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切過戰術板邊緣,投影儀的光斑在“因時而動”四個字上微微顫動。陸軒站在會議桌主位,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個人。他的聲音不高,卻像鐵錘敲在鋼板上,清晰而沉重。
“我們做的,還是用戶要的嗎?”
這句話在上一小時已問過一次。此刻再提,不再是疑問,而是戰鼓。
張濤第一個起身,指尖敲在平板邊緣:“數據不會騙人。用戶從我們的核心功能撤離,不是因為不好用,是因為他們現在要的不是這個。”他調出熱力圖,三座沿海城市的紅點密集如星火,“競品的遠程協同模塊上線七十二小時,日活翻了三倍。他們解決了跨平台同步、智能調度、低延遲響應——這三點,正是我們缺失的。”
孫明低頭看著財務模型,眉頭緊鎖:“重構功能,技術投入至少增加四成。十五天周期,人力、服務器、測試環境全部拉滿,現金流會立刻吃緊。”
“那就不做?”張濤反問,“等用戶全跑光了再哭?”
“我不是反對調整。”孫明抬頭,“我是說,光改功能不夠。如果我們不重新定義價值傳遞方式,哪怕做出來了,也打不進市場。”
陸軒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孫明深吸一口氣:“我建議啟動雙軌定價——基礎功能免費開放,高級服務按需訂閱。先搶回用戶入口,再通過體驗轉化付費。”
會議室一時安靜。
李剛皺眉:“免費?彆人怎麼看?是不是我們撐不住了,開始甩賣了?”
“用戶不看你怎麼說,隻看他們能得到什麼。”楊芳開口,聲音乾脆,“我在酒吧線做了三年,最清楚——人進店不是為了聽你講情懷,是看今晚有沒有酒喝、有沒有熱鬨。”
趙宇接話:“調研數據顯示,六成以上目標用戶更關注‘現在能用’,而不是‘未來多強’。他們要的是即刻滿足,不是承諾。”
陸軒終於動了。他走到戰術板前,拿起筆,在“因時而動”下方寫下八個大字——功能跟需,價格配值。
“張濤,七天內拿出重構方案。”他轉身,“孫明,雙軌定價模型今天下午必須成型。免費不是退讓,是進攻的跳板。”
“七天?”林娜低聲記錄,筆尖頓了一下,“驗證周期太緊,如果第一輪測試不達標……”
“那就六天。”陸軒打斷,“我們沒有退路可守,隻有前路可闖。過去我們怕慢,怕被人甩下;現在我們怕錯,怕走的每一步都踩在過時的地基上。”
他環視眾人:“校園裡那場約架,我們靠拳頭打出名聲;後來被人圍堵、被斷線路、被輿論圍攻,我們靠穩住陣腳活下來。可今天不一樣——今天不是敵人在逼我們,是用戶在淘汰我們。”
胡軍一直沉默,這時終於開口:“如果我們在調結構,外麵的人動手呢?”
陸軒眼神一沉:“馬亮。”
“在。”馬亮立刻回應。
“加強境外信號監聽,尤其是東亞、南美方向。任何異常流量波動,第一時間上報。”
“是。”
沒有人再質疑方向。分歧仍在,但已從“要不要變”轉向“怎麼變快、變準”。
林娜翻動記錄頁:“對外口徑需要同步調整。如果我們暫停發布,卻不解釋原因,媒體會解讀為潰敗。”
陸軒站在窗前,玻璃映出他的輪廓。城市還未完全蘇醒,街道空曠,燈火漸稀。他沒有看外麵,而是盯著自己映在玻璃上的眼睛。
“告訴他們,我們聽見了。”
眾人抬頭。
“我們聽見了用戶的聲音。”陸軒緩緩道,“所以我們選擇暫停。不是因為走不動,而是為了走得更準。”
林娜迅速記錄,隨即拆解成三步:第一,發布用戶行為摘要,不回避流失事實;第二,預告功能升級方向,突出“智能調度”“跨端同步”關鍵詞;第三,啟動限量內測招募,把第一批用戶變成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