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三點,指揮車內的監控屏幕泛著冷光,陸軒的手指在回放鍵上停頓,畫麵定格在那名外包司機抬手看表的瞬間。表盤反光映出他眼角的細紋,也映出他袖口露出的一截通訊器帶子。那不是工地配發的型號。
他沒動,隻是將錄像調至夜班交接前十分鐘的入口記錄。三名臨時工並肩而行,步伐一致,其中一人刻意落後半步,目光掃過崗亭的排班公示牌。陸軒放大畫麵,那人嘴唇微動,像是在默記什麼。
“馬亮。”他按下內線通訊。
“在。”耳機裡傳來低沉回應。
“查這批運輸隊的注冊信息,重點篩過去三個月內新注冊、無固定合作方的公司。同時接入能源局和工商係統的公開變更日誌,我要知道最近兩周所有涉及外資新能源項目的政策調整。”
“明白。另外,行業媒體輿情監測已同步啟動。”
陸軒掛斷通訊,目光落在桌角那張被水漬暈染的排班表上。“幾點換崗?”——那行字的墨跡已經模糊,像一條被雨水衝刷的路,指向未知的深處。
他起身,拉開抽屜,取出一份標有“跨境技術合規動態”的內部簡報。翻到第三頁,一條不起眼的備注引起他的注意:“國際能源聯盟技術審查工作組將於下月召開閉門會議,議題包括數據本地化存儲與核心技術輸出限製。”他合上簡報,指尖在封麵上輕輕敲了兩下。
窗外,夜班組仍在作業。混凝土泵車的臂架緩緩收回,振搗棒的嗡鳴漸弱。一名新工人蹲在承台邊緣,用水平尺測量初凝麵,老工長站在一旁點頭。這畫麵本該令人安心,可陸軒知道,真正的戰場不在工地,而在那些看不見的規則與輿論之中。
清晨六點四十,臨時會議室的燈剛亮。趙宇、張濤、孫明、李剛陸續走進,林娜將打印好的資料分發到每人手中。陸軒站在投影幕前,未發一言,隻將一張夜班入口的截圖投在屏幕上。
“這個人,”他指向畫麵中那名落後半步的工人,“不是我們的人。他記下了換崗時間。”
李剛皺眉:“外包隊伍流動性大,可能是無意之舉。”
“無意?”陸軒調出第二張圖,“這是‘黑石能源’上周在東南亞發布的宣傳視頻截圖。他們打出的口號是——‘零延遲交付,全天候響應’。”畫麵切換,一組數據浮現:廣告投放量環比增長300,覆蓋目標市場全部主流平台。
會議室陷入沉默。
陸軒繼續操作,第三組數據出現:“過去七十二小時,三個我們計劃進入的國家更新了外資準入條款。其中兩國明確要求,本地化率不得低於40。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快,還要在當地建廠、雇人、采購材料。”
孫明低頭翻看財務模型,眉頭越皺越緊:“若追加本地采購,現金流壓力將提前至第四十五天。現有儲備無法支撐雙線並行。”
張濤盯著屏幕,忽然開口:“他們不隻是在搶市場,還在定義規則。‘零延遲’不隻是技術承諾,是心理戰——讓客戶相信,隻有他們能做到無縫銜接。”
陸軒點頭:“對手在造勢,政策在設限,而我們還在按老節奏推進。快,已經不夠了。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快’。”
他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
速度——對手在搶時間。
合規——政策在設門檻。
敘事——輿論在定認知。
“我們麵臨的,不是單一挑戰,而是三線作戰。”他的聲音不高,卻如鐵錘落砧,“速度上,我們不能隻比工期,要比響應力;合規上,不能隻求過關,要提前布局;敘事上,不能隻埋頭乾活,要讓人看見我們的標準。”
趙宇沉吟:“本地化率40,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當地建立供應鏈。可短期內,既無渠道,也無信任。”
“那就從人開始。”陸軒看向李剛,“安保係統要升級。所有外包人員,必須實名登記、人臉識彆、行為軌跡備案。任何人試圖打聽內部流程,立即上報。”
李剛點頭:“我馬上安排。”
“張濤,”陸軒轉向他,“你帶技術組重新評估柔性接頭方案。不僅要適配地質,還要考慮本地生產可行性。我們的技術,必須能落地,能複製,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