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將海外監測報告遞出的瞬間,陸軒的手已經翻過最後一頁。會議室裡沒人說話,空氣像被壓緊的彈簧,繃得發沉。他合上文件,目光掃過在座眾人,聲音不高,卻如刀鋒劃過鐵板:“卡洛斯想用低價砸開南美市場,那就讓他看看,什麼叫真正的價值。”
話音落下,他轉身走向白板,提筆寫下兩個字——“創新”。
“陽光計劃隻是反擊的第一步。我們要贏的不隻是價格戰,是未來。”陸軒筆尖頓了頓,目光如炬,“從今天起,樊星閣不再隻是做產品的人,我們要做規則的製定者。而規則,從來不是守出來的,是創出來的。”
林娜坐在桌邊,手指輕點桌麵。她知道,這不隻是應對南美危機的部署,而是一場從內到外的變革號角。
“接下來,我要你們放下過去的經驗,把腦子裡那些‘一直這麼做’的念頭全部清空。”陸軒環視全場,“誰有想法,現在就說。不怕錯,隻怕不說。”
張濤第一個站起來,眼神發亮:“我一直在研究工業智能係統的底層架構。如果我們能把自適應學習模塊嵌入控製中樞,設備就能根據使用環境自主優化運行參數。這不是升級,是進化。”
有人皺眉:“技術跨度太大,研發周期至少半年,現在推這個,風險太高。”
“可一旦成功呢?”張濤反問,“彆人還在修修補補的時候,我們的設備已經能‘思考’。客戶要的不是今天省多少錢,是要十年後還能穩定運轉的保障。這就是壁壘。”
陸軒點頭:“說下去。”
“不隻是技術。”李剛忽然開口,聲音帶著一貫的衝勁,“咱們的管理模式也得變。現在項目一多,信息傳遞慢,執行打折扣。我建議搞‘戰區製’——按區域劃分作戰單元,每個單元獨立決策、快速響應,總部隻定戰略方向。”
會議室裡一陣騷動。
“你是想放權?”有人質疑,“萬一失控怎麼辦?”
“正因為怕失控,才更該放權。”李剛毫不退讓,“打仗的時候,前線士兵等後方下令,黃花菜都涼了。我們現在就是卡在層層審批上,反應慢半拍。戰區製不是散架,是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戰鬥。”
陸軒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小子,膽子不小。”
“我不是膽大,是看得清楚。”李剛直視前方,“樊星閣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一個人強,是一群人敢拚。現在我們要衝國際,靠的也不能隻是拚命,得讓每個兄弟都變成指揮官。”
掌聲從角落響起。趙宇站起身:“我支持李剛。我在大學時學過組織行為學,扁平化管理在跨國企業早有驗證。隻要配套監督機製和數據反饋係統,完全可控。”
“那就試。”陸軒一錘定音,“先從南美戰區試點。胡軍,你帶隊,馬亮配合情報支持,林娜協調資源調配。三個月內,我要看到反應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
他轉身在白板上畫出新架構圖,線條利落,如刀劈斧削。
“技術要突破,管理要革新,服務更要領先一步。”陸軒目光落在張濤身上,“你提的自適應係統,可行性多高?”
“核心算法已有雛形。”張濤調出平板,“難點在硬件兼容性和實時運算負載。但如果能引入邊緣計算芯片,問題就能解決。”
“成本呢?”孫明問。
“初期投入不小。”張濤坦然,“一套模塊研發加測試,至少八千萬。但一旦量產,單台成本可壓縮至現有係統的百分之一二。而且,這會讓我們徹底甩開對手一個代際。”
孫明低頭計算片刻,抬頭:“財務可以扛。但必須分階段投入,確保現金流不斷。”
“那就分三步走。”陸軒迅速決策,“第一步,組建專項研發組,封閉開發;第二步,找合作廠商定製芯片,簽排他協議;第三步,選三個重點客戶做內測,用真實場景驗證效果。”
“萬一失敗呢?”有人低聲問。
陸軒看向窗外,城市燈火如星河鋪展。他緩緩道:“沒有哪一次飛躍,不是踩著失敗的灰燼走出來的。我們不怕失敗,怕的是連試都不敢試。”
他收回視線,語氣陡然轉厲:“樊星閣能有今天,不是因為我們聰明,是因為我們敢走彆人不敢走的路。校園裡那一戰,我不是贏在拳頭硬,是贏在敢出第一招。現在也一樣——誰先創新,誰就掌握主動。”
會議室鴉雀無聲。
“我還有一個建議。”張濤深吸一口氣,“我們能不能把自適應係統做成開放平台?允許客戶接入自己的數據模型,定製專屬運行邏輯。這樣一來,不隻是我們在創新,客戶也在參與創造。”
“用戶共創?”林娜眼睛一亮,“這不隻是賣產品,是建立生態。”
“對。”張濤點頭,“讓客戶從使用者變成共建者。他們越投入,就越離不開。”
陸軒嘴角微揚:“這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他走到會議桌前,雙手撐住桌麵,一字一句:“從今天起,樊星閣進入‘創新攻堅月’。所有部門每周提交至少一條創新提案,管理層帶頭執行。誰卡在慣性思維裡不動,誰就退出核心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