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中斷後的寂靜隻維持了不到兩小時。
馬亮的手指在鍵盤上劃過第三遍,屏幕上的數據流依舊呈現出異常的斷層。他調出用戶行為熱力圖,目光鎖定在東南沿海三座城市的交互峰值上——那裡的用戶在二十四小時內集體放棄了原定核心功能,轉而高頻使用競品的遠程協同模塊。這不是偶然流失,是結構性遷移。
他沒有起身,隻是將報告加密後推送至陸軒終端,附言:“用戶行為斷層式轉移,建議啟動需求重評估。”
三分鐘後,指揮室門開。張濤快步進來,孫明緊隨其後,林娜抱著平板走在最後。陸軒站在戰術板前,背影挺直,未回頭。
“數據來源確認過?”陸軒問。
“七條獨立監測鏈路同步驗證。”馬亮回答,“采樣周期覆蓋過去七十二小時,偏差率低於0.2。”
陸軒點頭,手指輕點戰術板,投影切換為三組對比圖:左側是樊星閣產品功能點擊率曲線,平穩下滑;中間是競品新增模塊訪問量,陡然拉升;右側則是用戶留存率與功能棄用時間的疊加分析,吻合度超過94。
“這不是波動。”他說,“是轉向。”
張濤盯著屏幕,眉頭皺起:“會不會是測試賬號異常?或者區域網絡故障導致數據偏移?”
“已經排除。”馬亮調出後台權限日誌,“所有異常行為均來自真實注冊用戶,設備類型、登錄頻次、操作路徑均符合正常使用邏輯。他們不是不能用,是主動不用。”
孫明開口:“如果我們現在調整方向,前期部署的資源會大量沉沒。宣傳物料、渠道對接、內部培訓,都已經按原計劃推進。外界剛看到我們穩定運行的消息,這時候變向,容易被解讀為戰略混亂。”
林娜低頭翻看平板:“對外溝通預案已經準備就緒,物料凍結需要跨部門協調,最快也要六小時。”
陸軒沉默片刻,轉身走到戰術板前,拿起筆。
“以行證言”四個字被一道橫線劃去。
他寫下新的四字——“因時而動”。
筆鋒沉實,末筆帶鉤,像刀鋒劃過鐵板。
“他們質疑我們能不能走,我們用事實回應。”陸軒聲音不高,卻壓住了所有雜音,“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我們能不能走,而是我們走的這條路,還有沒有人跟。”
他停頓一秒:“用戶變了。我們不變,就是錯。”
張濤嘴唇動了動,沒說話。
孫明低頭計算成本損失的可能性,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動。
林娜抬頭:“如果暫停發布,我們需要一個替代動作,否則沉默會被當成退縮。”
“那就暫停。”陸軒說,“不隻是發布,所有非核心模塊部署全部停止。寧停三天,不趕一月。”
“可項目節奏……”孫明抬頭。
“節奏是死的,人是活的。”陸軒打斷,“市場不等人,但我們更不能趕著犯錯。現在最危險的不是慢,是錯。”
他走到控製台前,調出項目總進度條。綠色光標停在61,看似平穩,實則下方暗流湧動。
“我們以為穩了。”他說,“其實隻是敵人換了戰場。”
馬亮忽然出聲:“那枚發射器信號中斷前最後傳回的數據,負載波動幅度加大,持續時間延長。不像監視,像在測試極限。”
陸軒眼神微動:“他們在逼我們暴露極限。”
“而現在,”馬亮補充,“市場也在做同樣的事。”
室內一時安靜。
張濤終於開口:“如果我們調整方向,技術重構周期至少十五天,兼容性驗證需要重新走流程。這段時間裡,競品會進一步擴大優勢。”
“那就十五天。”陸軒說,“我們不怕慢,怕的是拿舊地圖找新路。”
孫明深吸一口氣:“調整意味著重新評估投入產出比,資金流壓力會立刻顯現。吳峰那邊雖然還沒表態,但投資委員會不可能無條件支持轉向。”
“壓力從來都在。”陸軒看著他,“但我們不是靠彆人施舍活著的。樊星閣走到今天,哪一步不是從斷路裡踩出來的?”
他環視三人:“校園裡被人圍堵時,我們沒退;設備被動手腳時,我們沒亂;輿論壓頂時,我們沒開口辯解。現在,不過是又一道坎。”
“但這次不一樣。”林娜輕聲說,“以前是有人想讓我們倒,現在是整個地在移。”
陸軒看著她,點頭:“所以更要清醒。倒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倒。”
他走回戰術板前,拿起通訊器:“通知全體核心成員,一小時後召開緊急策略會。”
名單逐個念出:張濤、孫明、林娜、李剛、胡軍、趙宇、馬亮、黃傑、楊芳。
最後,他加上兩個名字——來自一線市場的反饋員。
“會議主題。”他說,“我們做的,還是用戶要的嗎?”
林娜打開文檔開始記錄。會議通知模板剛調出,她便將主題句加粗,字體放大,置於頁麵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