時,偶然發現了一張被風吹落在桌角的便簽。上麵寫著一行字:“量子算法模擬器”。
他愣了一下,隨即拿起紙條走向林娜的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