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褪去夜的寒意,研發中心三樓的主控室已燈火通明。大屏上,泵車運行曲線如脈搏般平穩跳動,預警係統在負載變化前精準響應,誤差始終控製在4以內。趙宇站在服務器陣列前,手指輕敲鍵盤,確認著最新一輪測試日誌。張濤靠在窗邊,手中筆記本密密麻麻記滿了參數迭代記錄。李剛則剛剛從工地回來,工裝上沾著泥灰,卻掩不住眼中的振奮。
陸軒站在會議室中央,手中拿著一份剛打印出的項目總結報告。紙張還帶著打印機的餘溫,墨跡清晰,數據亮眼。他沒有說話,隻是緩緩將報告放在會議桌上,封麵那行“人工智能優化新能源管理係統——首階段成果驗證”在燈光下格外醒目。
“我們走出了第一步。”他終於開口,聲音不高,卻如鐵錘落砧,“但這一步,不是終點,是起點。”
眾人抬頭,目光彙聚在他身上。
“技術突破了,係統穩了,工地能跑通了。”陸軒環視一圈,“可這東西,如果隻鎖在我們自己的工地上,它就永遠隻是一台會‘聽’泵車的機器。我們要的,不是讓它聽懂一台設備,而是讓千千萬萬的設備,都學會自己思考。”
張濤眉頭微動,似有所悟。
“市場,才是檢驗技術的真正戰場。”陸軒語氣沉穩,“沒有市場,就沒有反饋;沒有反饋,就沒有進化。我們不能隻做閉門造車的匠人,要做開疆拓土的先鋒。”
李剛皺眉:“可我們……懂市場嗎?咱們的人,從校服到西裝,一路打出來的,談合同、拉客戶,這不是我們的強項。”
“所以才要轉變。”陸軒目光堅定,“研發不能停,但另一條戰線,必須立刻鋪開。技術是刀,市場是鞘,刀再利,不出鞘,也無人知其鋒芒。”
他轉身走向白板,提筆寫下三個字:拓、準、聯。
“第一,拓展市場邊界。不能隻盯著建築工地,新能源管理係統適用於工廠、電站、物流樞紐,甚至城市基建。我們要讓這技術,走出樊星閣,走進千行百業。”
“第二,精準定位需求。不同行業,痛點不同。工廠怕斷電,電站重調度,物流講效率。我們必須知道客戶真正想要什麼,才能把刀,插在最痛的地方。”
“第三,聯合潛在夥伴。我們有技術,但他們有渠道、有資源、有場景。合作,不是妥協,是借勢。借他們的地盤,放大我們的價值。”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趙宇低聲問:“那……從哪兒開始?”
“從調研開始。”陸軒收筆,目光落在林娜身上,“林娜,市場團隊交給你。三天內,拿出一份覆蓋十個重點行業的潛在客戶清單,包括他們的能源管理現狀、痛點、預算區間,以及對我們這類技術的接受度。”
林娜點頭,眼神沉靜:“明白。我會參考之前綠色能源項目的市場路徑,但這次,我們要更細、更準。”
“不隻是參考。”陸軒補充,“這次,我們要主動出擊。過去我們等機會,現在,我們要造機會。”
林娜迅速召集團隊,會議室很快變成了臨時作戰室。投影幕布上,一張張行業分布圖、企業名錄、政策文件接連浮現。她站在前方,聲音清晰:“我們不能再用‘我們有個好技術’的思路去推,而是要問‘你們最頭疼什麼’。”
她特彆標注了幾家新興科技製造企業與智慧園區運營商。“這些企業,正處於升級階段,對智能化接受度高,決策鏈條短,是突破口。”
“另外,”她頓了頓,“我建議重點關注那些曾因能源調度失誤導致停產的工廠。他們的痛,最真實。”
張濤聽著,迅速在筆記本上勾畫框架。調研數據還未完全彙總,他已開始思考策略布局。
兩天後,林娜將一份厚達三十頁的調研報告交到陸軒手中。報告中,不僅列出了上百家企業的需求畫像,更用顏色標注了合作可能性等級。紅色區域,是高潛力客戶;黃色,是需培育對象;綠色,則是短期內難以突破的保守派。
張濤接過報告,整整三天,幾乎未合眼。
他將數據拆解,按行業、規模、技術接受度進行三維建模。最終,他提煉出三套推廣策略:麵向技術敏感型客戶的實證演示方案、針對傳統製造企業的成本效益切入策略,以及為創新導向的行業巨頭量身定製的聯合試點計劃。
“對於技術敏感型企業,我們主打‘可驗證效果’。”他在會議上展示ppt,“直接帶他們去工地,看係統實時預警,用數據說話。”
“對於傳統製造企業,我們不談ai,談省錢。”他語氣一轉,“算一筆賬:一次非計劃停機,損失五十萬;我們的係統,能提前預警,避免損失。一年省三次,成本就回本了。”
“而對於有創新意願的巨頭,我們提出‘聯合試點’。”他目光灼灼,“不是賣產品,而是共建樣板工程。他們出場景,我們出技術,成果共享,品牌共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陸軒聽著,緩緩點頭。
“很好。”他站起身,“接下來,接觸。”
他親自圈定首批十家目標企業,涵蓋智能製造、數據中心、城市供熱三大領域。趙宇負責整理技術資料包,包含係統原理、測試視頻、成本收益分析;李剛則協調工地開放參觀權限,確保演示環節萬無一失。
第一場接觸,安排在三天後。
對方是一家大型數據中心運營商,年耗電量超兩億度,正麵臨散熱係統調度難題。企業代表姓陳,技術出身,態度謹慎。
會麵地點定在樊星閣總部會議廳。陸軒沒有穿西裝,依舊一身深色夾克,但神情沉穩如山。他沒有一上來就推產品,而是先問:“你們最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