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作戰室的防爆玻璃,在控製台金屬邊沿劃出一道銳利的光痕。陸軒的手指在平板邊緣輕叩,屏幕定格在“安第斯智聯”企業評估報告的最後一頁。昨夜的指令已化作今日的行動軌跡,三線並進的棋局,終於開始落子。
趙宇帶著談判團隊抵達波哥大市中心的商務樓時,安第斯智聯的原股東們已在會議室等候。五人圍坐,神色警惕。他們知道樊星閣來意,卻不確定這是一次收購,還是一場吞並。
“我們不要控製權。”趙宇將文件推至桌心,“我們要的是合作。技術換股,利潤分紅,三年內產值翻倍,這是我們的承諾。”
對方首席代表冷笑:“你們的承諾值多少錢?昨天還在被拒收,今天就想控股?”
“值不值,看行動。”趙宇打開投影,調出樊星閣在智利的技術落地案例,“我們不是來搶市場的,是來建係統的。醫院、交通、安防,每一項落地,都意味著本地就業增長和技術升級。你們怕的不是外資,是被時代甩在身後。”
談判持續六小時。孫明同步協調本地審計機構,完成財務合規審查。當最後一份資金通道確認函傳回總部時,陸軒在控製台按下確認鍵。51控股協議達成,安第斯智聯正式成為樊星閣在哥倫比亞的合法製造主體。
消息傳回作戰室,李剛盯著主屏上跳動的“落地線——初步協議達成”狀態標簽,拳頭緩緩鬆開。
與此同時,波哥大理工學院禮堂外排起長隊。原預計百人規模的“技術賦能計劃”首期培訓,報名人數突破三百。趙宇站在簽到處核對名單,發現近半數來自此前拒絕合作的經銷商技術部門。
開班儀式上,陸軒走上講台,沒有致辭,直接接入係統演示終端。
“這套開源架構,屬於今天在座每一位。”他調出代碼庫界麵,“所有模塊可自由調用、修改、商用。培訓成果,歸個人所有。樊星閣不設任何綁定條款。”
台下一片寂靜。一名年輕工程師舉起手:“如果有人用它開發競品呢?”
“歡迎。”陸軒點頭,“技術的意義,不是壟斷,是推動。誰能讓它走得更遠,誰就是它的主人。”
課程錄像當晚發布。林娜按計劃推送至本地媒體平台。次日清晨,徐靜在報社頭版寫下《當外來者打開技術之門》,文中寫道:“他們沒有帶來價格戰,而是帶來了能力。”
酒吧街的議論悄然轉變。楊芳在客戶間穿梭,聽見有人說:“原來他們真想培養本地人。”也有人說:“那套係統,比我們用的還穩定。”
法理線的推進更為隱秘。張濤帶領團隊在七十二小時內完成仲裁材料彙編,十五家門店拒收錄音、政府項目傾斜數據鏈、行業聯合聲明原件,全部加密提交至安第斯共同體秘書處。
但第三日,消息傳來——申訴被建議歸類為“商業糾紛”,不啟動歧視審查。
陸軒當即聯係吳峰。兩小時後,國際商會南美代表在私人會所與他會麵。陸軒未多言,隻遞上一份第三方審計報告,封麵印著“哥倫比亞市場準入壁壘分析”。
“這不是競爭。”他說,“是封鎖。他們用政策刀刃,切掉所有外來根係。”
三日後,安第斯共同體正式宣布受理申訴,成立專項調查組,要求哥倫比亞方麵七日內提交回應。
控製室內,三項狀態標簽同步更新:“控股談判——達成初步協議”“技術賦能——首期開班,學員滿意度96”“仲裁申請——已受理,進入調查階段”。
李剛站在大屏前,盯著不斷跳動的數據流,忽然笑了:“他們開始怕了。”
陸軒沒有回應。他注視著地圖上哥倫比亞區域的光點,一個接一個亮起。他知道,這不是勝利,而是紮根的開始。
火苗,已在異土燃起。
趙宇從波哥大發回消息:安第斯智聯原技術主管主動提出優化生產線方案,願帶隊對接樊星閣技術組。
張濤更新進展:調查組已向三家聯署企業發出問詢函,要求提供“優先采購本土產品”決策依據。
林娜同步輿情報告:本地工程師社群自發建立“開源技術交流群”,成員突破兩千,話題熱度持續攀升。
陸軒調出資金調度麵板,將哥倫比亞戰線預算上調至優先級a。孫明迅速調整三套預案執行節奏,確保資源精準投放。
“下一步。”李剛站在戰術板前,筆尖指向波哥大南部工業區,“我們是不是該推新產品了?用本地資質,走內循環流程,直接進市政項目?”
陸軒搖頭:“不急。”