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微啟,樊星閣總部的走廊上,腳步聲比往日早了半個時辰。昨夜的製度升級會議尚未散儘餘溫,今日的議題卻已如潮水般湧來。
陸軒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樓下逐漸熱鬨起來的訓練場,心中卻未有半分鬆懈。他知道,真正的挑戰,從來不是危機本身,而是危機之後的抉擇。安全體係已經夯實,但一個組織若隻求守,終將被時代拋下。
“李剛到了。”秘書輕聲提醒。
“請他進來。”
片刻後,李剛推門而入,身上還帶著晨練後的熱氣。他掃了一眼桌上攤開的文件,皺眉道:“這麼早,又有事?”
“市場變了。”陸軒轉身,目光沉穩,“我們不能隻靠防守活著,得往前走。”
李剛沉默片刻,點了點頭。他知道,陸軒說的“往前走”,從來不是莽撞的衝鋒,而是深思熟慮後的布局。
會議室內,張濤已先一步到場,正翻閱著馬亮剛送來的報告。他抬頭看了眼陸軒,笑道:“你是不是又要搞點新東西?”
“你先看看這個。”陸軒將一份數據報告推到他麵前,“馬亮剛整理的,市場趨勢變了。”
張濤翻開報告,眉頭漸漸皺起。報告中清晰地指出,消費者的需求正在快速分化,傳統的產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多樣化市場。更關鍵的是,已有競爭對手開始嘗試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試圖通過技術升級搶占先機。
“不能再等了。”張濤合上報告,語氣凝重,“我們必須主動出擊。”
“你的意思是?”李剛問。
“高校。”張濤眼中閃過一絲光,“他們的實驗室裡,藏著不少我們用得上的東西。”
李剛皺眉:“高校?那不是一群紙上談兵的教授和學生?”
“你錯了。”張濤搖頭,“他們不是資源,而是夥伴。他們的研究不是空談,是未來的種子。我們不是去求他們,而是合作,是共贏。”
陸軒點頭:“我們不能隻靠自己閉門造車。技術迭代太快,市場變化更狠。我們需要外部的智慧,也需要外部的視野。”
李剛沉吟片刻,終於點頭:“行,那你說,怎麼合作?”
“短期合作+長期共建。”張濤迅速回應,“先從幾個有潛力的項目切入,快速驗證合作模式。同時,建立長期合作機製,比如聯合實驗室、技術孵化基地,甚至共建產學研體係。”
李剛聽完,眼神中多了幾分認可:“聽起來可行。但時間呢?我們能拖得起嗎?”
“拖不起。”馬亮插話,“報告裡提到,未來三個月,是高校技術轉化的關鍵窗口期。錯過這個時機,我們可能就落後了。”
會議室內,空氣陡然凝重。
“那就動手。”陸軒沉聲道,“張濤,你負責起草合作意向書,明確目標、時間表和資源需求。李剛,你協助聯係有合作基礎的高校,加快節奏。”
“明白。”張濤點頭,迅速在白板上寫下“技術轉化周期”幾個字,目光在“縮短研發周期”處停留片刻。
“趙宇會配合你製定預算。”陸軒繼續道,“我們要確保資源到位,不能讓合作流於形式。”
李剛看著白板上的字,忽然開口:“你是不是早就有打算?”
“不是打算。”陸軒輕聲道,“是必須。我們已經守了太久,是時候,主動出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