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陽光灑進會議室,經過對獲取數據風險的考量與安排,眾人有了新的思路。昨夜討論帶來的啟發仍在眾人心中盤旋。陸軒站在窗邊,目光如炬,看著窗外樊星閣總部的旗幟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他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站著,仿佛在等待什麼。
新的思路逐漸清晰時,會議室門推開,林遠與周啟再次走進會議室。
“昨晚我們做了些推演。”林遠開口,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你們的模型是按照傳統的靜態模式搭建的,然而當下這個市場充滿了動態變化。”
“動態的?”趙宇臉上露出疑惑。
“是的。”周啟接話,“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張網,情緒、資本、政策、技術,每一個節點都在影響整個係統的走向。你們的問題,不在於數據,而在於邏輯起點。”
“那我們該從哪裡開始?”張濤問。
“從情緒。”林遠坐下,翻開手中的資料,“你們有沒有統計過,過去三個月內,這個領域內的輿論風向?有沒有分析過,資本流入的節奏和情緒波動的關係?”
眾人沉默。
“你們沒有。”林遠看著他們,“你們太依賴模型,而忽略了模型背後的現實邏輯。”
“所以,我們該怎麼做?”李剛開口,聲音沉穩。
“第一步,重新構建情緒模型。”周啟打開筆記本,調出一張複雜的圖表,“我建議,你們從三個維度入手:情緒指數、資本流向、政策敏感度。這三者之間,存在一種隱性的共振關係。”
“聽起來很抽象。”胡軍皺眉。
“但可行。”趙宇點頭,“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動態反饋機製,讓這三個變量互相影響,也許就能模擬出市場的波動規律。”
“沒錯。”周啟點頭,“而且,你們之前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時間窗口。”
“什麼意思?”孫明問。
“每個市場都有它的窗口期。”林遠解釋,“就像潮汐,有漲有落。你們現在的問題,不是方向錯了,而是時機沒抓準。你們必須找到那個最佳切入的時間點。”
“那我們從現在開始,調整方向。”陸軒終於開口,語氣堅定,“趙宇,你負責情緒模型的搭建;張濤,你重新梳理資本流動的數據;李剛,你和孫明一起,分析政策變化的敏感節點。”
“明白。”眾人齊聲應道。
“周啟,林遠,我們需要你們的持續指導。”陸軒看向兩位專家。
“我們會配合。”林遠點頭,“但你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思路的激發者。”
“我們明白。”趙宇認真道。
隨後兩天,研究小組高效運轉。會議室變成了指揮中心,白板上寫滿了變量關係圖,電腦屏幕上滾動著實時數據流。林遠與周啟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小組成員跳出固有思維,重新審視整個模型。
而在這場思維風暴中,李剛的表現尤為亮眼。
他原本擅長的是執行與行動,但在這一輪研究調整中,他卻展現出了驚人的邏輯整合能力。尤其是在政策敏感度分析中,他發現了一個被眾人忽略的細節——某個地方政府在三個月前曾發布過一份關於該領域的指導性文件,雖然未被廣泛報道,但卻對資本流動產生了微妙影響。
“這份文件,可能是我們之前模型偏差的關鍵。”李剛指著屏幕上的時間軸,“如果我們把這個變量加進去,會不會讓整個模型更貼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