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褪,柏林總部的燈光卻愈發明亮。會議室內,文件堆疊如山,電腦屏幕閃爍著複雜的數據圖表,空氣中彌漫著咖啡與緊張交織的氣息。
陸軒站在白板前,神情專注。昨夜的討論雖未結束,但此刻他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準備為眾人指明新的方向。
“過去幾天,我們從東京到倫敦,再到裡約,所有線索都指向同一個事實。”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這不是個彆地區的偶然變動,而是整個國際資本結構正在重塑。”
張濤低頭翻看著手中的《文化準入風險報告》,眉頭微皺。他抬起頭,語氣中帶著一絲遲疑:“可即便我們看清了趨勢,又能改變什麼?政策是上麵定的,我們隻是執行者。”
趙宇聞言,輕咳一聲,打開了投影儀的畫麵。“不,”他緩緩說道,“我們可以成為規則的參與者,而不是永遠的執行者。”
屏幕上是一張倫敦高端客戶的流失曲線圖,時間軸與輿論風向完全重合。趙宇指著其中一處明顯的斷崖式下跌點:“看看這裡,我們的項目還沒出問題,但資本已經開始撤離。這說明什麼?信任不是唯一因素,輿論和預期才是真正的推手。”
孫明盯著那條曲線,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不隻是應對變化,而是要預判變化。”
“沒錯。”陸軒接過話頭,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之前寫的三個詞——穩定、平衡、韌性——下方又寫下兩個新的關鍵詞:
“預判、參與。”
“我們不能再被動反應。”他轉身麵對眾人,“從現在起,樊星閣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國際政策研究機製,使其更加成熟完備。這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在每一次決策之前,掌握主動權。”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有人點頭,也有人仍在思索。
林娜輕輕翻動著手中的資料,忽然開口:“我昨晚整理東京分部的舊檔案時,發現了一份未歸檔的政府聯絡記錄。裡麵提到山本一郎曾多次與一個匿名機構會麵,時間正好是我們拿下娛樂項目的前後。”
此言一出,眾人神色各異。
“匿名機構?”馬亮微微眯眼,“能查到更多嗎?”
“暫時不能。”林娜搖頭,“但我可以肯定,東京的政策收緊,並非臨時決定,而是早有布局。”
張濤聽後,握緊了手中的筆記本。他低頭看了眼剛剛寫下的“山本一郎”四個字,心中第一次有了明確的目標感。
“所以,”陸軒環顧四周,“我們現在要做三件事:第一,建立情報交叉驗證係統;第二,設立文化觀察員崗位;第三,形成完整的政策趨勢分析模型。”
“這會不會分散資源?”有人低聲問。
“不會。”趙宇立刻回應,“相反,這是最高效的資源配置。我們已經吃過虧,不能再靠直覺做事。”
陸軒點頭:“我們不是在放棄執行,而是在提升執行的質量。以前我們靠速度贏,現在我們要靠認知贏。”
會議室內的氛圍有了明顯變化,大家眼中的迷茫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堅定的信念,樊星閣正從一個隻追求速度的組織,轉變為具有戰略眼光的團隊。
窗外,晨光初現,城市的輪廓在霧氣中若隱若現。柏林的清晨靜謐而冷清,而在這間辦公室內,一場無聲的風暴正在醞釀。
幾個小時後,會議接近尾聲。
陸軒站起身,將那份三年前被忽視的《文化準入風險報告》遞給林娜,低聲說道:“把它歸檔到‘戰略預判’第一卷。”
林娜接過,輕輕點頭,指尖摩挲著封麵上的燙金字樣。她知道,這份文件不僅是一段被遺忘的曆史,更是未來行動的起點。
會議結束後,眾人陸續離開。林娜收拾好資料,正準備走時,卻被張濤叫住。
“這份報告……”他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開口,“我能再借閱一下嗎?”
林娜將文件夾遞給他,目光溫和:“當然。”
張濤接過,低頭看了眼封麵上的名字,眼神中透出一絲從未有過的冷靜與決然。
他合上文件夾,轉身離去。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空蕩的會議室,照在那塊寫滿關鍵詞的白板上。那些詞彙像是一個個坐標,勾勒出一條通往未知的道路。
而他們,已經踏上征途。
腳步聲遠去,房間恢複寂靜。
隻有桌上一杯尚溫的咖啡,還在緩緩升騰著熱氣。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