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從玻璃幕牆斜斜灑入會議室,映得桌上的合同泛起微光。張濤將鋼筆輕輕擱在紙頁邊緣,抬頭看向對麵幾位神情各異的教授。他們身後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專業術語,像是某種無形的壁壘,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張總的意思,是希望我們提前提交第一階段的實驗數據?”一位年長的教授推了推眼鏡,語氣中帶著幾分遲疑。
“不是提前,是縮短周期。”張濤微微一笑,語氣不疾不徐,“我們的時間窗口隻有三個月,錯過,就可能被其他團隊搶走先機。”
教授們交換了一下眼神,顯然對這種“商業邏輯”仍感不適。
“科研不是賽跑。”坐在角落的一位中年教授終於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冷靜,“我們追求的是數據的嚴謹性,而不是速度。”
張濤沒有立刻回應。他轉頭看向站在窗邊的陸軒。後者微微頷首,邁步走到桌前。
“我理解各位的顧慮。”陸軒的聲音沉穩有力,目光掃過眾人,“但我想提醒各位,我們不是來索取成果的,而是來共同孵化未來的。樊星閣的資源,會為這個項目提供最堅實的支撐。”
他頓了頓,從文件夾中抽出一份報告,輕輕推到桌前。
“這是我們過去三年支持的五個產學研項目,其中兩個已進入市場轉化階段。我們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而是願意與你們一同探索未知的夥伴。”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
終於,那位年長的教授緩緩點頭:“我們願意試試。”
簽約儀式在上午十點準時舉行。李剛站在禮堂後排,看著台上陸軒與教授握手的畫麵,心中卻隱隱有些不安。他不是不信張濤的判斷,隻是——
“你們來得太急了。”就在剛才,那位中年教授私下對他說的話,依舊回蕩在耳邊。
李剛沒有回答,隻是笑了笑。
儀式結束後,他被正式任命為項目協調人,負責樊星閣與高校實驗室之間的日常溝通。
“第一次會議,定在明天上午。”他一邊翻看日程,一邊對身旁的助理說道,“地點在高校實驗室。”
助理點頭記錄,卻忍不住問:“李哥,你覺得這個項目,能成嗎?”
李剛沉默片刻,目光落在遠處那座掛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牌匾的大樓上。
“成不成,得靠人。”他低聲說道,“不是靠合同。”
第二天清晨,李剛帶著團隊成員踏入實驗室。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幾位研究員正圍在一台精密儀器前低聲討論。
“歡迎你們的到來。”項目負責人陳教授迎上前來,語氣客氣,卻帶著幾分疏離,“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第一階段的研究方案。”
“很好。”李剛點頭,示意助理打開筆記本,“那我們先過一遍流程。”
會議很快開始。然而不到十分鐘,氣氛便有些凝滯。
“我們需要至少六個月完成初步實驗。”陳教授指著投影上的時間表,“這是最保守的估計。”
“六個月?”李剛皺眉,“我們最多能等三個月。”
“科研不是按天數來計算的。”另一位研究員忍不住插話,“每一項數據,都必須經過反複驗證。”
“我理解。”李剛儘量保持語氣平和,“但我們的時間窗口很緊,市場不會等我們。”
“那你們為什麼還要選擇高校?”研究員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嘲諷,“直接去工廠找技術員不是更快?”
李剛深吸一口氣,沒有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