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研發中心三樓的燈光卻亮得刺破寂靜。走廊儘頭的會議室門虛掩著,透出一束冷白的光,映在剛擦過的地磚上,像一道未乾的刀痕。陸軒推門而入時,風帶起他西裝一角,掃過門邊立著的工程進度板——那上麵,“綠色能源模塊架構設計”幾個字被紅筆圈出,旁邊已密密麻麻貼滿便簽。
會議桌前,趙宇正低頭翻看數據手冊,孫明在筆記本上快速演算資金流,李剛則靠在椅背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麵,像是在模擬某種節奏。胡軍站在窗邊,目光掃過樓下仍亮著燈的實驗室,那裡,幾台服務器指示燈正規律閃爍,如同沉睡巨獸的呼吸。
陸軒沒有坐下,而是走到投影幕前,輕點遙控器。畫麵切換,不再是昨日的建築藍圖,而是一張動態能源網絡模型,線條交錯,數據流動如河。
“昨晚的校準結果出來了。”他聲音不高,卻讓所有人抬起了頭,“三維掃描儀偏差已修正,誤差控製在0.02度以內。從今天起,我們的係統,不允許存在‘差不多’三個字。”
趙宇合上手冊:“技術組已經準備好初始架構草案,等會兒可以逐項討論。”
“但架構不能隻靠硬件堆出來。”孫明抬頭,“我們得想清楚,這套係統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更快?更省?還是,徹底換一條路?”
李剛咧嘴一笑:“當然是全都要。樊星閣做事,什麼時候隻圖一半?”
陸軒目光微動,掃過眾人:“那就彆隻談執行。今天這會,不設邊界。誰有想法,哪怕聽著離譜,也給我甩上來。”
話音落下,會議室短暫安靜。有人低頭思索,有人交換眼神。片刻後,角落傳來一聲輕咳。
張濤抬起頭,手裡捏著一支筆,指節因用力微微發白。
“我有個想法。”他說,“或許……我們可以把人工智能,嵌進新能源管理的核心。”
空氣仿佛凝了一瞬。
“ai?”一名工程師皺眉,“那是算法的事,咱們搞的是實體建造係統,搭得上嗎?”
“搭不上,是因為我們還沒開始想。”張濤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筆,“你們看,現在的能源調度,靠的是預設參數和人工乾預。可工地環境瞬息萬變——天氣、設備負載、施工節奏,哪一項都能讓能耗曲線跳脫預期。如果我們有一套能‘學習’的係統呢?”
他迅速畫出一個閉環結構:“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ai模型動態分析,預測下一階段的能源需求,自動調整供能方案。比如,混凝土澆築高峰期,係統提前啟動備用電源;夜間低負載時,自動轉入節能模式。不隻是省電,更是讓整個施工流程‘活’起來。”
會議室陷入沉思。
趙宇緩緩點頭:“理論上可行。醫療行業已經有ai輔助診斷係統,能從海量病例中提煉規律。我們為什麼不能從施工數據裡,提煉出最優能耗模型?”
“問題在於算力和數據積累。”另一名技術員開口,“我們沒現成的訓練樣本,模型從零開始,周期太長。”
“周期長,不代表不能做。”張濤目光堅定,“我們可以先做小場景試點——比如,隻針對一台泵車的能耗優化。采集它三個月的運行數據,喂給輕量級神經網絡。隻要驗證有效,就能逐步擴展。”
陸軒一直未語,隻是盯著白板上的結構圖,眼神漸深。
“你收集過相關資料?”他忽然問。
張濤一頓,隨即點頭:“去年我就在關注ai在智能電網的應用。德國一家公司已經實現區域電網的ai負荷預測,誤差低於3。我整理了一份案例集,會後可以發給大家。”
陸軒嘴角微揚。
“那就不是空想。”
他轉身,拿起另一支筆,在白板上重重寫下一行字:“智能自適應能源管理係統——可行性研究立項。”
“這個方向,值得賭一把。”他聲音沉穩,“我們定的長期目標是‘全自主綠色施工體係’,而自主的核心,就是決策能力。如果機器隻會執行命令,那再快也是奴仆。但如果它能思考、能預判、能優化——那才是真正的自主。”
李剛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我來帶這個項目!誰有意見?”
沒人反對。
孫明卻皺眉:“人力和資源呢?目前研發組已經滿負荷運轉,再抽調人手,其他模塊會不會拖後?”
陸軒早有決斷:“其他項目按原計劃推進,但這個方向,優先級最高。我親自協調,從後備梯隊調五名數據工程師,設備預算單獨列支,今晚就批。”
他頓了頓,看向李剛:“你牽頭,組建專項小組。張濤提供技術框架,趙宇配合數據建模,孫明負責資源調度。我要在一個月內,看到第一份可行性報告。”
李剛咧嘴,眼中燃起戰意:“保證完成任務。”
“彆光嘴上說。”陸軒淡淡道,“ai不是打架,靠的是耐心和細節。你得學會看數據,而不是看拳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剛撓頭一笑:“那我先去惡補幾天機器學習。”
眾人輕笑,緊繃的氣氛悄然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