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天光未明,陸軒已站在總部頂層露台。手中那本《社區技術手冊》被晨風吹得微微翻動,扉頁上“本地居民,持證上崗”幾個字清晰可見。昨夜馬亮發來的消息他早已刪去,但那些層層嵌套的資金鏈與暗中調動的供應鏈,仍如靜水深流,在他腦中緩緩推進。
他沒有等風停,也沒有回頭。
“贏了,然後呢?”
這句話他問了自己一夜,也準備了一夜。
六點半,作戰室燈光亮起。張濤、孫明、林娜、李剛陸續到場,沒人知道會議議題,也沒人開口詢問。陸軒走進來,將手冊輕輕放在長桌中央,環視眾人。
“我們守住了市場,穩住了口碑,服務網絡紮根三地,運維員成了社區裡的熟麵孔。對手打價格戰,我們沒動;他們搞恐嚇,我們沒退。現在,用戶願意把家門鑰匙交給我們的兄弟。”
他頓了頓,聲音不高,卻如鐵錘落砧。
“可如果我們止步於此,那不過是從‘被圍剿’變成了‘被習慣’。彆人會以為,樊星閣的極限,就是修機器、發手冊、換零件。”
張濤眉頭一動,立刻接話:“那下一步,是不是該想怎麼走更遠?”
孫明卻皺眉:“現在每一分錢都壓在服務體係建設上,再抽調資源做新動作,財務壓力會很大。萬一方向錯了,連現在的局麵都保不住。”
陸軒點頭,沒有反駁。
“正因為穩了,才要動。”他說,“不動,彆人就會從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超車。我們不是靠彆人慢,才顯得快。我們要做的是,讓彆人永遠追不上。”
他走到白板前,提筆寫下四個字:潛在需求。
筆尖落下時稍重,墨跡在紙上微微暈開。他又在“未被滿足”三字外畫了個紅圈,最後,加了一個問號。
“啟動‘深潛計劃’。”他說,“不為應對,隻為發現。我要知道,用戶還沒說出口的話,是什麼。”
李剛坐在角落,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他不習慣這種打法。過去,敵人在哪,拳頭就往哪砸。現在卻要低頭去聽、去記、去猜。
“我們不是情報員。”他終於開口,“也不是社區大媽,整天問東問西。這算什麼?”
陸軒沒答,轉身拿起外套:“走,去寧平。”
車行途中,天色漸亮。實訓區門口,那塊寫著“快修一分鐘,信任多一分”的手寫標語在晨光中格外清晰。陸軒停下腳步,指著它問李剛:“陳勇為什麼寫這個?”
“因為他發現,用戶最怕的不是修不好,是等太久。”他自己答道,“我們沒問,但他看見了。這就是潛在需求。”
他轉身麵對眾人:“過去,我們解決問題。現在,我們要提前看見問題。把偶然的發現,變成係統的洞察。”
回到作戰室,他宣布成立“用戶洞察小組”,由張濤牽頭,馬亮提供數據支持,林娜負責信息歸檔,趙宇協調資源調配。每個服務站點增設“需求記錄卡”,運維員在完成服務後,必須主動詢問:“還有什麼不方便?”問題匿名收集,每周彙總上報。
“這不是額外負擔。”陸軒強調,“這是新的戰場。客戶不會主動說‘我需要智能溫控’,但他們會在空調壞了第三次時抱怨‘要是能自己調就好了’。我們要聽的,就是這種話。”
林娜翻開手冊樣本,發現一張空白記錄卡夾在其中,邊緣微微卷起,像是被人反複翻看。她沒多問,默默將它掃描歸檔。
當天下午,陸軒調出三地服務站監控畫麵,投在主屏上。
左側畫麵:競品門店前人群圍觀“低價同款”海報,有人拍照,有人議論,卻無人進店。
右側畫麵:樊星閣寧平服務站,一位老人拉著運維員,指著孫子的筆記本電腦,認真詢問如何設置夜間護眼模式。運維員蹲下身,耐心演示,孩子在一旁笑著記錄。
“看見了嗎?”陸軒聲音沉穩,“他們還在賣產品,我們已經在參與生活。可生活不止這些。”
他按下遙控器,畫麵切換至一組數據圖表:三地用戶平均服務停留時長、重複谘詢率、非故障類問題占比。其中,“非故障類”谘詢在過去兩個月上升了43。
“他們問的不再是‘怎麼修’,而是‘怎麼用得更好’。”他說,“這說明,我們提供的,已經不夠了。”
張濤眼睛一亮:“這意味著,用戶對產品有了更高期待。如果我們能提前一步滿足,就能拉開代差。”
“對。”陸軒點頭,“優勢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比彆人早想到什麼。”
李剛沉默許久,終於開口:“那……我們是不是也該去看看,彆人沒去過的地方?”
這句話落下,作戰室氣氛悄然轉變。不再是“守住陣地”的緊繃,而是“開疆拓土”的躍動。
陸軒沒有立刻回應,而是走到沙盤前,凝視寧平廠區那麵依舊壓在底下的紅旗。他伸手,將旗角再壓深半分,確保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