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從柏林的天際線緩緩灑下,映照在樊星閣歐洲分部的玻璃幕牆上,折射出一片柔和卻堅定的光芒。林娜站在辦公桌前,手指輕輕劃過那份剛出爐的《經濟觀察報》,頭版標題赫然寫著:“中國資本新麵孔:透明與信任的博弈者”。
她沒有再像從前那樣低聲細語地彙報,而是將報紙推到陸軒麵前,目光中帶著一種難以掩飾的自豪。
“他們用了整篇專欄。”她輕聲道。
陸軒抬起眼,視線掃過那行標題,嘴角微微揚起,像是早已預料到這一刻的到來。
“這不是結束。”他拿起茶杯,抿了一口,“這隻是開始。”
會議室內,趙宇、孫明、張濤已陸續到場。空氣中彌漫著一絲緊張又興奮的氣息,仿佛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
“審計報告已經提交。”孫明翻開手中的文件,“第三方機構給出的初步評價是‘結構清晰、數據完整’,雖然還有細節需要完善,但整體合規性得到了認可。”
“這意味著什麼?”張濤問。
“意味著我們邁出了第一步。”陸軒站起身,走到窗邊,“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不是繼續解釋自己是誰,而是讓世界看到,我們可以成為誰。”
酒會設在柏林一家低調卻不失格調的私人會所。木質地板泛著溫潤的光澤,水晶吊燈在天花板上投下細碎的光影。賓客三三兩兩地交談著,西裝革履的金融界人士舉著香檳,在輕鬆的氛圍中交換信息。
陸軒身著剪裁得體的深色西裝,領帶係得一絲不苟。他沒有急於發言,而是先逐一與到場的幾位投資人握手寒暄,姿態沉穩,言語簡練而有力。
“你們真的打算放棄那些‘靈活’的操作方式?”
一位來自瑞士銀行的代表悄然靠近林娜,語氣試探。
林娜笑了笑,眼神堅定:“我們不做投機者,隻做建設者。”
那位代表微微一怔,隨即點頭,轉身離去時腳步比來時多了幾分思索。
酒會正式開始後,陸軒站在中央,環視四周,聲音不高,卻穿透了整個大廳。
“很多人對我們有疑問。”他開口,“這很正常。任何新興力量進入一個陌生市場,都會被質疑、被審視。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怕被看,也不怕被問。”
他頓了頓,目光落在一位年長的投資人身上。
“我們願意用最公開的方式,接受最嚴苛的檢驗。因為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短期利益,而是長期共生。”
掌聲響起,起初稀疏,隨後逐漸熱烈。
那一刻,林娜忽然明白,樊星閣的形象,正在悄然重塑。
幾天後,柏林辦公室。
孫明拿著一份厚厚的報告走進會議室,臉上帶著少有的笑意。
“中期審查結果出來了。”他將報告放在桌上,“第三方機構確認我們的資金流向完全合規,操作流程符合歐盟金融監管標準。”
趙宇接過報告翻閱,眉頭舒展:“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正式向更多機構開放合作?”
“不隻是開放。”陸軒點頭,“我們要主動出擊。”
“怎麼個主動法?”張濤問。
“媒體、論壇、投資圈。”陸軒一一列舉,“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樊星閣不是一個靠灰色手段生存的組織,而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
於是,一係列動作隨之展開。
陸軒接受了多家財經電視台的采訪,鏡頭下的他從容不迫,言辭間既有東方智慧,又兼具國際視野。他談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本責任,也談到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真正的企業,不是靠關係活著,而是靠規則立足。”他在一次訪談中說道。
這句話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成為許多投資者討論的焦點。
與此同時,樊星閣官網英文版上線,首頁醒目位置放置了一份《合規白皮書》。內容詳儘,涵蓋公司治理結構、財務透明機製、法律合規流程等多個維度。
“這份白皮書,是我們對世界的承諾。”林娜在發布會上說。
發布會結束後,她走出會場,迎麵吹來的風帶著初春的涼意,卻讓她感到無比清醒。
她拿出手機,打開郵箱,一封來自倫敦的投資意向函靜靜躺在收件箱裡。
開頭寫道:
“尊敬的樊星閣團隊,
我們注意到貴公司在合規方麵展現出的誠意……”
她輕輕一笑,合上手機,抬頭望向柏林的天空。
陽光正好。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間安靜的辦公室內,一位投資人正翻閱著樊星閣的資料,嘴裡低聲重複著一句話:
“如果他們真能做到長期合規,或許我們該重新考慮合作。”
窗外,一隻鴿子掠過樓宇間的縫隙,翅膀拍打空氣的聲音微不可聞。
屋內的燈光依舊亮著,電腦屏幕上,樊星閣的標誌靜靜地顯示在頁麵中央,如同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